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的改变特点.方法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在弥散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分析该组患者在双源CT血管造影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并与45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1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96个,其中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干,分别占52.0%及20.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分别占52.0%(102/196)和27.0%(53/196);中到重度血管狭窄约占54例患者中的86.3%.与对照组比较,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和软斑块为主,其动脉狭窄常为中到重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颅脑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临床拟诊脑血管意外,行脑卒中CT扫描并以疑似脑梗塞住院治疗的21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为标准,探讨低剂量颅脑CT灌注扫描的临床价值,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及对侧的CTP主要参数情况(CBF、CBV、MTT及TTP)以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半暗带及对侧的CTP主要参数情况(CBF、CBV、MTT及TTP)。结果 ①低剂量CT灌注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75.6%(P>0.05),其中MTT最敏感。②对影像诊断为急性缺血梗塞灶的CTP参数(CBF、CBV、MTT及TTP)与对照区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影像诊断为急性缺血梗塞,同时伴有缺血半暗带的CTP参数CBF、CBV、MTT及TTP参数与对照区参数比较,CBF、MTT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临床为标准,低剂量CT颅脑灌注扫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够给临床医生带来有效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与表现。方法 12例脑卒中患者行了脑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工作站生成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色阶图,并测量兴趣区这些参数值,以t检验比较分析。11例于12h至5天内作了CT复诊。结果 动态CTP显示了11例局部脑组织低灌注区和1例可疑病灶,主要表现为相应区域脑组织BF、BV数值下降、MTT数值增加及其彩阶图异常,12例患者均出现了局部脑组织MTT延长,其中BF、BV、MTT均异常者6例,局部脑组织BF、BV、MTT彩阶图异常范围大于实际缺血区。梗死或可疑梗死灶中心、周边区及对侧相应区域测量的BF、BV、MTT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中MTT是缺血性脑卒中反应最为敏感的功能与形态学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诊断各类肠梗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一定CT扫描条件 ,于肢前静脉注对比剂—Omnipaque 30 0mg/mL ,以 2mL/s速度 ,剂量 10 0~ 15 0mL ,采用多平面重组联合曲面重组法 ,进行三维重建。在检查有无肠梗阻、肠梗阻是否有绞窄和缺血坏死 ,及梗阻位和病因进行判断。结果 经临床证实 ,螺旋CT对有关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较佳。结论 螺旋CT对肠梗阻定位 ,有无缺血坏死有着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肠CT对高龄(>7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前均行小肠CT检查(平扫 增强),利用工作站获得重建图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梗阻部位:小肠6例,回盲部8例,结肠14例,直肠6例。梗阻原因:肿瘤18例,肠粘连8例,息肉伴肠套叠4例,粪石2例,股疝伴嵌顿2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小肠CT对梗阻部位定位的准确率为94%(32/34),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82%(28/34)。结论 小肠CT在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lE)的CT诊断特点。方法对48例HIE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表现临床病理关系。结果48例中轻度18例,占37.5%,中度21例,占43.75%,重度9例,占18.75%,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l7例,占35.42%,脑室内出血3例,占6.25%,硬膜下级脑实质内缺血各2例,占8.3%,窒息9例,占18.75%,早产儿5例,占10.38%,颅骨骨折1例。结论HIE的CT表现主要为①脑水肿,脑白质出现低密度区,②合并颅内出血,以蛛网下腔膜出血脑室出血多见,脑实质、硬膜下出血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CT在闭合性脾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损伤是最常见的腹部钝性伤,在确定脾损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时,CT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闭合性腹外伤病人中,腹部CT的应用更是促进了脾损伤向非手术治疗发展的趋势。为了评价CT在闭合性脾损伤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我们回顾了1998—01~2004—06收治的闭合性脾损伤病人的CT和临床资料,并将CT对脾损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结果加以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血管源性急性腹痛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A检查诊断的32例血管源性急性腹痛患者的手术和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3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其中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各1例,3例为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5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2例。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不同血管源性病变及并发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精准等特点,可作为血管源性急性腹痛患者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详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和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证实的50例肠梗阻的CT征象.结果:50例肠梗阻的病因中,粘连性肠梗26例(占50%),肠肿瘤8例(占16%),腹疝4例(占8%),炎症12例(占24%).结论:CT扫描能够明确提高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正确率,并且提高了临床正确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CT提示或诊断为阑尾炎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15例CT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26例表现为右下腹或盆腔炎性改变(如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肠周积液、蜂窝织炎、脓肿、腔外气体、淋巴结肿大、相邻肠管增厚、阑尾结石或粪石);6例盲肠末端有局限性增厚;4例右侧腰大肌影模糊。结论:CT诊断急性阑尾炎有独到之处,能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2):173-177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 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 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 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12.
