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113-115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反复TIA发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A组早期给予替罗非班,后续采用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 d、7 d内TIA复发次数,治疗前后卒中发生风险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组治疗后3 d、7 d内TIA复发次数同B组比较,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BCD2、ES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A组治疗后ABCD2、ESRS评分同B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脑梗死发生率为11.11%,同B组的22.22%、28.89%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抗血小板在反复TIA治疗中应用,可获得更好疗效,并能减少不良反应,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选择102例AC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4例。A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治疗,C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三组血小板聚集率(I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7.06%,均明显高于A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B、C组的IPA和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IPA和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无不良反应,与C组的5.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无MACE发生,与A组的8.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的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高晓览  刘宝  潘爱军 《安徽医学》2015,36(6):666-668
目的:探讨床边实时超声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脓毒症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为降低抗凝风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ICU病房中脓毒症患者212例,根据修订Geneva量表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90例低危患者中,未进行抗凝治疗30例(A组),随机抗凝治疗30例(B组),经超声指导下抗凝30例(C组),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天数、患者病死率等。结果3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造成的临床出血风险最高,与A组和C组比较,临床发生消化道、气道或泌尿道出血例数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病例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抗凝治疗后,B组造成的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机械通气使用天数,以超声引导下抗凝组时间最短。结论超声引导下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ICU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天数,减少患者出血风险,但对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巴曲酶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著 《河北医学》2006,12(1):49-50
目的:巴曲酶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105例TIA病人分两组(A组与B组),A组在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观察病人3个月内,6个月内TIA复发情况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B组复发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巴曲酶对TIA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肠溶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记录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经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最高(95.00%)、B组其次(80.00%)、A组最低(70.00%),两两之间比较P<0.05;三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患者临床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66例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100 mg/m2,连用4周;B组34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剂量为每周375 mg/m2,连用4周。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 A组中完全反应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9%;B组中完全反应11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5)。A组和B组药物治疗后均未发生输液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低于B组的55.88%,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和抗GPⅠb/Ⅸ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疗效确切,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肠溶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斯匹林,对照组单用肠溶阿斯匹林。14天时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1.43%,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45.72%、71.43%(P<0.01)。不良反应:两组在脑、消化道出血无差异。牙龈、皮肤黏膜出血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TIA患者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和肠溶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心源性脑栓塞(CCE)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急性期CCE患者1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7例。分别给予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NIHSS和BI指数评分。结果:与B组和C组相比,A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更低,BI指数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均是CCE急性期的主要抗栓方案,而溶栓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魏红霞 《当代医学》2016,(35):145-146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3-Ⅰ(年龄、血压、临床特征、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加上双重TIA)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首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发病后48h内行危险因素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并参照ABCD 3-Ⅰ评分标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按照治疗时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TIA中、高危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 3-Ⅰ评分在TIA 发作防治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TIA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TIA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IA患者的凝血指标和PE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发作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26例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B组26例采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84.6%,B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0例,长期反应率59.1%,B组随访21例,长期反应率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B组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并发感染.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维持时间长,可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地塞米松与甲基强的松龙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每组48例.2组均接受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A组加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B组加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比较2组疗效、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血小板峰值及变化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A组总显效率(79.17%,38/48)与B组总显效率(75.00%,36/4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到达峰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血小板峰值高于B组,且血小板升高至≥50×109/L的时间少于B组(均P<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均升高,CD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降低(均P<0.05);A组CD4+、IL-6、IFN-γ及TNF-γ水平低于B组,CD8+高于B组(均P<0.05),2组间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血糖一过性增高、高血压、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地塞米松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效果、安全性均较好,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抗凝的护理配合研究的要点。方法收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所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由采取4%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定义为A组)进行体外循环抗凝及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定义为B组)进行体外循环抗凝的患者中各随机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透析完成情况、透析前后患者凝血指标a PTT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B组管路及透析器凝血发生率分别为4.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所有患者均完成透析,B组共4例患者因原有出血加剧停止透析治疗,完成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7/50),B组为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器前所测得a PTT的差异P0.05,透析后A组a PTT降低至(32.7±4.2)s,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体外循环抗凝适用于无明显出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护理过程中需重视管路与滤器的预冲;枸橼酸钠局部抗凝适用于伴高危出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凝护理过程中需监测患者体内游离钙水平、血气、电解质变化并留意是否出现枸橼酸抗凝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肝素钙,观察两组的短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管超声结果.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观察组为91.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4.1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在两组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存在异常.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利迭与氟替卡松气雾剂分别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哮喘患者50例进行研究,用随机分组表分为A组(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25例)和B组(氟替卡松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肺功能、炎性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A组和B组FEV_1、白天PEF和夜间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FEV_1、白天PEF和夜间PEF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B组,A组患者FEV_1、白天PEF和夜间PEF水平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和B组C-LT、IL-8、组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C-LT、IL-8、组胺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B组,A组患者C-LT、IL-8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vs.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相对氟替卡松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具有更为显著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TP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应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5%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稍低于对照组(2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10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非洛地平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降压疗效,治疗前后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心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A组和B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105/110),96.36%(106/110);两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收缩压、24 h舒张压及24 h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8%(9/110),1.82%(2/110);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口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降低血压、稳定心率方面效果相当;但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低,安全性优于非洛地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n=25)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n=25)给予口服丹参联合阿司匹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0 d检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黏度、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一年观察发作频率.结果 治疗后20 d复查结果显示,观察组Fg、PLT、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均在正常的范围内;两组PT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23/25),对照组为64.0%(1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确切、安全,对于及时控制TIA、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卡马西平、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将其均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托吡酯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B组为75%,C组为80%;3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S型发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其余类型癫痫发作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药物均对脑炎继发癫痫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卡马西平治疗简单部分发作(PS型)效果优于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医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ABCD2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分析首次发作后7d内各组患者再发TIA及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38%及23.2%,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低危组与中危组7d内TIA及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TIA后7d内大卒中及小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0.01).结论:ABCD2评分对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