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骨髓微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肿瘤干细胞改变了骨髓基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特征,从而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对造血干细胞黏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完成.材料:骨髓标本来源于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4例健康志愿者,由解放军第三○九医院血液科提供.脐血由北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提供,293T细胞由南开大学孔德领教授馈赠.方法:分别采集健康志愿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Fi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脐血分装,离心弃上清,吸取中河层,同法分离培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L-1接种于96孔板,培养至近100%融合时再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按1×105/孔接种于同一培养板中,孵育1 h后对收集未黏附细胞,计算黏附率.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形式细胞问黏附分子1的质量浓度.构建MPP-9-siRNA干扰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包装293T细胞,扩增病毒后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主要观察指标:健康供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的5项指标比较,病毒转染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身的3项指标比较.结果:与健康供者比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培养上清中可溶性形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降低(P<0.05).与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病毒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明显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未受影响,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存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裂解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作用机制,推测游离的可溶性形式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能阻断了LFA-1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实验观察。方法: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的的贴壁时间为3d,生长性状不一,散在圆形细胞群、树枝状细胞群、飞燕状细胞群、火焰状细胞群。结论:体外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可能为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栋  李巍  刘羽  朱希山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376-8380
背景:课题组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鉴定出一类贴壁细胞,已证实此类细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免疫学特性和生长曲线,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平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起源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课题组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鉴定出一类贴壁细胞,已证实此类细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免疫学特性和生长曲线,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平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起源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方法,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用地塞米松、牛胰岛素、吲哚美辛、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成功分离得到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BMSCs呈细而长的梭形生长,或多角形生长。诱导48h后出现脂滴,3周后油红O染色显示80%的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结论可以从CML患者的骨髓中分离纯化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的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βR2)和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无菌采集、分离5例CML患者和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BMSC,观察BMSC形态及生长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GF-βR2及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BMSC形态类似;CML患者TGF-βR2、TGF-β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4.63±18.96和9.09±6.81,与健康人对照组的8.05±4.46和30.69±19.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7和3.05,P均<0.05)。 结论:CML患者BMSC的TGF-βR2表达升高及TGF-β1表达降低与CML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MSC以及非白血病的MSC的三者生物学特性。将骨髓MSC分为3组:白血病组、完全缓解组以及非白血病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MSC的形态学特征,在原位瑞氏染色后计数各组CFU-F数,计数各组MSC的融合时间,绘制各组MSC的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S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并计算DI值。结果发现,3组骨髓MSC的形态无差异;3组原代MSC的CFU-F数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MSC的CFU—F最少;3组原代MSC的融合时间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MSC组的融合时间最长;在第3、5、7天对3组MSC(第2代)的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MSC(第二代)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05、CD106均为高表达,CIM5表达阴性,3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37、0.50);各组MSC(第二代)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9.9±4.0)%,(90.2±3.0)%,(91.0±3.0)%,3组比较未显示差异(P=0.79)。3组MSC的DI值都在0.9-1.1范围之内。结论:在对白血病与非白血病的第二代MSC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是普遍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可从骨髓、外周血、脐血、脂肪组织、骨外膜、骨小粱、肌肉、胎肺、胎肾等组织中分离出来.实验观察了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各胚层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4个月胎龄的流产胎儿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Ficoll法分离胎儿骨髓腔冲洗液,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培养、扩增、传代,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采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及分裂指数曲线.取第3代细胞,在含新生牛血清、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的DMEM-LG培养基中诱导其成骨分化;在含新生牛血清、地塞米松、胰岛素的DMEM-LG培养基中诱导其成脂分化:在含bFGF、N2、DMEM-LG培养液中诱导其成神经分化.③实验评估:于3周后行von Kossa染色、油红0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stin、NES、NF的表达以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结果:①接种48 h后,贴壁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1周后开始传代,传代培养的潜伏期为24~36 h,对数增殖期约为二三天,第6天进入平台期.传代至8代后生长速度变慢.②FCM榆测显示,细胞高表达CD29、CD44及CD49e分子,低表达CD106、CD54、CD11b,而不表达CD34.③成骨、成脂培养基诱导3周后,Von-Kossa染色呈黑色,油红染色成橘红色.诱导后的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第4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estin、NF、NES表达阳性.结论: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出具有高度同源性的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成功的诱导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中出现类高雪细胞的意义,方法。利用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107例CML患者和32例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并对107例CM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07例CM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有33例找到类高雪细胞,而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未找到类高雪细胞;74例无类高雪细胞的CML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44.66个月,33例有类高雪细胞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73.74个月,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类高雪细胞的数量与患者的存活时间无明显关系(P<0.005);有类高细胞的CML组出现死亡,急定或进入加速期的比例(11/33)明显低于无类高雪细胞的CML组(42/74)(P<0.05)。结论:类高雪细胞的存在表明CML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和存活期延长,此外,它们对CML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基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中胚层细胞系的干细胞.可分化为组成组织功能细胞的内在能力,使它们成为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潜在来源.目的:综述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榆索Pubmedl999-01/2006-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gene therapy,transplant",并限定文章语占种类为English.