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方法选择337例脾虚湿蕴型湿疹患者,其中170例予以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为中医组,另167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为西医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EASI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医组EASI评分为(9.57±1.25)分,明显低于西医组的(15.29±3.29)分(P<0.05)。中医组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西医组的71.3%(P <0.05)。结论多途径中医疗法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具有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除湿胃苓汤加减合联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 110例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症状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组的80.00%,复发率5.45%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症状评分分别为(5.40±1.30)、(2.50±1.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20±1.50)、(4.10±1.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5.40±3.50)分低于对照组的(10.20±4.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疾病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究血必净注射液改善早期脓毒症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游离盲肠,不予以结扎穿孔;实验组在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 mL·kg-1,12 h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收集血清。用UPLC-QTOF-MS法分析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差异代谢物(P<0.05, FC>1.2或<0.8, VIP>1)。用KEGG数据库筛选出关键代谢通路。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显著提高脓毒症大鼠存活率,建模后7 d,模型组生存率为4.5%,实验组生存率为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共鉴定出24个差异代谢物,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等12条代谢通路;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共鉴定4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18条代谢通路;将模型组与实验组差异代谢物取交集,共获得8个共同差异代谢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药物组小鼠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以复制白细胞减少症模型,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无菌注射用水。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均腹腔注射等体积无菌注射用水,药物组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04 mL/10 g,每日1次,连续7d。在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指标(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基础上,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分析血清中的代谢产物,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以及HMDB、METLIN、KEGG等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指认、鉴定差异代谢物;借助MetPA在线工具对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血常规指标与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常规指标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小鼠上述血常规指标均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血清样品的LC-MS图谱明显不同,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考察石榴皮鞣质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尿液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代谢途径,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和石榴皮鞣质的利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石榴皮鞣质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均采取大鼠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构建大鼠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模型。收集各组大鼠术后3周尿样,经预处理后,进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对LC-MS所得数据进行预处理,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根据获得的得分图、载荷图以及VIP值的分析结果,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造模后第3周各组大鼠尿液有明显的聚类现象,通过对重要变量的分析鉴定,筛选出12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石榴皮鞣质干预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聚类性趋近正常水平,代谢组学分析法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经方辨证(试验组)对比抗组胺药(对照组)治疗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共计1 8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5.67,95%CI(3.44,9.33),P<0.000 01]、脾虚湿蕴型[OR=4.23,95%CI(1.89,9.46),P=0.000 4]、血虚风燥型[OR=3.57,95%CI(2.36,5.41),P<0.000 01]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0.72,95%CI(0.21,2.41),P=0.59]、脾虚湿蕴型[OR=0.31,95%CI(0.01,13.57),P=0.54]、血虚风燥型[OR=1.08,95%CI(0.18,6.59),P=0.9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湿热蕴...  相似文献   

7.
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甲基苯丙胺(MA)依赖动物模型,研究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并寻找其可能的潜在标志物。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运用液相色谱联合离子阱一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分析方法研究MA依赖对大鼠血清代谢变化的影响。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PLS—D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OPLS—DA)分析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结果:依赖组和对照组大鼠在血清代谢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初步筛选出11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甲基苯丙胺依赖成瘾代谢组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代谢组学在判定甲基苯丙胺依赖与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代谢调控角度解释甲氨蝶呤的个体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甲氨蝶呤规范化治疗的成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治疗前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血沉(DAS28-ESR)评分划分成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22例)和无效组(17例)。借助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采集2组患者的血清代谢轮廓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出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个体差异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前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接受甲氨蝶呤治疗6个月后,有效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DAS28-ESR评分显著低于无效组。甲氨蝶呤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血清代谢轮廓谱差异明显,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9个差异代谢物水平下降,包括肉豆蔻酸、棕榈酸、色氨酸和尿苷等;27个代谢物水平上升,包括甘氨胆酸、鞘氨醇-1-磷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这些差异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法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湿疹脾虚湿蕴型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湿疹脾虚湿蕴型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健脾除湿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IL-2、IFN-γ均显著升高(P0.05),IL-4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瘙痒程度、皮疹形态及皮疹面积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CD_4~+、CD_8~+及CD_4~+/CD_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CD_4~+、CD_4~+/CD_8~+显著升高(P0.05),CD_8~+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除湿法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湿疹脾虚湿蕴型疗效显著,不仅可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中医症状积分,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苍术与朝鲜苍术干预后,脾虚大鼠血浆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的差异,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角度讨论两者的健脾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加苦寒泻下的复合因素法,造成脾虚症模型。