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702-4703
目的:分析中医西结合治疗骨伤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以骨伤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熊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589-2590
目的:观察与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凝与溶栓的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用药以后,两组患者相应症状与体征都有改善。试验组有效4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可以更有效防治下肢DVT,不良反应少且用药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观察两组患者继发肺栓塞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和对照组继发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方法根据患者有无接受下肢骨折术后针对防治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将88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下肢骨折术后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各项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除了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比对照组有优势外,观察组在VAS评分、大小腿周径、下床时间上也比对照组有优势,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给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0例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给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前镇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24h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明显(X2=6.82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不但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还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静脉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下肢肿胀,减轻疼痛,促进血栓的消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髋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5个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气压泵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09-111
目的:探讨行气活血法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10/2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4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活血法能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94-1695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将320例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158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后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率;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具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良好疗效,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分别为(3.25±0.93)cm、(2.08±0.61)cm,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67%,96.67%,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效果。方法: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选择收治的74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对照组患者只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配合抗凝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和30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D-二聚体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体恢复有效率为98.61%和91.67%,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效果,可预防DVT并促进患者血栓消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观察抗栓胶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即分成二组.治疗组30例,用中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抗栓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秦常青 《吉林医学》2015,(3):580-581
目的:探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选取16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骨科手术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则给予系统的骨科手术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抑制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应用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2组下肢骨折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后,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评估对比,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进行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系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行临床评估,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通过系统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掌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知识,积极避免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踝泵运动对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配合踝泵运动,对照组接受常规锻炼,对比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地时间(3.35±0.14)天,以及住院时间(7.49±0.37)天,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下地时间(6.22±0.15)天以及住院时间(11.98±0.65)天;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4.8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2.43±8.34)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86.43±8.4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56.94±6.04)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60.43±7.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行踝泵运动锻炼,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素华 《中外医疗》2016,(24):172-174
目的:观察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骨科病房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诊疗方案,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评分为(81.32±7.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味水蛭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针2500 U皮下注射,治疗组加用单味水蛭,对照组加用三七片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数据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应实验室数据方面,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较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 单味水蛭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