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既往有相关文献对儿童期分离性焦虑障碍(Dissociative anxiety disorder,DAD)史是否增加人群成年以后罹患相关精神疾患风险进行了相关的队列研究,但不同的研究人群及种族导致了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这种关系并未完全明确,而临床上不同的学者也对上述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DAD史为主线,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探讨其与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深感觉或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常见于以下疾病:1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和延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根据DVD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43眼中手术治疗34眼,治愈24眼(70.59%),好转6眼(17.65%),4眼无效(11.76%),另外9眼因为上斜度数≤10△或者在矫正水平斜视后上斜度数明显减小而未行DVD手术。术后经过双眼视功能训练,同视机检查有Ⅰ级视功能者6例,Ⅱ级视功能者4例,Ⅲ级视功能者3例,剩余15例仍无双眼单视功能,其年龄均〉10岁。结论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够使DVD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视功能训练也是斜视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身份识别技术的概念及主要原理,对身份识别技术在医院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南昌市第三医院于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卡,2013~2014年间收治的23488例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均佩戴身份识别卡,分析总结患者差错、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并将其与2011~2012年间收治的20215例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3~2014年收治的患者中差错与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2011~2012年(P<0.05),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2011~2012年患者的满意度(P<0.05)。结论患者身份识别卡的应用,能确保透析患者安全,防止医疗事故、差错事故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透析中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抑郁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状.通常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WHO 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中国上海对抑郁障碍识别率为21%,低于国外水平.加强人群健康教育,提高对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能力,是帮助病人及时就医、改善预后、顺利康复、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脑卒中一旦发生.不少患者需要终生护理,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没患病的人惧怕得病,患者担心终生残疾而需要他人照护,加上经济、家庭、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不能协调解决.脑卒中后的患者几乎毫无例外地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随着系统科学论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循证医学模式的开展,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巨大进展。对护理模式的转变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护理模式只注重配合医嘱进行疾病的护理。现代护理模式则要求护士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整体的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JCI标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挫。方法:依据JCI标准识别患者身份并建立全程监测系统,对标准实施前后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进行数据监测,以数据推动质量改进。结果:标准实施后患者身份核对正确率与标准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JCI标准要求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对消除医疗护理隐患,保证患者安全具有可行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川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0):47-47
婴幼儿睡眠障碍是社区比较常见的疾病,既会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也会给其家人带来诸多痛苦.  相似文献   

11.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方法成立品管圈质量控制小组,以“降低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高的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未佩戴手腕带、护士发药时被询问打断、护士未执行双人查对制度、对新进人员培训不到位。对策实施后,错误率由改善前的71%下降至20%。结论通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降低了肿瘤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中的运用。方法通过组织学习、加强教育;使用识别腕带、制定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规范化制度及流程、加强护理查对力度、开展宣教等方法解决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单一的问题。结果护理人员重视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熟悉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规范化制度及流程,护理安全得到保证。结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完善患者安全保障系统,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感及护理安全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性身份识别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是指强烈而持久的跨性别身份认同和对既定性别身份的长期不适感.对GID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和哈利本杰明国际性心境协会性身份识别障碍关怀指南第六版(The Harry Benjamin International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Care F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Sixth Version,HBIGDA's SOC-Ⅵ,2001)的有关标准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及48h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8%(44/45),对照组为88.9%(40/45)。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患者身份识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抑郁障碍可以首发或存在于多种疾病的病程中.不少初诊抑郁障碍的患者在后期随访中诊断发生了修改.本文就抑郁障碍诊断转换方向、发生时间、修改原因、预测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外二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为主题,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以下简称“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观察,并与2011年1月~2012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我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进行比较,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的自我评价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患者身份错误率由实施前的71%显著降低至2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5±0.3)、(4.6±0.3)、(4.5±0.3)、(4.4±0.5)分,均显著性高于活动前[(2.9±0.7)、(1.9±1.1)、(3.2±0.5)、(3.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普外二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率,同时提升护士的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改良的身份识别标识,减少标识更换次数及书写身份识别信息﹑查对的耗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士查对弯腰次数,从而减少护士腰背痛几率.方法 用观察法进行前后对照.方便选取2016年7-12月,住院天数为7 d,输液治疗液体为两组的肺炎患儿(1月~3岁)200例和同期的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取2016年7-9月100例患儿和同期的儿科护士,采用常规腕带,记录手写信息时间及双人查对后戴在患儿手腕上的时间﹑操作时查对所需的时间和同期护士查对弯腰次数设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0-12月100例患儿和同期的儿科护士,采用改良后可拉伸的卡套,记录HIS系统提取的身份信息打印后装入改良后卡套佩戴在患儿胸前或任何显眼处﹑操作时查对所需的时间和同期护士查对弯腰次数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身份识别标识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护士腰背痛机率的效果,使用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身份识别标识更换次数:对照组为91次﹑观察组仅为1次,更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X2=163.043,P<0.001),建立身份识别信息平均耗时:对照组用60.88 s﹑观察组用28.12 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55,P<0.001),查对身份识别标识总耗时:对照组为1045.28 s﹑观察组为640.93 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04,P<0.001).在100例患儿住院7 d共4200次查对中,对照组弯腰4200次而观察组仅2次弯腰,弯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X2=8392.004,P<0.001).结论 使用改良后患儿身份识别标识,能有效减少身份识别标识更换次数,节约护士书写腕带信息和操作时身份识别标识的查对时间,减少弯腰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腰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