同时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06-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移植".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治疗中应用相关进展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95篇相关文献,7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5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基础和临床相关研究.选用符合纳入标准78篇文献中的33篇,4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3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6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3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宿主间的免疫反应,17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合适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肌腱、神经样细胞、心肌细胞、支持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研究表明,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性和非常低的免疫原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实验和临床的治疗研究中,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应用:局部移植:系统移植;结合干细胞的基因治疗: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尽管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在动物实验中,但部分临床运用已取得了成功,这些有效的结果尚需临床足够的随机患者的研究.结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其运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对其特性的不断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有着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报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取材于成人细胞,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拟分离培养小儿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向成骨、成脂肪、成神经分化的潜能.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6-03109在武汉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5~8岁因髋关节发育不良行骨盆截骨术的患儿,男1例,女2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并征得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甲基异丁酸黄嘌呤、胰岛素、吲哚醚辛、羟基丁酸苯甲醚均为Sigm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为Amersco公司产品.方法:经Percoll梯度分离接种获得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分布情况.分别采用成骨细胞诱导剂(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维生素C)、成脂肪细胞诱导液(地塞米松,甲基异丁酸黄嘌呤,牛胰岛素,吲哚美辛)及二甲摹亚砜和羟基丁酸苯甲醚无血清培养摹诱导剂干预细胞向成骨、脂肪、神经细胞分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mRNA、钙结节)、脂肪标志物(脂滴、PPAR Y-2mRNA)、以及类神经标志物(尼克氏体、神经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d,JL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以及增殖情况.②成骨、脂肪及类神经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①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贴壁容易,细胞细长梭形,增殖能力强,融合后呈旋涡状分布.②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别经各诱导剂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化学染色、PCR、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脂肪标志物及类神经标志物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小儿骨髓间充质细胞生长具有稳定增殖、传代的能力,具有成骨、成脂肪、成神经等多方向的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X线照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X线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功能的影响。获取正常人骨髓MSC,接受低剂量X线辐射后,用MTT方法检测照射后1-7天的吸光度,绘制生长曲线;RT-PCR法检测MSC的survivin mRNA表达,用MSC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结果表明:接受低剂量X线辐射后,MSC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加,MSC的DNA损伤程度似呈剂量依赖模式,MSC的survivi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低于20 cGy的辐射对正常人骨髓MSC产生survivin mRNA表达增高的效应,至于高表达survivin是否有抵抗辐射的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近年来,已有具备干,祖细胞特征的间充质细胞自外周血、密质骨、软骨、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出来,这些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来源于胚胎发育期的中胚层,提示胎盘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成分。 目的:介绍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及应用前景,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08—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组织工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以及两者生物学特性比较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来源主要是对胎盘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做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1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目前对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以Percoll连续密度梯度分离纯化法最为经典,采用此法从组织浸出液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纯度较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表面分子标记分选法。②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均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并呈漩涡状生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如间质细胞标志SH2/CD105、SH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HLA—ABC;整合蛋白家族CD49e、CD29:透明质酸盐受体CD44等,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面标志vWF、Flk21等,表明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很低,这在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形态与表面标志,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胎盘取材方便安全,不涉及伦理问题,将成为组织工程干细胞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7.
背景种子细胞的研究是组织工程众多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其诸多优点,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特点和非诱导条件下的成骨特性.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5/12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骨髓基质干细胞来自4只1岁龄的杂交犬的原代~第3代传代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在杂交犬两侧股骨大转子部做骨髓穿刺,抽取5 mL肝素抗凝的骨髓,加入到含有50 mL含双抗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液的离心管中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首次提纯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单细胞,置培养箱中培养传代,培养48 h后,吸除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液1次.继续传代.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形态;每天进行细胞计数,测定倍增时间,绘生长曲线;用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用茜素红法染色观察钙化结节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光镜结构.②犬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③成骨分化指标碱性磷酸酶及钙化结节的观察.结果①形态学观察表明,骨髓基质干细胞贴壁细胞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样细胞外观,未加入成骨诱导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②碱性磷酸酶表达原代细胞呈强阳性,第1代细胞呈阳性,第2,3代细胞呈弱阳性.③钙沉积出现,原代细胞染色强于传代细胞.结论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大量扩增,具有自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②3代内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成骨活性,但原代细胞传代活性优于传代后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除骨髓外,人们已从胎盘组织、脐带血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中分离到了间充质干细胞.目的:比较大鼠脂肪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差异.方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自BN大鼠的脂肪和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鉴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形态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CD34,CD45,CD11b;第3,4,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者都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以抑制异基因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数目成正相关,等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样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