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血缘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方法:2004 09/2008-11海口市人民医院采用环孢素A等五联用药预防非血缘及血缘HLA配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例.供受者HLA相合情况:非血缘供者7例,单倍型移植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同胞供者3例.具体预处理方案为移植前7d开始,环孢素A5-10mg/(kg·d),12 h静滴1次,2次/d,无呕吐后改为口服维持:移植前7 d开始,麦考酚酸酯1次/d;移植前5 d~移植前2 d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移植前2 d~移植后10 d予白细胞介素11,1.5 mg/d皮下注射;移植后1 d予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各予甲氨蝶呤10 mg/m2静脉滴注.临床若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3~6个月逐渐减量至停药,单倍型移植者适当延长.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 1)×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106/kg.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6%(6/1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8%(1/13).随访至2009-04,除1例患者尚未能到公共场所外,余12例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 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 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价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在2005年11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非血缘供者或者单倍体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患者20例,其中亲缘HLA不合单倍体相合供者14例,非血缘HLA相合供者6例。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为经典的环孢素A(Cs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MTX)及霉酚酸酯(MMF)。对单倍体相合供者采集经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联合应用;非血缘供者单纯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供者型造血重建,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14(11-20)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7(13-31)d,2例取得完全供者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其中1例进行母亲单倍体相合供者二次移植,达到完全供者持久植入;移植后发生Ⅱ度急性GVHD 4例,慢性GVHD发生7例,其中1例为慢性广泛性GVHD;14例无病生存,所有存活患者最少随访时间在8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血象完全恢复,Kaplan-Meier计算的累积无病生存率为68.9%。结论:采用FLU、CTX和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预处理,用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或HLA相合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植入率高,感染发生率降低,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目的:比较血缘与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造血重建、免疫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45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组),15例患者接受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组)。结果与结论:①造血重建:血缘组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快于非血缘组(P<0.05)。在移植后30~40d植活证据指标测定提示异体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完全植活。②T细胞重建:两组移植后各时间点T细胞重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感染发生率: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率,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白血病复发: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无病生存:两组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较非血缘供者迅速,但两者间移植后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无病生存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治愈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方法,但移植难度大,移植失败后再次移植风险更大,如何改进预处理方案提高移植成功率尚无定论,该文报道了1例接受非血缘HLA全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原发排斥并接受二次移植成功患儿。该例患儿被确诊为Pesaron分度Ⅲ度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首次接受非血缘HLA全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失败,原发排斥,自身造血恢复后1年再次接受另一非血缘HLA全相合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二次移植前30 d予氟达拉滨联合地塞米松免疫抑制治疗,调整预处理方案,并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植入。二次移植后患儿获得稳定植入,完全脱离输血状态至35个月,发生肺炎1次,无其他并发症。该例治疗结果提示,移植前予氟达拉滨联合地塞米松抑制受者T淋巴细胞功能可促进植入。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辅助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造血重建,可以克服非血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原发排斥,促进二次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型主要不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率,观察不去除红细胞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1998-10/2006-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完成。①实验对象:健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23例,均与受者经HLA配型证实为全相合,亲缘性供者21例,中华骨髓库无血缘关系供者2例;供者为A型血、患者为O型血15例,供者为B型血、患者为O型血8例。23例受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供、受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23例供者均在采集前5d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进行干细胞动员,至第5天供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20×109L-1、单个核细胞所占比例达10%以上时,应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程序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平均循环血量为9210mL,分离过程中平均采血速度为42mL/min,每例供者均采集2次,共46次,采集时可静脉注射或口服10%葡萄糖酸钙,或采集前3d口服钙片,一定程度上可预防低钙反应、麻木甚至抽搐等不良反应。23例受者每次输注干细胞采集物前给予相关干预措施以防止溶血反应及保护肾功能,每例受者均输注2次,共46次。③实验评估:供者采集完毕后留取标本检查有核细胞数、红细胞比容、CD34 细胞计数和细胞存活率锥虫蓝拒染情况。受者输注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尿液颜色及是否有溶血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①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不良反应:46例次的供者采集中,4例次(8.7%)出现复方枸椽酸钠相关低钙反应,表现为口周、四肢麻木感、胃肠道反应、胸闷、头昏等,经加大口服10%葡萄糖酸钙症状均得到控制,每例供者平均每次采集的补钙量为50mL,最多者补充80mL;1例次(2.17%)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面色苍白、出汗症状。②受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时不良反应:每例供者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为(3.76±0.89)×108/kg,CD34 细胞计数为(3.23±0.89)×106/kg,采集物锥虫蓝拒染率均为100%,红细胞混入量即血红蛋白为(18±4)g/L,不去除红细胞,直接输给受者,23例受者46次输注后仅1例次出现较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并加大输液量后症状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主要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时不去除采集物中的红细胞,可获得足够的干细胞数量并安全用于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的12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及自体血回输情况。