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在老年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老年骨性关节炎应用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56膝),平均年龄75.5岁(72-85岁),采用X线片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51.9分增加到术后的91.1分。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伸5°、屈62.7°,到术后平均伸0°、屈130°,术前最大内翻畸形25°,最小内翻畸形5°,术后畸形角度全部得到矫正。结论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置换治疗老年骨关节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62例患者。我院给A组患者使用固定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给B组患者使用旋转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世界膝关节学会)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其膝关节的WOMAC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9.68%,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6.45%。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体相当,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两种假体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临床医生应根据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假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1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应用髌旁内侧入路、骨赘清理、常规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与平衡技术矫正膝外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femor-tibial angle,FTA),复查假体位置。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TA、疼痛评分及膝关节评分系统(knee scoring system,KS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随访14~36(22.40±11.88)个月,无失访。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3 (7.73±1.58) d;手术时间58~110 (81.80±16.85) min,显性失血量140~600 (337.30±143.65) mL。置换术后有2例术后出现伸膝迟滞,经过功能锻炼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予以塞来昔布止痛治疗,术后3个月疼痛逐渐缓解。其中1例术后切口出现溢液、红肿,经换药后愈合。复查X线片,全组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FTA(8.1±1.8)°,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7.33±9.61)°,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分别为(74.7±14.5),(75.3±2.7)分,疼痛评分(2.5±0.9)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优良率达到80%。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平衡,采用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膝置换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但同时,患者对全膝置换术后假体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假体TKA术后都明显的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这两种假体在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结果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移动平台假体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小于固定平台假体组的最大屈曲度。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中移动平台型假体在耐磨损和关节运动学方面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技术中不同假体的选择以及手术技术对于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髌骨运动轨迹以及假体旋转位置的影响加以分析,探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相关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估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形成和加重与下肢对线的关系。方法 我们随即选择了1040例参与者,男508人,女532人。分别于研究开始,和3年后,拍摄双侧膝关节正位片。在膝关节正位片中测量股胫骨角评价下肢对线。应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多变量逻辑回归来分析下肢对线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与加重的关系。结果 2080例膝关节中,有790例正常对线,540例膝内翻,750例膝外翻。在比较膝外翻组与正常组时,发现膝外翻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有相关性(OR 1.49,95%CI 0.95-2.41),膝内翻组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性为正常组的2倍(OR 2.13, 95% CI 1.32-3.41)。分析体质指数的时候,发现超重或者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人相比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危险性更高。同时,膝内翻组与正常组相比,骨性关节炎的加重的危险性更高(OR 2.93, 95% CI 1.08-7.91)。结论 膝内翻的严重程度不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形成,而且与骨性关节炎的进展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旋转平台及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而对照组采用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跟踪随访,共12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屈曲度(ROM)。结果:术后两组患者HSS疼痛、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及ROM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12个月HSS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较相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RoM评分也与对照组较为相近,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和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可有效的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者的早期疗效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几年运用关节腔冲洗,注射曲安奈德及针刀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2例56膝,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屈曲(95.45±8.42)°,术后膝关节屈曲(114.0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HSS评分为(37.73±4.05)分,术后HSS评分为(77.27±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例出现延迟愈合,1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无感染病例和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通过良好的软组织松解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关节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30例行膝关节旋转平台假体置换的患者。年龄48~84岁,平均67岁。男性18名,女性12名;双侧膝关节置换8名,左侧膝关节置换12名,右侧膝关节置换10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4膝;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6膝;膝外翻2膝,正常6膝,膝内翻28膝。术中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11例。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结果: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无松动、感染及旋转平台的旋出。术后随访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使我们在处理膝关节疾患时多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膝关节操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及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膝骨性关节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膝关节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3.11±8.12)、(91.47±5.08)分,对照组为(42.54±8.41)、(72.60±8.1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患者增加更明显,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疾病复发率为6.5%,对照组为3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操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膝康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用腰膝康胶囊.每次10粒,次/d,0 d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率为70.59%,效率为23.53%,有效率为94.12%.结论:腰膝康胶囊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膝骨性关节炎是骨科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我院自2002年2月以来收治8例10膝,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21例重度膝外翻患者常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年,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完全矫正,膝关节HSS评分达83~97分,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至850~1100,外翻度数(股胫角)降至00~100,全部病例未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髌骨脱位,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重度膝外翻畸形患者常用常规截骨,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选择合适的假体植入,可很好的矫正外翻畸形,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膝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 ,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该病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 ,或关节腔内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 ,但只能短暂缓解症状 ,而不能阻止疾病发展。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可提高滑液的粘弹性 ,使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得到保护和修复 ,自 1 974年Peyron和Balazs首次报道以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OA以来 ,至今国内外已广泛应用 ,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4] 。我科自 2 0 0 1年 2月以来 ,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合格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单纯膝关节镜术清理组),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优良率为94.74%,对照组优良率为90.9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组总复发率为1.85%,对照组为15.2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膝关节镜清理术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报》2019,(3):671-674
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膝痹热敷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小针刀配合膝痹热敷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刀松解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ndex severity of arthritis,ISOA)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ISOA评分、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及IS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评分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膝痹热敷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