多序列MRI在急性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序列MPI在诊断急性脑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3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CT及MR检查,通过脑内血肿量及有经验医生的分析诊断,比较两项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结果:T1WI、T2WI显示脑出血边界欠清,但空间分辨率较高。T2^*WI示血肿呈低信号,中心稍高信号,边界清楚。测量所得MR各序列和CT血肿量,T2^*WI与CT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诊断敏感性比较T2^*WI和C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1WI和T2^*WI序列的敏感性相对较差,与C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梯度回波T2^*WI对诊断急性脑内血肿的敏感性和CT检查相当,结合常规扫描序列在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检测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记录所有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7例,根据溶栓后24h内随访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是否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HT组(n=32)和非HT组(n=75),对可能的HT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预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与非HT组AIS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7(1.028~1.171)、4.238(1.002~17.928)、1.061(1.009~1.114),P<0.05]。ROC曲线显示,总胆红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8、0.76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HT的风险预测因子,联合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时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后溶栓时间不同将其分为A组(2h内溶栓)、B组(2~3h内溶栓)、C组(3~4.5h溶栓)、D组(4.5~6h溶栓)和E组(6~9h溶栓),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五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P=0.022),E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其余四组(P<0.05),D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A组、B组、C组(P<0.05)。溶栓后,各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溶栓后不同时间,E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余四组,D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溶栓后,各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均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5)。溶栓后不同时间,E组患者的BI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余四组,D组患者的B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溶栓后90d内,五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口腔出血、院内感染、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356,P=0.852)。结论 4.5h内对AIS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患者预后水平更好。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29-332
目的:探讨外周血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11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CS和AI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全血标本,分为ACS组、AIS组和对照组,每组收集满50例为止。检测血清中IMA浓度。结果:IMA在ACS组和AIS组患者中的水平分别为(88.3±10.2)U/m L和(92.6±10.4)U/m L,显著高于对照组(71.6±9.8)U/m L(P<0.001)。ACS组和AIS组患者中IMA的水平与肌钙蛋白Ⅰ(TropⅠ)水平间的关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为P>0.05)。IMA灵敏度在ACS组和AIS组中分别为86%和88%,特异性分别为92%和94%。结论:由诊断界值确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表明,IMA是ACS患者和AIS患者诊断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急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破裂并急性出血80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明确诊断之后直接进行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结果80例中,CTA共发现90个动脉瘤,其中82个为单发动脉瘤,DSA共检出86个动脉瘤。CTA与DSA两者对动脉瘤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检出具很高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和动脉瘤破裂并急性出血检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已经成为合并大血管闭塞AIS的标准治疗方法。对取出的颅内血栓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既能深入认识血栓的组成,明确AIS的病因,还能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特性选择优化的治疗手段,以及根据血栓成分的差异指导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因此,文章将对近年来AIS颅内血栓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收集行MRA检查的165名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辨证分为风火上扰、风痰阻络、痰热腑实、阴虚风动、气虚血瘀5型。分析ICAS与中医证候间的关系、ICAS患者病变特点、风火上扰型患者病变特点,比较男女患者病变不同点。结果 ICAS患者和未见狭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P=0.0184),ICAS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无狭窄组(P=0.022);风火上扰型患者在ICAS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在未见狭窄患者中所占比例(P=0.0103),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其它证型(P=0.0031),平均LDLC水平低于其它证型(P=0.049),吸烟人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证型(P=0.0009);男性的平均LDLC水平显著低于女性(P=0.0028),糖尿病患病人数比例显著低于女性(P=0.0000),吸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00),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高于女性(P=0.0126)。结论风火上扰在中风和ICAS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男性、吸烟的中风患者易产生风火上扰证型,此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