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LT、AST、HBV-DNA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CHE、ALB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患者ALT的复常率为70.2%,对照组患者复常率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复常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张宁 《当代医学》2014,(23):149-149
目的:探讨经核苷类药物诊治乙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5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者81例,随机均分为3组(n=27),即肝病1组、肝病2组和肝病3组。对肝病1组行拉米夫定诊治,对肝病2组行阿德福韦酯诊治,对肝病3组行恩替卡韦诊治。结果诊治1年之后,肝病1组、肝病2组及肝病3组的HBV之中的DNA承载量相比诊治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肝病1组、肝病2组、肝病3组间的疗效,肝病3组的HBeAg转变成阴性的概率、HBV的DNA承载量情况要比肝病1组、肝病2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全部无肾功能异常、血磷升高等不良事件。结论经核苷类药物诊治乙肝后肝硬化,可使机体承载的病毒量有效降低,效果突出。尤其恩替卡韦药物疗效更好,安全、可靠、效用高,且无不良反应,应当进一步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两组,治疗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对照组应用丹参加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改善率,HBeAg阴转率及肝功能复常率优于对照组,但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较强、较快地抑制HBV复制.明显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药物应用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近3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印例,与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血清学转换率高,HBVDNA及Child-Pugh评分明显下降,肝功能改善,疗效确切,而对照组起效缓慢,疗效较差,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应用,可以减少和延缓相关并发症和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P区基因序列突变率,突变形式及用药情况,为评估病情进展和实施下一步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4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直接测序法,对其血清HBV P区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各个耐药位点,同时搜集相关用药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47例病例中存在位点突变者227例(50.8%),共存在30种变异形式,变异形式以M204I、L180M+ M204V、L180M+ M204I三者居多.其余种类复杂多样,大多以联合突变形式出现;耐药药物的使用及产生的耐药位点基本一致;主要的变异位点集中发生在M204I和L180M,余均较为分散.且经统计分析,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两总体的突变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P区基因耐药位点的分析研究对合理用药以及发生耐药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针对670例患者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取个别指导、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利用宣传栏、电视录像、提供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建立用药检测和随访记录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合作性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CHB药物治疗中,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用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药物作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合理使用此类药物对我们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个挑战。本文就临床上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学习提纲: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意义。2、常用核苷类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3、慢性乙型肝炎选用核苷类药物的策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反复的直接原因,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近10年来,在CHB的抗病毒治疗方面已经  相似文献   

11.
黄旭美 《华夏医学》2012,25(3):447-451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已有研究发现,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最重要的预测因  相似文献   

12.
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114-2115,2133
目的综述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使得医务人员对核苷类药物有更深入的了解。方法通过收集文献。对已上市和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核苷类药物的成分和临床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近年来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药物有很强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耐药性变异发生更低,患者耐受性良好,但是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后产生耐药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且生物利用度高的新型核苷类药物是拉乙肝病毒感染药物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谢湘平 《吉林医学》2010,31(3):361-362
目前并没有很好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单独使用某种药物效果并不很见效,若要清除病毒就必须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需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鉴于此,抗HBV治疗研究的方向应转向研究不同药物一起使用的联合治疗的新型抗病毒治疗策略。核苷类药物若联合干扰素的使用可进一步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达到稳定持久的抗病毒作用,在抗HBV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如病毒复制活跃,可加重肝炎性坏死和纤维增生,加速肝硬化进展,表现为肝细胞功能衰竭(血清清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对此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延缓和阻止肝硬化进展、减少肝癌发生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5例并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病毒的活动性复制,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病毒,将HBV-DNA降低并维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近几年国内外不断有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成功的报道。本文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内科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及患属知情自愿为前提按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病例分为Ⅰ组、Ⅱ组、Ⅲ组3个组别,每组对应病例数分别为23例、23例、22例,治疗依次使用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观察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HBe Ag转阴率为13.0%、Ⅱ组为17.3%、Ⅲ组为40.9%;治疗后Ⅲ组患者HBV-DNA承载量最优,其中和Ⅱ组无明显差异,和Ⅰ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核苷类药物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长期治疗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72周,随访结束时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HBV-DNA定量、HBeAg阴转、HBeAg/HBeAb转换情况.结果 治疗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球蛋白、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白蛋白及胆碱酯酶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病例血清HBV-DNA由阳性转至检测水平以下(HBV-DNA<103 copies/ml).结论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指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对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在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A组)100mg/d、阿德福韦酯(B组)10mg/d口服,疗程为48周,同时设立保守治疗组(C组),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HBV-DNA定量、HBeAg/HBeAb转换情况。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A、B两组患者无1例死亡,临床表现、肝功能、PTA均有明显改善,C组疗效最差,死亡2例,抗病毒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行抗病毒治疗,可首先选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9.
20.
熊去氧胆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茵栀黄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治疗4周和8周后,观察两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复常率和Child-pugh-Turcotte(CPT)评分改变.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4周和8周后γ-谷氨酸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和球蛋白(GLO)下降明显(P<0.05);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治疗4周时下降程度无差别(P>0.05),治疗8周时仍持续下降(16.3±7.2) U/L,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4周时2组肝功能各指标复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8周时治疗组γ-GT,AKP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时CPT评分变化无差别(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γ-GT,)AKP和GLO水平,可能与其改善胆道损伤、解除淤胆而保护肝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