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成像(CE-MRA)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c 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显示的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1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c MRI和CE-MRA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影像特征。结果:1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病灶分布于颈髓5例,于胸髓12例。呈实质性结节型6例,囊肿伴空洞型11例。病灶直径<10mm 11例,病灶直径>10 mm 6例。对于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c MRI可以发现其周围迂曲的流空血管信号。CE-MRA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实质、供血动脉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CE-MRA及c MRI具有特征表现,CE-MRA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是确诊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51例动脉瘤患者中同时行3D CE-MRA、三维时间飞越法MR血管造影(3D TOF-MRA)检查的27例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比较3D CE-MRA和3D TOF-MRA在显示动脉瘤及动脉瘤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瘤腔血栓能力上的优劣。结果:27例患者检出29个动脉瘤,3D CE-MRA和3D TOF-MRA的敏感性分别是100%(29/29),86%(25/29)。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形状及载瘤血管的显示上3D CE-MRA优于3D TOF-MRA(P<0.01),瘤腔血栓的显示上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3D 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下肢动脉3D CE-MRA和DSA检查,分析3D CE-MRA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以DSA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均为100%。对于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9%,96.4%。MRA显示下肢狭窄程度较DSA重(χ2=8.33,P<0.005)。结论:3D CE-MRA对下肢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其简便、无创,可作为筛选下肢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11例行CTA检查中有4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4例为髓周动静瘘(PMAVF),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F),8例与DSA诊断一致,1例DSA为阴性;10例行MRA检查中有7例为SDAVF,其中2例SDAVF CTA检查未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CE-MRA显示很好的供血动脉及瘘口,2例为PMAVF,1例为SCAVF,均与DSA诊断一致。结论:3.0T CE-MRA对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优于CTA;脊髓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而3.0T 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CTA、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3.0T 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HR CE-MRA)显示豆纹动脉(LS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因疑诊脑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部3.0T 3D HR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n=21)和中青年组(<60岁,n=39)。对3D HR CE-MRA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比较3D HR CE-MRA与DSA显示LSA主要分支(直线长度>5 mm)数目及其长度的差异。结果 3D HR CE-MRA及DSA所示组间双侧LSA主要分支数目之和及LSA长度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与DSA所示左侧LSA及右侧LSA主要分支数目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显示左侧LSA长度及右侧LSA长度均短于DSA。结论 3.0T 3D HR CE-MRA技术可用于显示LSA。  相似文献   

6.
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50例疑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3D CE-MRA检查。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覆盖法(SSD)等后处理技术。结果:50例中正常11例,异常39例,分别为胸、腹主动脉瘤各4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大动脉炎1例,主动脉变异2例。其中34经手术和/或DSA检查证实。结论:3D CE-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主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主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D CEMRA肺静脉-左心房成像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关系的显示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1月间行3.0T增强MRA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共43例,其中房颤组19例,非房颤组24例。使用Siemens 3.0T MR机器。结果:43例完成3.0T增强MRA扫描,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肺静脉及左心房形态,房颤组共发现变异3种共9例,占47.4%(9/19)。3种变异为左、右中肺静脉和左侧上下静脉共干注入左心房,其中最常见的是右中肺静脉7例;左中静脉和左侧上下静脉共干注入左心房各1例。非房颤组共发现变异2种共12例,占50%(12/24),其中右中肺静脉9例,左中肺静脉3例。在MRA的原始图像上测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处的直径。房颤组右上肺静脉上下径为10.9~27.7mm,平均(19.6±5.3)mm;右下肺静脉上下径为14.1~24.8mm,平均(17.9±2.7)mm;左上肺静脉上下径为13.2~21.8mm,平均(18.2±2.2)mm;左下肺静脉上下径为11.1~18.2mm,平均(15.3±2.0)mm;右中肺静脉上下径为5.6~10.1mm,平均7.9mm;1例左中肺静脉上下径为6.6mm;1例左侧上下静脉共干上下径为25.2mm。房颤组左心房上下径为48.1~71.5mm,平均(60.3±6.2)mm;左右径为48.7~89.6mm,平均(70.8±10.8)mm。非房颤组的肺静脉与左心房内径也进行了测量与分析,非房颤组肺静脉与房颤组间除左下肺静脉无显著性差异外,右上、右下、左上3支静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左心房的内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静脉-左心房MRA成像可清晰显示左心房的结构及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关系,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提供详细的左心房与肺静脉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MSCTA与3D CE-MRA对脑膜瘤血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显示脑膜瘤血供的价值. 方法 对20例脑膜瘤患者同时行MSCTA和3D CE-MRA观察瘤体血供,并对成像结果 对比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 皆能明确显示瘤体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SCTA较CE-MRA能够提供更多的瘤周细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信息;12例大脑凸面脑膜瘤中,3D CE-MRA法同一平面完整显示近颅骨侧血管36条,MSCTA法仅显示16条;9例窦旁脑膜瘤CE-MRA皆立体、准确地提供窦腔结构受侵信息及侧支循环静脉通路,MSCTA对3例窦腔侵犯程度被低估或高估;MSCTA法显示10例骨质侵犯改变,CE-MRA法显示不明显. 结论 MSCTA与3D CE-MRA都能对脑膜瘤的血供特点进行术前评价;MSCTA对血管细小分支的显示优于3D CE-MRA,后者在瘤周静脉窦及近颅骨侧血管的评价因无骨质干扰而具有优势;MSCTA在显示骨质改变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测量头颈部动脉,建立各主要组成血管及分支直径的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常规影像学检查脑实质末见异常,且MDCTA检查显示拟测量动脉显影良好、走行自然、无变异、无病变的成人,按年龄分为3组(<40岁组、40~60岁组和>60岁组),每组随机选择40例(男、女各20例),共120例,年龄18~75岁,男性平均年龄(52.7±10.7)岁,女性平均年龄(50.2±11.5)岁。利用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成像并用自带的测量软件测量血管直径,分析各血管测量段直径性别、侧别和年龄组间的差异性,并计算出各部位动脉直径的正常参考值。结果:每例样本选择33支血管段进行直径测量,血管直径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20段(60.6%)血管直径男性大于女性(P<0.05)。男性组26.7%(4/15)、女性组20%(3/15)的血管段直径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前交通动脉(ACoA)、男性后交通动脉(PCoA)、女性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头臂动脉(BCA)和左侧锁骨下动脉(LSCA)直径在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DCTA能清晰显示头颈部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正常头颈部动脉直径测量可以为有头颈部动脉形态改变的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糖尿病足(DF)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怀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DF患者行3D FLASH CE-MRA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1周内同时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A级(正常/狭窄程度〈50%)、B级(狭窄程度≥50%)、C级(闭塞)3个级别。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估CE-MRA的准确性。结果(1)15例3D CE-MRA检查,显示满意的血管率达100%。(2)CE-MRA与DSA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一致性较好(一致性检验,Kappa值=0.944〉0.75, P〈0.05);两种检查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A与C级判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4、0.84,均〉0.75,P均〈0.05);两种检查技术对B级评估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08,〈0.75〉0.4,P〈0.05)。(3)3D CE-MRA对DF下肢动脉病变阳性诊断率96.0%,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3.3%、2.0%,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0%、96.7%。(4)3D CE-MRA对血管狭窄程度A、B、C级敏感性分别为96.7%、80%、84.6%;特异性分别为98.0%、92.9%、97.1%。结论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尤其是A、C级判断,3D 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无法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但CE-MRA敏感性、特异性很高且有无创伤性、无辐射、无肾毒性、快速、对比剂较少等优势,有望取代DSA和CTA,作为DF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