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罗晓  何茜  李海冰  涂丽  张海玲  穆琼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5):3184-3190
背景 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离职意愿较高,调查其离职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为减少基层卫生人才流失提供思路。目前,完成"5+3"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而针对该部分全科医生离职意向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调查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回归基层工作后的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完善吸引卫生人才留任、建设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贵州省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5+3"模式培养并履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2015—2017级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于2021-01-20至2021-02-10对其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一般情况、职业满意度、离职意愿、服务期满后职业方向。共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全科医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贵州省"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整体离职意愿得分为(3.98±0.98)分,具有离职倾向者229例(73.6%)。不同性别、单位地理位置、每日工作量者的离职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单位负责人对待下属的方式、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对当前收入满意程度、家人对工作的支持程度、当地激励政策执行程度是"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服务期满后,计划留任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12例(3.9%),计划去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21例(6.7%),计划离开基层去上级医院工作者196例(63.0%),计划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者60例(19.3%)。 结论 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离职意愿较高,预计服务期满后基层全科人才流失较多,需从提高收入、重视全科医生心理需求、优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全科宣传等方面着手改善。  相似文献   

2.
薛芳  钱荣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0):1406-1408, 1412
目的调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定向医学生)基层工作的意愿,分析其选择全科医生作为职业的影响因素,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现况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对某医学院校定向医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基层服务意愿和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分析基层工作意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层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定向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比例为42.45%(118/278)。基层就业意向定向医学生的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得分为(3.81±0.57)分,非基层就业意向医学生得分为(3.26±0.59)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父亲文化水平和对国家政策认同情况、对医学兴趣认知情况、为家乡做贡献意愿、学前合同束缚感的定向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国家政策是否了解、对医学兴趣、为家乡做贡献、受学前合同束缚均为定向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定向医学生到基层工作意愿较低,有关部门要完善定向政策和长期激励机制,加强定向医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增加其对专业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背景 2010年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启动,旨在为农村地区培养具备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改善农村地区基层医师匮乏的状况。2018年首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返回乡镇卫生院工作,开始履行为期3年的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合约。目的 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现状,以及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索促进农村地区长期保留医疗卫生人才的机制。方法 于2019年1-8月,对64例广西医科大学2015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的薪酬待遇、工作内容、工作氛围、工作条件、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等。将访谈录音资料完整转录为书面文字,采用主题分析法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访谈共提取11个主题,分别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的薪酬水平达到预期,但呈现地域差异化;兑现入编、“五险一金”等待遇,基本解决住房问题;进修培训机会少;职务晋升空间大;工作内容以临床诊疗活动为主,部分涉及医技工作;工作氛围和谐,竞争感不强,院负责人重视;基本药物不足,所学难以致用;实验室检查设备落后,卫技人员匮乏,无法开展多种常用检查;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不明确;支持乡镇发展的国家政策、明晰的职业发展、友好的工作氛围、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意愿、在农村地区工作获得的成就感等是促进其长期留任乡镇卫生院的因素;基本药物短缺、医疗设备落后、培训进修机会缺乏、工作繁重及收入水平偏低等是阻碍其长期留任乡镇卫生院的因素。结论 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暂未明确长期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愿,薪酬水平不是影响其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主要因素,而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不足、医疗设备落后及继续教育短缺是阻碍其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 我国从2010年开始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和职业规划,以及基层用人单位对其各方面的评价情况,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的 全面了解海南省正在履约的经“5+3”模式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简称“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包括服务能力、岗位满意度、专业能力提升意愿等)及其职业规划状况,探讨其履约期满后留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调整优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政策提供依据,为医学院校确立全科医学院(系)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04-25至2021-05-06,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海南省19个市(县)的“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309例及其所在单位的经“3+2”模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56例、转岗全科医生2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邀请其对服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其对岗位的满意度及专业能力提升意愿。同时邀请“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所在单位的管理者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共1 574例对其服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5.
背景 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目前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经完成履约。需要对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履约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时改进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稳定并提高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履约率。 目的 了解中西部四所医学院校2015—2019届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及履约情况,并分析订单定向医学生履约的影响因素,以提出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的建议。 方法 选取青海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九江学院、赣南医学院四所医学院校建立订单定向医学生队列,并选取同届的其他临床医学五年制毕业生为对照。毕业前对毕业生开展基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工作期望等;此后每年开展一次线上随访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履约情况等。本研究的开展时间为2021年7月,采用的资料为四所院校2015—2019届毕业生的基线调查资料和2020年9月的随访调查资料,共纳入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2 041例、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1 579例。比较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与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就业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履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基线调查中,2.26%(46/2 038)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2020年随访调查中,86.04%(228/265)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选择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2018年对2015届和2016届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随访调查中,43.67%(290/664)的毕业生表示合同期满后不愿意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97.48%(1 546/1 586)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落实了编制,比例高于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P<0.05)。5届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总体履约率为97.84%(1 589/1 6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基线调查时期望的工作地点为农村、工作有编制、履约地点为家乡所在区(县)是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履约的促进因素(P<0.05)。 结论 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较为顺利,履约率高。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应侧重有农村工作意愿的学生,并尽量与生源地所在区(县)签订合同。  相似文献   

6.
