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指征和局限性.我院从2003年12月~2004年2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新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terans,ASO)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第3大开发症(仅次于冠状动脉病和脑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大、中动脉的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及中层发生增生,血管腔狭窄的复杂过程,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旁路转流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院从2004年-2005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分析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安全性临床及临床疗效,提供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提高手术成功几率的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4-03 ~ 2016-04 近2a 来本院收治的57 例
( 64 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先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疏通闭塞段动脉,后实施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
植入。观察记录发生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病症的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几率、手术成功几率,不同分期病人临床有
效率,对所有病人进行为期24mo 的随访,记录第6mo、第12mo、第24mo 时初始畅通率与二期畅通率及保肢率。
结果: 57 例( 64 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经治疗后共59 条肢体手术成功,其手术成功几率为92.19%; Ⅱ
期与Ⅲ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相同,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Ⅳ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显著小于Ⅱ
期与Ⅲ期的病人( P<0.05) 。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出现5 条肢体失败的情况,失败率为7.81%。经24mo 的
随访,第6mo、第12mo、第24mo 不同时期初始畅通率分别为93.46%、84.19%、75.58%; 二期畅通率分别为
96.83%、88.16%、79.09%; 而保肢率为100.00%。并发症共出现5 例,发生几率为7.81%,其中动脉穿孔有3 条肢
体( 4.69%) ,立即使用球囊以拦截近端的血流,用绷带对肢体外进行加压包扎,若在30min 后进行造影时造影剂
未出现外溢情况结束; 穿刺点出现血肿有2 条肢体( 3.13%) ,机体自行逐步吸收。结论: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联合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几率,提高其术后恢复能力,避
免多次手术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过度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痛带来
的危害,减少病人经济负担,降低病人发生并发症几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提高手术成功几率的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4-03 ~ 2016-04 近2a 来本院收治的57 例
( 64 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先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疏通闭塞段动脉,后实施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
植入。观察记录发生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病症的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几率、手术成功几率,不同分期病人临床有
效率,对所有病人进行为期24mo 的随访,记录第6mo、第12mo、第24mo 时初始畅通率与二期畅通率及保肢率。
结果: 57 例( 64 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经治疗后共59 条肢体手术成功,其手术成功几率为92.19%; Ⅱ
期与Ⅲ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相同,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Ⅳ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显著小于Ⅱ
期与Ⅲ期的病人( P<0.05) 。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出现5 条肢体失败的情况,失败率为7.81%。经24mo 的
随访,第6mo、第12mo、第24mo 不同时期初始畅通率分别为93.46%、84.19%、75.58%; 二期畅通率分别为
96.83%、88.16%、79.09%; 而保肢率为100.00%。并发症共出现5 例,发生几率为7.81%,其中动脉穿孔有3 条肢
体( 4.69%) ,立即使用球囊以拦截近端的血流,用绷带对肢体外进行加压包扎,若在30min 后进行造影时造影剂
未出现外溢情况结束; 穿刺点出现血肿有2 条肢体( 3.13%) ,机体自行逐步吸收。结论: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联合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几率,提高其术后恢复能力,避
免多次手术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过度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痛带来
的危害,减少病人经济负担,降低病人发生并发症几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经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经加压包扎等处理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5 h出现心力衰竭,经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2年期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36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动脉闭塞的平均长度为11.5cm(4.5~28.0cm),其中1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23条肢体为威胁肢体生存的严重性缺血。分析评价的主要参数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80%,技术失败的7条肢体有4条成功地进行了血管旁路手术。平均随访13.2个月,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为70%,临床有效率为81%,无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SIA是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技术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尚满意。但SIA术后长期效果目前尚缺乏可信服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三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指征和局限性。我院从2003年12月~2004年2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新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6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根据患者术后病情转归,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 65例患者术后57例治愈,7例行截趾术,1例行膝下截肢术,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护士在围术期与医生密切的配合,缜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可以避免和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在促进疾病康复及提高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国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379-3380
目的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自2011年2~6月我院收治病例中19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介入术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介入术前、术中及术后严格执行预定护理计划,密切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做好术前准备,及时发现并配合医师处理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满意,达到预期治疗及护理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术前严格评估重要器官功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可减少或避免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围手术期严密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可及时发现、有效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及时进行相关护理指导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在治疗慢性下肢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方面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2013年12月,12例髂、股动脉慢性长段硬化性闭塞患者,采用SIA进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83.3%(10/12),8例行SIA支架置入后,随访(3~36)个月,血流均保持通畅;2例行SIA支架置入3个月后支架内出现血栓,经动脉插管支架内置管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SIA在髂、股动脉慢性长段硬化性闭塞的PTA+内支架置入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晓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472-47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患肢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基本消失,缺血疼痛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间歇性跛行消失,3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在小腿中下段以下,截肢后恢复出院,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保证正确体位,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的针对性护理价值。方法 129例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准补充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后VAS与VRS评分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后精神状态、社会职能、睡眠质量以及身体质量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症率与总满意度明显更理想(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针对性护理,不仅有利于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满意度,还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13.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常见病 ,其主要表现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远端的溃疡或坏疽。本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自 1995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共施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37例 (43条下肢 ) ,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期间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中 ,男 2 6例 ,女 11例 ,共计 4 3条下肢。年龄 5 3~ 87岁。按Fontaine分类法临床分期 :Ⅱ期 9例 ,Ⅲ期 17例 ,Ⅳ期 11例。并发高血压Ⅱ~Ⅲ 2 3例 ,糖尿病6例 ,脑梗死史 8例 ,冠心病史 17例 ,有长期…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 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康医学》2017,(16)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1年5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例,均行人造血管移植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正> 动脉硬化闭塞症(SA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大中动脉,但以腹主动脉远侧及髂一股一帼动脉最常见。由于动脉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肥胖等是易患因素。1 临床资料1.1 病例:患者,男性,50岁,于2001年5月30日以“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收入院,于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持续性发凉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