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目的: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治疗 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于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选取武夷山市立医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纳入患者 80 例,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 40 例,分别实施 EMR(EMR 组)、ESD(ESD 组)治疗。比较不同 治疗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结果:EMR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 ESD 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 ESD 组;ESD 组患者治愈性切 除率、整块切除率高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基底病灶残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ESD 组患者血清分化簇 3+ (CD3+ )、CD4+ 水平、CD4+ /CD8+ 高于 EMR 组;ESD 组患者 1 年复发率、并发 症发生率低于 EMR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 1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ESD 组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 1(CEACAM–1)阳性率低于 E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于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ESD 病灶切除效率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但手术及住 院时间较 EMR 长,临床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 析 2016 年 7 月至 2016 年 12 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内镜诊断发现的 21 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0 例接受 ESD 治疗(内镜治疗组),11 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观察内镜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整 块切除、完全切除等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住院天数及病理浸润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总结 ESD 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内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了完全切除,且无出血、 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术后住院天数上,内镜治疗组患者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 于早期胃印戒细胞癌,ESD 具有与外科手术相似的良好效果,ESD 术后住院时间甚至更短,但是 ESD 术前需严格评 估病灶的边界以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比较对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切除 术(EM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开展研究,甲组 35 例给予 ESD 治疗,乙组 35 例给予 EMR 治疗,比较 ESD、EMR 的手术疗效。 结果:两 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病变切除效果显著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甲组患者的复发率(5.71 %)明显低于乙组 (2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 GEJ 癌前病变患者或早癌患者采取 ESD 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 EMR,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率均高,且复发率低,是治疗 GEJ 癌前病变或早癌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通过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奉节县人民医院在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将通过传统 ESD 展开医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 ESD 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通过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在 ESD 对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消化道囊肿患者64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79.3±2.4)min,整片切除率为87.5%;术中1例发生穿孔,利用钛夹成功夹闭;3例高龄患者创面有溃疡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经3个月~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现象。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但在治疗中应对手术适应证予以严格把握,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手术操作,确保充分实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较大(直径> 2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 方法:将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7 例、内镜下黏膜分 片切除术(EPMR)11 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5 例大肠 LST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设置为预切开 EMR 组、 EPMR 组及 ESD 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治愈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ESD 组患者手术时间显 著长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切开 EMR 组及 ESD 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 94.1 %、 9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愈切除率,ESD 组显著高于 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与预切开 EMR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ESD 组中分别 为 17.6 %、18.2 %(2/11)、5.7 %(2/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 ESD 组中低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比于 EPMR,ESD、预切开 EMR 用于大肠 LST 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对病 灶组织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 20 mm 大肠 LST 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癌症死因的第2位。大约有2/3的胃癌患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将近一半是在中国。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总体5 a生存率约为20%。而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仅局限于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不论其范围大小,有否淋巴结转移。因此早期胃癌的治疗和护理更应该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预防及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中的作用及优越性。方法对5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使用金属夹的体会加以总结。结果 5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除1例胃窦黏膜下隆起与固有肌层紧密粘连,剥离失败,在挖除过程中致肌层小孔样穿破,且出血难以控制,转外科开腹手术外,其他55例患者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剥离病变直径0.5~3.5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60 min。住院时间3~10d,平均5.5 d。其中5例术中出血>100 mL,均在内镜下经氩气刀电凝、止血夹成功止血。1例直径>3 cm的直肠广基息肉,剥离过程中肠壁出现小裂口,同样用金属止血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成功。结论金属夹夹闭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使用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与药物关联情况。方法:选取314例确诊为早期食管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口服中药的患者,统计术后证型、中药治疗对症状的改善情况,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统计药物功用、各证型高频用药以及用药关联度。结果:早期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证型以痰气交阻型最为常见,患者经中药调治后症状均有所好转。中药按功用可以分为18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利水渗湿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各证型运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痰气交阻证中茯苓,瘀血内结证中鸡血藤,津亏热结证中北沙参,气虚阳微证中党参。对各证型高频使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不同证型中关联度较大的药对如茯苓-白术(痰气交阻证)、香附-桃仁(瘀血内结证)、北沙参-玉竹(津亏热结证)、党参-黄芪(气虚阳微证)等。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后予中药汤剂口服有助于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的中药组方有一定的规律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许丽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172-17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食管、胃及直肠肿瘤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3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内镜治疗常用和专用设备器材准备工作,术中正确使用内镜专用设备器材,密切配合手术。结果:38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文献报道的并发症。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利津县利津街道卫生院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可发挥良好临床效果,能够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给予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9%)(P0.05)。2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本文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技术,并总结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行丙泊酚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镇静镇痛,B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C组予气管插管静复合麻醉。比较3组术前、手术开始后30,60 min和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p(O2),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0%)、体动、呛咳发生率、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术中HR较术前增加(P<0.01),B和C组术中Sp(O2)较术前增加,并且大于A组(P均<0.05)。术中A组有6例发生体动和4例出现呛咳,而上述不良反应B、C组均未出现。术后C组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B 2组(P均<0.05)。结论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是ESD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是传统而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针对其不能切除平坦或扁平隆起病变的局限,内镜学者开发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大于2cm的平坦息肉.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又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微探头超声(MP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60例,并行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采用ESD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和24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贲门部5例(5%),胃底25例(26%),胃体9例(9%),胃角3例(3%),胃窦21例(21%),十二指肠14例(14%),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MPS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88%)。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平均手术时间55~138 min,出血量均少于100 m L,完整切除率97%,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随访2年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 MPS检查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32例病理提示早期癌、异型增生、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均采用ESD,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32例患者通过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达到治愈的效果,其效果好、安全、经济,而术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对ESD治疗后的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32例病理提示早期癌、异型增生、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均采用ESD,实施护理干预。结果32例患者通过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达到治愈的效果,其效果好、安全、经济,而术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对ESD治疗后的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