《西北医学教育》2019,(1):62-67
目的了解云南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对全科医生职业的认同情况,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措施,为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高校共413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进行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到基层工作意愿、报考本专业原因、职业自豪感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结果43.35%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不愿意长期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多数医学生报考前对专业不够了解,多为被动报考,对全科医生的职业地位、职业价值、职业自豪感等方面的认可有待提升,且履约期满后职业信念不坚定。结论高校应针对该群体加强职前教育和从业意愿引导;学生群体应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职业情感;政府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培养政策,加强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状况,旨在保护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同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调查2年内所经历的医院场所暴力事件及其心理感受。结果临床护士59.65%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心理暴力为主的占52.99%。在遭受暴力后,77.70%感到无助及缺乏安全感;38.26%感到压抑,有倦怠感,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态度;27.51%有身体不适;17.84%有强烈的离职意向;甚至1.49%被调查者曾产生自杀意念。结论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是普遍现象,给临床护士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建议加强管理,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保护临床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白芳 《海南医学》2013,24(22):3413-3414
目的 探讨护士离职意愿与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00名注册护士的离职意愿和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离职意愿总分为17.25分,68.37%的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离职意愿与工作场所暴力中的语言攻击、威胁、性袭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和明显损伤的躯体攻击呈显著相关(P<0.01);工作场所暴力频次越高,离职意愿越高.结论 护士离职意愿与工作场所暴力呈显著相关.因此,预防和有效的干预工作场所暴力,可降低护士的离职倾向,稳定护士队伍.  相似文献   

9.
贺春香  龚放  谢波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4009-4014
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于2010年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已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了近5.7万名订单定向生,从规模上实现了为中西部每家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从事全科医疗本科医学生的“全覆盖”。订单定向医学生在基层的工作和生活现况,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订单定向生的评价,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目的 了解重庆市2010级首届订单定向生在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进而为订单定向生的培养与使用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9年8-12月,以重庆市2010级完成5年本科医学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履约到基层工作的首批订单定向生为调查对象(n=160),采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其工作单位情况、薪酬待遇、服务期满后的工作计划、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对基层工作满意度等。另分别对重庆市永川区、南岸区、梁平区、黔江区订单定向生所在区(县)卫生健康委相关管理人员、签约乡镇卫生院的院负责人和中层管理人员共38人开展焦点小组访谈,主要访谈其对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评价、影响订单定向生“扎根基层”的因素及培养建议等。结果 最终回收有效调查表121份(75.6%)。工作方面:43例(35.5%)订单定向生所在工作单位已设立全科医学科/全科诊室;16例(13.2%)在工作单位从事全科岗位;98例(81.0%)月收入<6 000元;97例(80.2%)已通过中级职称考试,但其中的90例(92.8%)尚未被聘为主治医师;81例(66.9%)近一年未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学术会议;对于服务期满后的工作计划,66例(54.6%)表示不清楚,5例(4.1%)计划继续留在基层工作。生活方面:21例(17.4%)订单定向生表示单位提供免费周转房,93例(76.9%)认为单位不能为其解决部分实际困难。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方面:86例(71.1%)订单定向生对个人收入不满意,57例(47.1%)对工作岗位和承担任务不满意,24例(19.9%)对个人工作业绩不满意,22例(18.2%)对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满意。访谈结果显示:订单定向生在基层工作单位展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较高,但收入欠佳;受多种因素影响,订单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建议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单位加强对订单定向生思想方面的引领,同时加强订单定向生与签约单位的沟通。结论 首届订单定向生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基层单位对订单定向生重视程度不足,订单定向生培养模式和签约单位的需求“脱节”。教育培训单位应该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生培养模式,相关政府部门须全面落实薪酬及职称晋升等相关待遇,使订单定向生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观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燕  王磊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81-1182
目的分析2所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探讨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方法在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781名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以问卷方式调查毕业生的一般情况、工作落实情况、是否同意在基层工作及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原因等择(就)业观念,进行基本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毕业生择业意向偏高,对于服务基层热情不高,而阻碍毕业生下基层的主要原因是相应的体制瓶颈,同时与毕业生对服务基层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改变毕业生的主观认识,改进政策体制、医疗设施等服务基层的客观环境,充分实现毕业生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为加强农村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2015年,国家要求订单定向毕业生在毕业后须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 目的 了解订单定向毕业生参加住培情况,分析住培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影响,探究住培对订单定向毕业生培养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力的意义,为订单定向毕业生的高质量培养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2015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3个省份共抽取4所承担订单定向培养项目的高校,建立订单定向毕业生队列,并按照班级1∶1选取同年毕业的普通临床毕业生作为对照,每年进行追踪随访。利用描述性分析展示订单定向毕业生参加住培的情况、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与普通临床毕业生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参加住培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影响。 结果 2015—2019届订单定向毕业生中分别有86.69%(228/263)、86.78%(361/416)、87.79%(381/434)、91.08%(388/426)、94.43%(356/377)表示毕业后愿意参加住培,同届普通临床毕业生毕业后愿意参加住培的比例分别为72.20%(200/277)、58.75%(151/257)、70.42%(169/240)、73.23%(145/198)、61.03%(83/136);2015—2019届订单定向毕业生实际参加住培的比例分别为99.02%(202/204)、97.10%(301/310)、94.99%(322/339)、89.91%(285/317)、69.45%(241/347),同届普通临床生的参加比例分别为67.57%(100/148)、66.12%(80/121)、74.79%(89/119)、43.33%(39/90)、34.62%(27/78)。