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2%(12/968).年龄38~74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年,66.7%(8/12)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3.3%(4/12...  相似文献   

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集19例坏死性淋巴结炎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青壮年,主要累及颈部浅表淋巴结伴发热,血沉加速,白血球总数偏低或正常;抗菌素治疗无效。组织学以显著的组织细胞增生伴大量细胞碎片的凝固性坏死、无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并有显著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和出血。免疫组化证实病变中的多形核细胞和浆细胞样单核细胞为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3.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 HNL患者淋巴活检标本的 HE切片 ,并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 所有病例在淋巴结活检之前均未能明确诊断 ,组织学上表现为大小不等散在或融合的病灶 ,病变区以坏死为主伴散在核碎片 ,多种形态组织细胞增生 ,缺乏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淋巴细胞表达 CD3、CD45 RO、L CA、κ和 λ,不表达 CD15、CD2 0和 CD30 ;组织细胞表达 CD6 8和 MAC387,部分细胞表达 CD30。结论 HNL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含有多量核碎片坏死灶的形成是 HNL 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王安群  谢刚  吴永红 《华西医学》2005,20(4):654-655
目的:观察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8例男性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及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8例男性乳腺癌中,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免疫组化染色ER、PR 、C-erbB-2、Ki-67阳性率分别为62.5%、75%、37.5%、87.5%,5年生存率37.5%.结论:男性乳腺癌预后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标志物联合检测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3例HNL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结果:临床以首发症状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6.79%、发热占13.21%。HNL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伴有程度不同的核碎片。病变区淋巴细胞以CD45RO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细胞为主。结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此病预后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其他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84.2%)、单发(60.5%)或多发(39.5%)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21.1%)、外周血白细胞降低(65.8%)、红细胞沉降率增快(50.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6%),仅6例伴流感样上呼吸道症状(15.8%)。淋巴结活检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伴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细胞CD68及T细胞CD3、CD45RO阳性,CD15、CD20及CD30均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所有病例经治疗后无复发。结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在1%左右,不易引起重视。在女性乳腺癌普查和肿瘤预防意识日益增加的今日,男性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常被忽视,就诊患者以中晚期为多,预后较差。本文就影响男性乳腺癌的防治及预后因素与病理学分型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5例隐匿性乳腺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例隐匿性乳腺癌均表现为腋窝肿块,其中1例经MRI检查发现原发病灶,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行肿块扩大切除术.组织学分型: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混合型癌;淋巴结平均2.4枚可见转移.免疫组化示4例瘤细胞ER(+)、5例PR、CK7和E-cadherin(+),3例Her-2过表达.3例仅行腋窝肿块切除者,2例GCDFP-15(+),1例人乳腺球蛋白(+).结论 中、老年女性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但未触及乳腺肿块时,应警惕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并应用SP法检测细胞表型和用TUNEL法检测凋亡情况。结果 20例中女性13例,平均年龄26岁。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2例有皮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大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CD68和Lyso( ),淋巴细胞CD3和CD45RO( ),CD15、CD30和CD56(-)。滤泡生发中心及散在淋巴细胞CD20( )。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 )。结论 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临床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ocyticnecrotizinglymphadenitis,HNL)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办法。方法:分析40例HNL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跫。结果:(1)HNL多见于年轻女性,淋巴结肿大伴高热、外周血白细胞降低。(2)淋巴结常破碎状,淋巴结内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3)激素治疗HNL有效。结论:(1)淋巴结内片状凝同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2)激素治疗HNL有效。  相似文献   