测定胃肠道和免疫学指标的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Q Exactive质谱仪(UHPLC-QE-MS)技术,联合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寻找脾虚大鼠血浆中生物标志物;利用Pathway数据库归纳代谢通路。结果 经北苍术与朝鲜苍术给药后,脾虚大鼠血浆中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北苍术与朝鲜苍术分别回调了70个和82个血浆差异代谢物,北苍术主要调节“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与“硫胺素代谢”2个代谢通路,朝鲜苍术主要调节“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嘧啶代谢”、“丁酸代谢”与“核黄素代谢”5个代谢通路。结论 北苍术与朝鲜苍术对脾虚大鼠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硫胺素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与ALL相关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以探索ALL患者血清代谢组学一般规律。方法:运用代谢组学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ALL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原始数据经过Compound Discoverer 2.0软件处理,进一步应用SIMCA-P+软件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与ALL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多变量统计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L患者存在异常的糖类、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并初步鉴定出8种差异代谢产物,分别为癸酰肉碱、花生四烯酸、鞘氨醇-1-磷酸盐、乳酸、哌啶酸、柠檬酸、肌酸和棕榈酰肉碱。结论:ALL患者与对照组血清的代谢谱存在明显的差异,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LL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研究ALL及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合江县白沙中心卫生院中医门诊就诊的湿疹患者5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风湿热证型、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采用对应的中药汤方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辨证分型,56例患者中风湿热证型有14例(25.0%),脾虚湿蕴型有18例(32.1%),血虚风燥型有24例(42.9%)。风湿热证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2.9%,脾虚湿蕴型为94.4%,血虚风燥型为91.7%。3种证型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疹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盐酸班布特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机制,并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盐酸班布特罗组(3.3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采用烟熏联合脂多糖滴注法建立COPD模型。造模成功后,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5 d。末次给药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清样品及肺泡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筛选并鉴定差异代谢物,再结合相关文献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利用MetPA分析平台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代谢组学、OPLS-DA结果显示,共发现2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2个为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婴幼儿湿疹脾虚肝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婴幼儿湿疹脾虚肝旺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其中脱落1例),2组均给予湿疹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结果对照组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89.66%,治疗组为9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瘙痒症状痊愈率为51.72%,治疗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婴幼儿湿疹脾虚肝旺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卡托普利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进一步探索卡托普利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快速高分离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采集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信息,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识别显著差异的变量,鉴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的血清内源性代谢物、代谢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数据库查询共确定了4个生物标记物及其代谢途径,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结论代谢组学从机体整体代谢角度揭示了卡托普利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在阐释药物复杂的作用机制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多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后胆汁酸代谢的变化。方法:招募10名健康受试者,收集受试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前后的血清标本,分为给药前组(PD),第5次给药后组(FD)及第8次给药后组(ED),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的方法,定量检测血清胆汁酸谱,并结合代谢组学的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多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健康成人胆汁酸代谢谱的变化,检测各组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在给药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给药前和给药后人血清的胆汁酸谱发生了变化,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甘氨胆酸(G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的浓度与给药前的基线相比显著升高(P<0.05),肝功能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变化。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GCA,GCDCA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胆汁酸改变最敏感的指标。结论:GCA和GCDCA或可作为对乙酰氨基酚致早期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方法: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健脾化湿汤100ml/次,2次/d,20d为1个疗程,另外配合常规外用药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160ml静脉注射,外用药相同。结果: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结论: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考察鞣花酸对D-型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代谢途径,为研究鞣花酸对D-型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皮下颈静脉注射D-型半乳糖的方法建立氧化衰老大鼠模型,灌胃给予鞣花酸连续8周,收集给药8周24 h尿液,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对其检测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鞣花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6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造模后第8周各组大鼠尿液有明显的聚类现象,通过对重要变量的分析鉴定,筛选出12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色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二元羧酸及牛磺酸代谢等。结论:鞣花酸干预下的D-型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聚类性趋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阐明鞣花酸对D-型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分析李氏砭法刮痧治疗脾虚湿蕴手足湿疹的应用。方法 设定此次研究的时间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邀请院内的36例脾虚湿蕴手足湿疹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的过程中之中,并以随机的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结合针灸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对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李氏砭法刮痧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在完成治疗之后,对比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在患者完成所有治疗之后,通过整理分析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发现,观察组在取得的治疗效果、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方面,相比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的优势(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脾虚湿蕴手足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李氏砭法刮痧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反复发作情况、血清睾酮指标、皮损积分、瘙痒症状、中医湿热证候次症积分以及患者对于最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李氏砭法刮痧治疗急性湿疹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77例急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李氏砭法刮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EASI评分、血清IL-5、IL-4、IFN-γ、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5、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5、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