2015—2017届订单定向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9.23%(259/261)、94.86%(351/370)、91.74%(311/339),同届普通临床生的通过率分别为97.74%(173/177)、95.87%(116/121)、88.24%(105/119)。Cox回归结果显示,校正人口学变量、家庭经济状况、学医意愿、医学教育情况、参加住培相关因素后,参加住培组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概率是未参加住培组的1.23倍〔95%CI(1.02,1.49),P=0.031〕。 结论 订单定向毕业生住培参加意愿、住培参加比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较高。参加住培能提高医学毕业生的能力,对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结果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均低于普通医学生。且对相关政策及基层卫生机构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仅20.29%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十分期望服务基层,大部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认为基层卫生工作不能实现自身价值且不利于自身发展。结论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认同水平较低,我们应通过强化思政教育,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投入,促进基层医师自身发展等措施提升其职业认同水平,提升其服务基层意识,助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简称订单定向项目)政策从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入手,为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服务质量等做出了卓越贡献。综合了解订单定向医学生队伍现状,对评价该项免费培养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我国订单定向项目相关研究及国外相似项目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总结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并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异同。 方法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21年7—9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进行中文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07-01至2021-07-01;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01-01至2021-07-01。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信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443篇,其中关于我国订单定向项目的文献427篇,关于国外相似项目的文献16篇。纳入文献的研究主题包括培养方式、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就业发展4大类。在427篇我国订单定向项目相关文献中,102篇(23.9%)对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方式进行论述。10篇(2.3%)对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录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订单定向医学生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较高(>75.0%~90.9%),农村生源比例较高(57.6%~84.2%)。270篇(63.2%)文献以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为切入点,重点对其学习情况、职业认同感和履约意愿进行研究,发现订单定向医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认同感低于普通临床医学生。对订单定向医学生履约意愿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42.4%~98.4%),依据样本量加权得到平均履约意愿为66.2%。仅有25篇(5.9%)对订单定向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平均履约率为93.6%。与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相比,订单定向医学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进程较快。在纳入的16篇国外相关文献中,11篇(68.8%)对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国内研究相似。 结论 目前订单定向研究数量较多,主题丰富,研究发现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执行较好,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基层卫生人才。但目前研究多着眼于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阶段,对于已投身基层的医学生了解不足。未来研究应将重点放在订单定向医学生完成合同期后的留任情况、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进程及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的实际作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陈丽云  陈娇燕  王玲 《海南医学》2014,(11):1693-1695
目的了解抽血室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海南5家三甲医院抽血室的122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量表调查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高达71.3%,其中辱骂、威胁、骚扰性语言、性袭击、无损伤躯体攻击、轻度损伤躯体攻击、明显损伤躯体攻击、造成严重后的躯体攻击的发生率分别是71.3%、46.7%、31.1%、5.7%、18.9%、8.2%、3.3%、0.8%。结论抽血室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生理造成巨大伤害;心理暴力发生率高于生理暴力,需重视心理暴力对护士的消极影响;有必要对护士进行关于预防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基层卫生人才。到2021年夏季,首届订单定向毕业生已完成服务期面临留任和离开的选择,收入情况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现有关于订单定向毕业生收入情况研究仍较少。目的 应用订单定向医学生队列研究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订单定向毕业生和普通临床毕业生的收入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方法 选取青海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九江学院和赣南医学院4所医学院校,2015—2019年每年建立订单定向毕业生队列,并匹配选取同届的普通临床毕业生作为对照,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等。于2016、2017、2018和2020年共进行4次随访调查,内容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情况、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情况、工作情况等信息。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订单定向毕业生和普通临床毕业生收入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对结果 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 毕业后前两年,订单定向毕业生的收入高于普通临床毕业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业两年后,订单定向毕业生的收入低于普通临床毕业生,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毕业生(定向毕业生)的履约现状,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自编问卷对蚌埠医学院2015届、2016届、2017届的定向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接受全科医学的系统学习后,75.18%的定向毕业生表示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有待改革。定向毕业生实际履约率为86.13%,政策认同度是影响意愿履约的重要因素。6.57%的人认为政策合理,67.15%认为不太合理,26.28%的认为政策不合理。年级与家庭收入不同学生对政策的认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政策认同度高的意愿履约率高于认同度低的履约率(P<0.01)。而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与定向医学生意愿履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调查者中仅有33.58%愿意履约服务基层。结论:对于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高校应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招生、教育、规范化培训、就业等保障、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7.
