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ABCD2量表对中风防治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强化治疗对90d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均在中风防治门诊接受相同标准的治疗,观察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有653例患者达到了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其中639例完成了90d的随访。低危、中危以及高危组的患者分别占32.7%、47.7%和196%。所有患者90d内总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5%,而使用ABCD2量表预测的结果为9.2%。结论依据ABCD2量表评分对中风防治门诊TIA患者进行分层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高血压;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低血压;治疗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瓣膜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治疗;戒烟、禁止过度饮酒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进展患者68例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对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采用ABCD2评分法观察短暂性脑梗死患者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症状持续时间、颅内动脉狭窄等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均为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P0.01)。不同ABCD2评分,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不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还有症状评分等项目,临床使用方便,结合影像学检查将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根据ABCD2评分划分危险度分层,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1次/d,连用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7 d后两组均常规剂量100 mg,1次/d,两组随访至第30天。结果:观察组第7天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有效率为79.6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观察组有效率为87.04%,对照组有效率为68.5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危险度分层比较治疗疗效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人频发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尿激酶治疗50万U,静滴3天,然后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静滴15天。对照组40例,除不给予尿激酶外,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凝血指标、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24小时内TIA发作控制率70%,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95%,〉3天发作控制率5%,无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人。对照组24小时内TIA发作控制率12.5%,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52.5%,〉3天发作控制率35%,进展为脑梗死12.5%。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无凝血指标的改变,无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发TIA有效、安全,可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83例TIA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及高危组(6~7分),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进行不同的干预,观察其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83例TIA患者中,0~3分34例(低危组),4~5分35例(中危组),6~7分14例(高危组)。低危组7 d内发生脑梗死3例(8.8%),中危组为4例(11.4%),高危组6例(42.9%)。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发生率呈现由低向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单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6例TIA患者(2017年7月—2018年12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B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TIA,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具有保证,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 IA)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短暂性缺血,导致脑部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后可在短时间内到达高峰,并可持续5~30 min[1].瘫痪、短暂性失语、感觉障碍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且呈不可逆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T IA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浆比黏度降低,避免血栓形成,进而改善患者病情[2].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部分 T IA 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T IA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抗血小板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56例中高危TIA非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37例)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治疗90 d两组患者TIA复发、脑梗死事件、胃肠道反应、皮疹、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90 d后,对照组TIA复发率为42.1%、治疗组TIA复发率为8.1%,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4);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26.3%、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5.4%,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8).对照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0.5%、治疗组TIA复发率为8.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7);对照组皮疹发生率为5.3%、治疗组皮疹发生率为8.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出血.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TIA非心房纤颤患者是有效的,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咯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35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氯吡咯雷片,两组分别于治疗后14天检查凝血功能,并分别评定疗效。结朵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强化抗血小板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E/常生活能力,并没有增加出血时间的发生率,减少卒中发生率。结论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TIA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TIA患者,按照ABCD2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并依此进行分组,观察患者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情况。结果:低危组患者32例,中危组患者33例,高危组患者15例。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情况为:低危组为2例(6.25%),中危组为3例(9.09%),高危组为6例(40.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且三组梗死发生率具有危险性依耐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均P<0.05)。结论:ABCD2评分法对于TI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TIA的分层防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不同血小板浓度指导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80例MIS/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试验组按血小板浓度给药。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复发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对照组7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研究,最终入组83例;研究组6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研究,最终入组84例。两组均无死亡患者;试验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整体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7 d、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进行风险性分层,并对特定危险组给予积极临床干预,评价其在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中的价值。方法:160例TI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使用改良的ABCD2评分方法进行低危、中危、高危分组,中危以上病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奥扎格雷钠两种药物治疗,记录发病7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对照组不进行危险分层,使用常规治疗,记录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例),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6.25%(13例)。两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无严重的或导致治疗中止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方法对降低TIA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改善TIA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ABCD2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分析首次发作后7d内各组患者再发TIA及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38%及23.2%,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低危组与中危组7d内TIA及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TIA后7d内大卒中及小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0.01).结论:ABCD2评分对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