11.
肺硬化性血管瘤4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组织发生。方法:对43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SHL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15例进行TTF-1、EMA,vimentin,CK(AE1/AE3)、CK7、CK5/6、S-100、NSE、Syn,Caa,NF,CD34、Ⅷ因子和SM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组织学以瘤细胞形成混合型结构为主要表现,23.3%有周围肺泡/和上皮浸润;立方细胞和多角形细胞共同表达TTF-1和EMA,AE1/AE1/AE3和CK7仅在立方细胞中表达,2例局部散在表达CgA;随访39例,随1例再发外余无转移和复发,结论:SHL可能起源皇幼稚的呼吸上皮,以乳突和实体结构形成为主者应与腺瘤和典型类癌鉴别。部分肿瘤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外科手术治疗宜行瘤切除非肿块剥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2002-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12例混合型肝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7岁(平均53.9岁).10例伴有病毒性肝炎,8例合并肝硬化和脉管侵犯.肿瘤组织内可见不同比例的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存在于同一肿块内或不同部位,肝细胞性肝癌样区域可呈小梁状结构、假腺样型、腺泡型和实性型结构,癌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圆形,核仁易见;移行区癌细胞体积较小呈卵圆形,核深染而胞质较少,排列呈梁状、实性巢团或束状,间质纤维化明显.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癌细胞胞质淡染或伊红染,有/无黏液分泌,排列成大小不等的腺管或实性条索状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 混合型肝癌是一种同时包含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病理组织特征的少见肝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要结合患者病史、血清AFP、CA19-9水平和影像学资料,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肿瘤18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余新华  刘文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2):1301-1302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方法和良恶性肿瘤的分类。方法:对1817例确诊为甲状腺肿瘤的病例的临床发生情况、病理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以及恶性肿瘤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39;良性肿瘤占96.8%,恶性肿瘤占3.2%;良性:滤泡性腺瘤占98.9%,乳头状腺瘤1.3%,非典型性腺瘤0.7%;恶性:乳头状腺癌占45.8%,滤泡状腺癌32.2%,未分化癌8.5%,混合型腺癌6.7%,髓样癌0.3%。结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腺瘤分为滤泡性腺瘤、乳头状腺瘤和非典型性腺瘤;而癌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性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对于难分类的癌,可作免疫组化进一步区分。  相似文献   

14.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ocytic necrotizinglymphadenitis,HNL)在临床上少见 ,诊断较为困难 ,易被误诊。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8月我院诊治 16例 ,其中误诊 14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 16例 ,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 14~ 4 0岁 ,其中以 18~ 2 8岁者居多。 16例中 ,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 10例 ,先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后出现发热 6例 ;药物过敏 3例 ,虾过敏 1例。肿大的浅表淋巴结以颈部最常见 ,腋下及腹股沟区次之。淋巴结大小 0 .6 cm× 0 .6 cm~ 2 .5 cm× …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胆管癌并存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同时伴发肝细胞癌与胆管癌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6例同时伴发肝细胞癌与胆管癌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6例肝癌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6~52岁,平均47.2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5例,肝硬化4例,2例有脉管内癌栓形成并1例伴神经侵犯.肿块多结节2例,单结节4例,直径2.5~8 cm.镜下见肿瘤由两种不同的组织形态组成,一种为典型的中分化肝细胞癌,另一种瘤细胞多弥散排列,部分区域可见腺样结构,细胞呈多角形及梭形,间质纤维组织增生,4例间质伴有较多或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两种组织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排列,两种结构为分离结节者2例,两种结构相连、大部分界清局部有移行者3例,1例见肝细胞癌结节包裹在弥散排列的胆管癌样癌组织中,混杂存在.免疫组化:4例肝细胞癌区AFP(+),3例HepPa-1(+),1例CK19弱(+),EMA均(-);在1例弥散排列的胆管癌样区,CK19、EMA和AFP均(+),HepPa-1均(-),Ki-67指数明显高于肝细胞癌区.结论 同时伴发肝细胞癌与胆管癌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类少见的肿瘤,由肝细胞癌与胆管癌样结构组成,其预后类似于胆管细胞癌但较肝细胞癌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术前临床均考虑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呈实性巢片状,血管外皮瘤样穿插于肌层组织间,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或类圆形,胞质红染或透亮.网状纤维染色瘤细胞间、细胞巢团周围及血管周围均见网状纤维围绕.免疫组化示瘤细胞SMA和vimentin(+).3例患者术后随访12~ 60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胃血管球瘤具有特定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需与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PMM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MM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等。镜下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2种类型组成,具有向上皮和肉瘤样双向分化的特点。免疫组化示calretinin(6例)、AE1/AE3(7例)、EMA(5例)、CK5/6(5例)、HBME-1(6例)、vimentin(7例)均(+),CEA均(-)。随访6~30个月,2例死亡,5例存活。结论 PMM对其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根据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和核的多形性,恶性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且需与腹腔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化疗、放疗。手术标本的ER、PR、C-erbB-2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76例乳腺癌患者ER、PR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65.8%、64.5%及67.1%,ER、PR随年龄的增加呈显著增加(P<0.05),C-erbB-2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ER、PR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称正相关,早发现、早诊断及科学治疗乳腺癌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最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