《西北医学教育》2016,(5):779-783
目的了解订单定向医学教育的培养效果及基层就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采取普查的方式,对广西3所医学院校首批临床医学专业订单定向医学19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订单定向医学生主要来源为农村优秀学生,毕业生对学校的培养效果表示满意;55.9%的毕业生曾出现违约想法,对全科医学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职业发展前景的认同度是影响毕业生出现违约想法的重要因素。结论学校需完善教学条件及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国家需加强全科医学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卫生工作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于2010年发文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从2015年起至今已有数届订单定向医学生完成了本科学业,其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目的 调查订单定向毕业生和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分析订单定向毕业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订单定向医学生队列研究”项目,本次随访调查于2020年9月采用电子问卷形式开展,有效随访我国中西部4所医学院校2015-2019届共1 631例订单定向毕业生和1 009例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基本工作情况、疫情期间工作情况等。结果 在调查期间处于工作状态的毕业生中,订单定向毕业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参与率高于其他临床五年制毕业生〔70.18%(1 113/1 586)比51.58%(293/568),P<0.05〕。订单定向毕业生中,男性参与率高于女性(P<0.05),2015-2016届参与率高于2017-2019届(P<0.05),已婚者参与率高于未婚/离异/其他婚姻状况者(P<0.05)。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订单定向毕业生中,参与较多的服务类别为健康宣传与教育〔88.59%(986/1 113)〕、社区防疫与管理〔85.62%(953/1 113)〕、核酸检测与筛查〔67.30%(749/1 113)〕,面临的常见挑战为缺少防护设备〔77.72%(865/1 113)〕、工作量和/或工作压力太大〔41.87%(466/1 113)〕、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37.56%(418/1 113)〕,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日常临床工作量、日常公共卫生工作量增多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7.50%(640/1 113)和62.26%(693/1 113)。结论 订单定向毕业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承担了多项重要工作,对全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着防护设备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改善基层卫生设施,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防护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离职意向、职业自我关怀现状,以及职业自我关怀在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中的作用,采用职业自我关怀实践量表、职业倦怠等量表对福建省内1 066位社会工作者开展调查。运用SPSS 26.0及其PROCESS插件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工作者具有中、重度职业倦怠的比例分别占44.22%和29.99%,近一年有离职意向的比例占25.67%,职业自我关怀的平均分为(22.57±5.98)分。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r=0.29,P<0.01)呈显著正相关,职业自我关怀与职业倦怠(r=-0.46,P<0.01)、离职意向(r=-0.16,P<0.01)呈显著负相关。职业自我关怀在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β=-0.01,P<0.05)。研究提示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偏高、职业自我关怀水平偏低,应重视职业自我关怀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随着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的持续开展,基层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得到不断的充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简称定向毕业生)的服务现状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目的 探讨定向毕业生在履约期内服务基层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方法 于2021年1—3月选取贵州省2010级和2011级已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定向毕业生73例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介绍单位发展概况和个人工作职责、个人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人能力存在的"短板"、现阶段继续教育情况、当前的生活条件、医院对定向毕业生的重视情况、今后工作打算等。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梳理出127个概念、21个范畴、7个主范畴(工作环境、政策保障、家庭因素、未来规划、心理与认知、工作匹配、成长需求)。形成4条脉络:工作实际脉络(基层医疗条件、环境、管理等因素制约了定向毕业生工作开展,其希望得到更多的组织支持和合适的岗位安排)、家庭因素脉络(部分定向毕业生基层服务期间受到家庭距离、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兼顾家庭照顾的责任)、内在需求脉络(定向毕业生易产生心理和认知上的落差,认为个人能力和发展受限,希望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政策驱动脉络(政策因素贯穿定向毕业生基层服务的各环节,部分政策的落实和推广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论 贵州省定向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间主要存在业务开展、能力提升、家庭照顾、经济待遇等方面的困难,建立反馈联络机制、长效培训指导、异地生源调配、加快医共体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及明确服务期满后安排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当前定向毕业生的服务现状,使其能够在基层"留得住、有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