结果 127例供者共采集自体血70 550 m L,仅2例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127);采集骨髓血100 159m L。117例供者骨髓血采集前WBC(27.02±8.21)×1010/L、Plt(213.19±62.42)×109/L、RBC(4.31±0.44)×1012/L、Hb(131.53±14.53)g/L,自体血回输后1d WBC(35.85±9.08)×1010/L、Plt(188.34±50.24)×109/L、RBC(4.02±0.41)×1012/L、Hb(122.60±13.48)g/L。自体血回输后1 d造血干细胞供者WBC明显高于采髓前(P0.05),Plt、RBC、Hb明显减低(P0.05)。结论贮存式自身输血能节约血液资源,防止输血相关疾病发生,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供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方法 对健康供者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进行全程护理。结果 22例健康供者均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不良反应较少,采集物单个核细胞数(MNC)和CD34+细胞数均达到移植要求。结论 正确的护理可以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相似文献   

11.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其操作简便,不用麻醉,创伤性小等优点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恶性白血病、实体瘤的有效方法之一^[1]。为了保证干细胞采集的顺利进行,要做好非亲缘供者的身心护理,使其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对22例非亲缘供者实施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全程护理管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223例,对其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具体包括采前的科普宣教、饮食及睡眠护理、睡眠准备等,在采集过程中还实施心理及生理支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道,积极预防及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等,加强采集后的防护、沟通及饮食等。[结果]病人的心理状态稳定,采集过程顺利实施,采集的干细胞单个核细胞(MNC)计数≥2×10~8/kg,CD34~+细胞计数≥2.0×10~6/kg,病人均成功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结论]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病人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血液采集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寻找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更合适的手段,探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2004-2006年12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住院患者。①实验对象:供者5例,男1例,女4例,一般状况良好,与患者关系为同胞妹妹3例,同胞弟弟1例,同胞姐姐1例;患者7例,男3例,女4例,23~62岁,7例为自体移植,5例为异基因移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9例(非霍奇淋巴瘤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难治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②实验过程:每位供/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自体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细胞动员化疗方案,联合化疗后7~10d,待白细胞下降至最低点,一般为≤1.0×109 L-1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白细胞升至3.0×109 L-1时开始采集;对于allo-PBSCT供者直接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皮下注射,1次/d,共5d,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数,至白细胞升至≥20.0×109 L-1或当CD34 细胞升高>20个/μL时采用增强型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PBSC程序卡采集健康供者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③实验评估:分析采集效率、血液学参数、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回输干细胞溶血反应等情况。结果:12例供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共进行了24次采集,其中1次采集1例,2次采集7例,3次采集3例,平均循环次数(25±5)次,采集时间(228±32)min,处理血量(7234±1205)mL,复方枸橼酸钠溶液用量为(623±96)mL,干细胞收集量为(102±21)mL,CD34 细胞采集效率为(54.3±30.7)%,细胞计数示白细胞为(156±34)×109 L-1,单个核细胞为(79.7±13.2)×109 L-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为(10.30±4.38)×106/kg受者体质量。②不良反应轻微,24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6次均为枸橼酸盐所致低钙血症反应。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与采集前相比分别下降9.36%和11.10%。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3例患者在输注造血干细胞悬液后均未出现溶血反应。③12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能有效的减少被采集者红细胞、血小板的丢失,对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者不需去除造血干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单纯化学治疗效果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该类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研究显示单倍体移植与同胞相合及非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接近,甚至优于后者,且父母作为供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依从性好,能够保证移植干细胞数量及预防原发病复发,明显提高了患者移植成功率及长期无白血病生存率。目的:回顾分析父母供者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入选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采用"改良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环磷酰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及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植入成功。135例患儿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5.82(3.23-8.45)×108/kg,其中CD34+细胞中位数为4.52(2.37-11.51)×106/kg。2干细胞回输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4.3%。33-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4.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7.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为42.9%。4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为42.9%,2年总生存率为51.4%,2年原发病复发率为34.3%,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提示对于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及不能及时寻找到非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供者的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没有与供者HLA配型相合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评价比较单次与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效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1988~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其中两次自体移植25例(两次骨髓移植3例、两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1次骨髓移植 1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单次自体移植125例(骨髓移植4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8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②实验方法:应用化疗使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淋巴瘤患者要求移植前至少骨髓中没有肿瘤累及。动员化疗方案原则上采用对相应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并适当增加剂量。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8×108/kg,4.20×108/kg。