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理诊断的鉴别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疾病患者的内镜以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表现的卵石样改变率为25.0%、裂隙样溃疡率为30.0%,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的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疾病患者内镜下表现的假性息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患者病理表现的瘘管率为25.0%、非干酪样肉芽肿率为50.0%、裂隙样溃疡率为35.0%,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的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瘘管、非干酪样肉芽肿是克罗恩病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可以据此对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克罗恩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电子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大肠溃疡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大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大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电子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大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大肠孤立性溃疡、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电子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大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电子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大肠溃疡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明显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电子肠镜检出并由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0例克罗恩病临床、内镜及病理。结果 7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见节段性凹陷溃疡,溃疡周围见息肉状增生呈卵石样改变;2例为升结肠肉芽肿增生伴有溃疡并导致肠道狭窄;1例以肛周脓肿、肛瘘为主要表现。病理肉芽肿检出率为50%。结论克罗恩病的大体形态改变通过肠镜即可观察到。内镜活检作为肠镜大体形态的补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根据临床表现、X线、内镜及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方法分别观察记录100例UC患者内镜下表现、病理表现,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运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UC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征象,以大肠湿热证最多,阴虚肠燥证最少,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UC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中急慢性炎性细胞均为100.00%,隐窝炎/隐窝脓肿、隐窝结构轻度改变、糜烂、溃疡、糜烂/溃疡愈合等表现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窝结构重度改变中,脾胃气虚证者所占的比较明显高于其他组间(P<0.05),肉芽组织增生组中,阴虚肠燥证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UC)内镜像、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我院近8年经内镜检查、临床表现及病理活检诊断为UC的病例共86例,对其临床包括性别、年龄、症状等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该组UC占同期结肠镜总例数的2.59%。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95.40%);内镜下表现以糜烂和浅溃疡最多见(95.35%),直肠、乙状结肠UC多见(50.00%),全结肠UC非典型增生多见(33.33%)。结论:本组结果显示UC有如下特点:①发病率较高,占同期内镜检查数的2.59%。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少数为区域性分布或节段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⑤部位广泛的结肠UC癌变风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确诊的UC住院患者76例。结果76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26例黏膜呈多发性浅溃疡,30例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20例附有血性分泌物,假性息肉形成。病理观察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隐窝脓肿、浅表溃疡及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内淋巴、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UC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结节病的病理分析与X线诊断价值(附8例报告)泉州市第一医院李勃宁,洪添吾福建省立医院王尔祯结节病是原因不明的多系统非干酪性肉芽肿疾病,由于常常缺乏特征性表现,极易误诊,以致延误治疗。且非干酪性肉芽肿并非结节病所特有,因而对本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X线和...  相似文献   

8.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5,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3,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6,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2,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4,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8,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严山  凌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1,16(1):982-983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小凹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放大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增生性息肉的放大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 55例患者共发现胃息肉116枚,其中胃息肉表面小凹呈A型改变占41.4%(48/116),B型占26.7%(31/116),C型占19.8%(23/116),D型占8.6%(10/116),E型占2.6%(3/116),1例小凹呈模糊不清(F型)占0.9%(1/116).E型和F型胃小凹共4例病理均发现胃息肉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出现E型和F型胃小凹提示病理学将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25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年来确诊的IBD住院病人250例。结果16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及89例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1.3~1.9: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UC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炎27例(18%),直肠乙状结肠炎40例(26%),左半结肠炎29例(19%),全结肠炎52例(34%),区域性结肠炎4例(3%);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67例(42%)、59例(37%)、35例(21%);临床类型为暴发型5例(3%),初发型68例(42%),慢性持续型35例(22%),慢性复发型53例(33%)。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CD病变范围分型为小肠型28例(31%)、结肠型30例(34%)、回结肠型27例(30%)、其他(食道、十二指肠)4例(5%);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15例(17%)、28例(31%)、46例(52%);疾病表型为非狭窄非穿孔型25例(28%),狭窄型33例(37%),穿孔型31例(35%)。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12例(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42例(47%)CD病人是经手术确诊为CD,其中13例(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186-189
目的建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鉴别诊断评分系统,并评价其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参照CD与ITB诊断标准,确诊CD 35例,ITB 3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资料,对以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模型中的β值建立鉴别诊断评分系统。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检验评分系统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PPD试验强阳性、裂隙状溃疡、环形溃疡、鹅卵石征、非干酪性肉芽肿被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模型中各变量的β值赋予分值并建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95%可信限为0.759(0.637,0.880)。结论 CD与ITB鉴别诊断评分系统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80例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病理非肿瘤性息肉病变直径多在7mm以内,胆固醇息肉占44%,炎性息肉占35%。而胆囊腺瘤常为单发,以胆囊底部多见,且大小一般8~13mm。胆囊腺肌增生症或腺肌瘤的胆囊壁可呈弥漫性或局部性改变,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小的圆形液性囊腔具有特征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准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和内镜下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6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31例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16例粘膜附有血性分泌物及假性息肉形成,15例粘膜呈多发性浅溃疡;完全缓解43例(69.35%),有效17例(27.42%),无效2例(3.22%)。结论分析UC临床特点及配合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能更好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