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近颁布的学科目录,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均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3门学科形成的年代跨度越千余年,又自成体系,各有重点,三者合并后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其性质究竟是什么?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经典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它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下面就中医临床基础三门经典课程在中医学课程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谈谈自已的看法。1 正确认识经典著作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她根植于优秀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经典著作 ,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已接近 5 0年的历史 ,自从 1 998年国务院颁布新学科目录后 ,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隶属于中医临床基础二级学科 …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是中医古典临床医学专著。为多数中医院校历来作为主干必修课程 ,定位在基础教学中 ;近年来 ,也有少数院校将其改为选修课仍作为基础选修。课程定位不明 ,性质不清是长期以来对它们认识不足的原因。表现在 :对其重要性不能充分肯定 ,褒贬不一 ;模糊的学科概念 ,基础临床不清 ;波动的教学课时 ,随意增减 ;不规范的课程排序 ,2、3、4学年任意安排。   1 997年 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专业研究生招生目录进行了修订 ,将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这三门课程确定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二级学科 ) ,基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 ,中医学科目录调整已于 1 997年正式出台 ,原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一个学科。作为一个新的学科 ,应如何发展 ,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亟需研究和解决。现就个人一己之见 ,与同道共商。1 新学科命名问题解放后 ,全国高等教育创办中医药大学以来 ,《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学》作为经典著作而成为中医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之后 ,四门学科的建设基本自成体系 ,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应…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学科目录时提出的,包括了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温病学》3门课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实为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举措之一,它必须有适合其学科特点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现行的《温病学》教材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已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温病学的各个方面,尽管某些内容还存在商榷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试谈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将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一,即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作为新的学科,应如何发展,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所包含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历来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是中医本科教育的考试科目 ,其在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所占居的主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似有争议 ,对其究竟是基础课、临床课或是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桥梁课 ,还是属必修课、选修课、提高课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 ,以至于五次由卫生部主持制订的教学计划中 ,对临床基础课设置变化起伏大 ,课时数时增时减 ,这种认识上的歧义及其在实践上的变幻 ,不能不影响到临床基础学科的深入发展。为此探讨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学科合称为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是理论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亦是中医早期的基本临床学科,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温病学》教学的实践体会,提出了"5个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将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学科合并为一,即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作为新的学科,应如何发展,其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教材编写及研究生招生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 ,把现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我院从 1 999起 ,已将以上三门学课合三为一 ,然而沿原来学科教学的旧框框则依然。名虽合并 ,实仍为各上各的课 ,究其原因 ,一则因为还未有统一的教材 ,二则因为各门课程之间一时尚难做到有机结合 ,实际上仍处于名合实分的状况 ,对于本学科的合并形成以及教学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 合三为一 ,利于师资共用  从全国大多数中医院校而言 ,原来这三门学科都是放在基础学中讲授 ,由于条件所限 ,除个别院校外 ,还不能把其与临床相结…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1):F0004-F0004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建校之初,主要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典籍的整理研究、理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科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龙头的教、医、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学子如何学好《方剂学》.[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研究,爰举浙江名医朱丹溪、张景岳等的学术观点,并以作者本人教学和临证经验为例,阐发《方剂学》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结论]对《方剂学》课程作用和意义的揭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学好《方剂学》及中医各专业课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临床辨证用药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温病学》及《内经》一样,历来都作为中医院校教学的一门必修主课。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化,对《伤寒论》教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继续加强《伤寒论》的教学,一是减少本门课的课时或作选修课,结合我院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学科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校贯彻"读经典、做临床"思路,通过开展中医经典教学、强化中医临床技能的改革,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建校之初,主要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典籍的整理研究、理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科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龙头的教、医、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现已形成经方防治肺系疾病的研究,经方防治消化系疾病、肿瘤及器官纤维化的研究,经方防治风湿病及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心理学》的必要性姬可平社科部早在一九七九年,国家教委及卫生部即提出了“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做为医学院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努力开设《中医心理学》课程也是非常有心要的。这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