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丧失和认知能力缺陷为特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在组织病理学上,AD的特征主要为脑内外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 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以及微管相关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rve fiber tangles, NFTs)[2]。目前,全球大约有4600万AD病人,据估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翻2倍[3]。  相似文献   

2.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行为、学习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发病进程缓慢且不断恶化,其典型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Aβ)在细胞外积累为老年斑(SP)、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及广泛的神经元缺失[1]。AD的发病因素很多,但大脑中大量神经元退化和丢失是最终结果。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Aβ抑制剂等抗AD药物只能改善AD 患者症状,并不能缓解AD 患者的病情发展,且都具有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皮质弥散性萎缩,神经元丢失,突触减少,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SP)和细胞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因此,建立能够较好模拟AD患者行为学及组织病理学方面改变的动物模型是AD研究的重点之一,将有助于推动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目前,在AD的模型复制中,大多集中在模拟AD主要病理特点之一,即SP的形成为主,多采用海马注射Aβ142、Aβ142、Aβ140与Aβ淀粉样蛋白进行模型复制。在动物实验中,模型是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常见类型之一,是一种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病理性tau蛋白形成及神经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上病理性改变可能与载脂蛋白E基因、AD家族遗传病史、饮食习惯、睡眠质量等因素有关[1]。AD患者出现不可逆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  相似文献   

5.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是由多因素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由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原缠结。研究表明,在AD患者中,代谢减退早于认知功能障碍及这些病理改变[2]。而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来源于糖酵解。当糖酵解功能下降时,大脑会通过减少突触密度及产生高糖基化合物以加重AD症状,不仅如此,糖酵解途径与上述AD病理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是指转录本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s,因为没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所以它本身不具有生物学功能[1]。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Lnc RNA是非常关键的一类RNA,在机体正常发育、疾病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2]。研究发现在肿瘤中,Lnc RNA主要结合特定RNA结合蛋白(RBP),沉默抑癌基因或激活癌基因[3,4]。  相似文献   

7.
<正>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影响脑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1]。其影像学特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推测为血管源性的腔隙、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1]。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疾病的60%。AD最主要机制假说是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设和tau假说,Aβ积聚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成对的神经纤维缠结,  相似文献   

8.
<正>抑郁症作为一类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已经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发病机制有脑内5-羟色胺(HT)学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学说和去甲肾上腺素学说等[2,3]。抑郁症在表观遗传中修饰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干扰等。  相似文献   

9.
<正>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1],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2]。AD的病理变化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很多年就开始缓慢发生,以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斑块和磷酸化tau(p-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为主,渐进性记忆缺失、整体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影响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1]。随着人口老龄化,AD患病率正逐渐上升,据相关机构研究预测[2],到2050年我国AD患者人数将超过3 000万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AD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其公认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含有β-淀粉样蛋白(Aβ)的神经炎性斑块、  相似文献   

11.
<正>1 背景皮肤脂质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产生[1]。以往关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脂质上,而皮脂腺来源脂质在AD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认识[2]。本研究目的在于从组学层面进一步揭示AD患者皮脂腺脂质的成分特征,明确存在皮脂腺功能失调可能是AD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AD患者约983万[2]。目前A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可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因此,迫切需要对AD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其最显著的两个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块(SPs)及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FT)。目前关于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比较公认的是Aβ级联假说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而这与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MG)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多个针对Aβ的药物在临床研究中接连失败[1],越来越多的AD治疗将目标转向其他靶点,  相似文献   

14.
<正>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全球发病率高达667.5/10万人,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死亡率高达46.4%[2]。近年来,虽然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革新,但仅少数治疗方法被证实能使患者获益,如早期启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液体复苏等[3]。较新的治疗方法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亚甲蓝、轻度低温诱导等[4]的具体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基因组约97%由非编码核糖核酸(RNA)占据,其中大部分为长度大于200 nt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1]。其通过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或与下游小分子RNA(miRNA)相互作用等方式,调控相关分子信使RNA(mRNA)表达,进而参与包括表观遗传、转录、细胞分化和组织代谢在内的多种生命进程[2]。研究表明,这种LncRNA/miRNA/mRNA网络在包括肿瘤组织、心肌组织和脑组织等在内的多种组织疾病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正>肺癌(LC)患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球癌症协会统计全球新增病例约有209万和死亡病例约有176万[1]。LC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致死原因之一[2]。依据组织病理学可以将LC分为占80%~85%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占15%~20%小细胞肺癌(SCLC)[3]。虽然近代医学在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 (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方面不断进步,但大部分LC患者就诊时已进入晚期[4]。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肝癌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ICC)以及混合癌。2020年全球肝癌流行病学显示:肝癌占全球癌症新发4.69%,死亡率占8.34%[1]。HCC的治疗采用手术、介入、放化疗及分子靶向免疫等手段。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在临床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逐渐改变着HCC的治疗格局,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抗癌策略[2]。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  相似文献   

1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的患病率达25%以上[1],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2-5],是代谢综合征(MS)的主要组成部分,是MS在肝脏中的表现[6]。NAFLD的进展形式,尤其是炎症和纤维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7-9]。NAFLD发病机制多与肝脏内部脂质聚积、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10]。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黏膜通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心肌急性泵衰竭,心输出量降低的状态,会导致终末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最终危及生命[1]。CS原因居多,其中最常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2]。虽然目前针对CS患者的治疗中再灌注治疗和相关机械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3-5],但院内死亡率仍高达27%~51%[1]。一、流行病学CS是一个危及患者预后的急危重症,目前AMI仍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6],据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合并CS患者发病率在7.5%,  相似文献   

20.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语言、执行等认知功能障碍[1]。我国60岁以上人群AD发病率约6.0%,探索有效且安全的非药物疗法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2]。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已在临床初步应用于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治疗并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