115例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35例患者采用不含全身放疗的高剂量化疗方案。③实验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后血液肿瘤患者的无病存活率。结果: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58.0%(40例),复发率29.0%(2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13.0%(9例)。6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M5患者复发死亡,5例无病存活。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34.5%(10例),复发率34.5%(1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31.0%(9例)。14例患者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42.9%。③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61.1%(11例),复发率16.7%(3例),移植相关死亡率22.2%(4例)。4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CR1期患者在首次移植后21个月复发,化疗获得PR后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7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3例均无病存活。④霍奇金淋巴瘤: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100%。1例患者行两次移植,首次移植前13个化疗疗程未缓解,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部分缓解,9个月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后完全缓解,无病存活。结论: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②自体造血干细胞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明显优于单次移植效果,可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对供者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用G-CSF皮下注射5~6 d,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做好对供者的动员和采集护理。结果:21例供者均顺利完成PBSC动员和采集,所有供者采集总量均达到受者移植细胞数要求。随访1~3个月供者均状况良好。结论:细致的护理可以使PBSC动员、采集期间和移植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与副作用。所选供者均为HLA A、B、DR位点与患者完全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经 2 5 0 μg/kgrhG CSF动员 5天后 ,单采外周血干细胞 1- 2次。 4例白血病病人经过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 ,输入单个核细胞 6.78× 10 8/kg± 1.96× 10 8/kg( 5× 10 8/kg - 8.67×10 8/kg) ,其中CD3 4 为 15 .0 2× 10 6 /kg± 8.93× 10 6 /kg ( 5 .3× 10 6 /kg - 2 4 .2 3× 10 6 /kg) ,用MTX CsA MMF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结果表明 :移植前 2天到移植后 2天白细胞降至最低 ,移植后 11- 17天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移植后 11到 5 5天血小板 >5 0× 10 9/L。 4例中 2例出现aGVHD ,2例出现cGVHD ,2例出现感染。移植后 2 8天复查骨髓显示造血恢复 ,STR位点的DNA检查显示供者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改良Bu/Cy方案和用MTX CsA MMF预防aGVHD方案进行PBSCT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剂量强度弱于清髓性移植且又强于真正的非清髓移植,期望在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减少复发.评价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①对象:选取2003-03/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白血病患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供者同胞HLA全相合10例,同胞或亲缘供者不全相合12例,非血缘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23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方案,马利兰4 mg/(kg·d),2~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其中19例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30 mg/(m2·d),3~5 d;10例患者同时加用阿糖胞苷(1.0~2.0)g/(m2·d),1~3 d.供受者HLA位点不合时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0~5.0)mg/(kg·d),3~5 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4~5 d后连续采集2次,23例白血病患者输入CD34 细胞中位数为4.02×106/kg.采用骁悉 环孢素 短程甲氨喋呤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实验评估:采用STR-PCR方法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结果:①造血功能重建检测: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经预处理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为(0.01~0.30)×109 L-1,血小板最低值为(5~20)×109 L-1;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血小板恢复到3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2 d.术后30 d经STR-PCR检测22例患者为完全供者型,骨髓象均完全缓解,剩余1例复发患者未行STR-PCR检测.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23例患者中,9例(39.1%)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82.6%)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截止至2007-06-30,共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1.7%,复发时间为移植后1~24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后3例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移植前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复发率为10%.结论: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其术后复发率并未高于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预处理相关死亡率低.②疾病类型的选择、移植时的疾病状态、适当的预处理强度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77-5177
我科自2009-01-2010-01对3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及心理干预,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总结其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35岁。所有供者均符合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献血条件,且采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国家管理中心规定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动员方案。本组供者共进行了52次采集,均顺利  相似文献   

20.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但中国多为单子女家庭,因此探索非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非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典或改良的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4例采用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麦考酚吗乙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另11例患者同时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输注供者有核细胞中位数为6.3×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3.1×10^6/kg。结果与结论:除1例移植后早期死亡不能评估外,其余14例经检测均证实植活。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Ⅰ度5例,Ⅱ、Ⅲ、Ⅳ度各1例;慢性局限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5例,巨细胞病毒病毒血症3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出血性膀胱炎6例。15例患者中目前无病存活10例,生存期为5个月~11年。结果提示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且可行的,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良好,降低移植相关并发症已成为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