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本课题组发明的新型双盘状消化道瘘封堵器(以下简称封堵器)治疗难治性气管食管瘘(TE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封堵器治疗的10例难治性TEF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瘘口直径等,分析封堵器的手术成功率、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改良型菇伞状封堵器治疗难治性胸腔胃气道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改良型菇伞状封堵器置入术的12例难治性胸腔胃气道瘘患者。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瘘口直径等。记录手术和随访资料, 如手术时间和方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分析术后1、6个月的封堵疗效, 以及体重指数和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的改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 12例患者中, 男10例、女2例, 中位年龄(范围)为66.5岁(53.0~69.0岁), 中位病程(范围)为7.5个月(3.0~39.0个月), 瘘口直径为(9.3±3.4) mm。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封堵器置入术, 6例为腔内释放, 6例为腔外释放;手术时间为(30.9±9.9) min, 封堵时间为(3.5±1.3) min;1例患者术中有少量(<2 mL)出血, 2例患者术后自诉有轻微异物感但可耐受;12例患者出院前均恢复经口进食并拔除鼻肠管。12例患者随访(11.3±1.7)个月, 初次有效封堵率为11/12, 完全封堵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20例,OTSC闭合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天数(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天数(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 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天数(5.3±1.7)d。结论 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消化道重建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一次性完成经腹壁空肠造瘘,其中21例(95.5%)成功完成ERCP诊疗,内镜通过瘘口到达乳头或胆肠吻合口处的时间为6—34min,平均为18.4min;另外1例失败。ERCP诊断吻合口狭窄10例、肿瘤复发8例、胆总管结石1例、内支架堵塞1例,1例未见明显异常。置入塑料胆道内支架9例,置入金属胆道支架7例,更换塑料内支架1例,取石1例,仅行柱状球囊扩张2例。术后并发早期切口感染4例,并发胆道感染1例,并发肠瘘1例。结论对于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消化道穿孔和瘘的内镜下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内镜下夹闭术、支架置入术、内镜下缝合术和组织密封剂封堵等,而内镜下夹闭术主要包括普通的TTSC内镜夹闭合术以及更先进的OTSC吻合夹闭合术。与传统的TTSC内镜夹相比较,OTSC吻合夹的翼展较大,能够咬合更多的组织,夹闭力度也更强,且通过使用配套的双臂钳或内镜锚,能将穿孔或瘘的周边组织全部拉入透明帽内,可以有效闭合直径在30 mm以下的穿孔,甚至能够闭合消化道全层。OTSC吻合夹闭合术作为外科手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在临床治疗消化道缺损方面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腔内置管术行闭式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化疗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20例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胸腔内置入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对胸水进行引流并向胸腔内注射化疗药,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胸水消失的时间。结果20例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2~3周后观察胸水生长速度明显减慢,8例患者胸水吸收及消失。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并向胸腔内注射化疗药,可明显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一次性电子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用于消化道检查及配合手术器械进行诊治的性能和安全性。方法应用EndoFresh一次性电子内镜系统对拟行消化道检查的2例患者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进行规范化采图,对内镜操作性能、内镜图像质量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例患者在静脉全身麻醉状态应用一次性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成功完成上消化道及全结肠检查。应用一次性内镜顺利完成规范图像采集,内镜吸气、送气及送水,大小钮弯曲以及镜身旋转等动作。利用配套的主机系统可进行图像拍照、视频录像、图文报告以及数据的传输。2例患者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过程顺利,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内镜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操作时间和普通内镜检查相近。结论一次性电子消化内镜系统初步临床应用安全可行,操作性能及内镜图像质量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胸腔冲洗及引流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方法 6例肺切除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根据瘘口直径大小,2例先行胸腔闭式引流,然后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将一直径2 mm导管通过鼻腔经支气管残端瘘口置入胸腔,经导管向胸腔滴注生理盐水;1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经瘘口注入造影剂,CT下定位残腔并置管引流;3例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作为冲洗管,于同一腔内低位置管引流.结果治愈4例,死亡2例.结论胸腔冲洗及充分引流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评估 SpyGlass直视下激光碎石在困难胰管结石中的应用。收集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因困难胰管结石行SpyGlass直视下激光碎石的患者资料。共有18例患者纳入研究,每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1.5±0.7)次。碎石操作成功率为88.9%(16/18),16例患者每例SpyGlass碎石(1.3±0.4)次。结石直径为(13.17±3.69) mm,结石个数为(1.70±0.74)个。9例患者结石位于胰头,15例患者伴胰管近端狭窄。1例患者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胰管支架留置时间为(10.5±2.8)个月,术后随访6~30个月,胰管狭窄及胰管结石无复发。SpyGlass内镜直视下行激光碎石在困难胰管结石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12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105例行无痛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13例,癌4例,囊肿13例,血管瘤2例,异位胰腺2例,炎性隆起3例,胃黏膜异位2例,黏膜下肿瘤61例,壁外压迫14例,未见异常11例,均明确了病变起源层次.对部分病例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结论 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定位)和初步诊断,对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置管时间为(16.5±3.8)min,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2例营养管堵塞,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平均导管留置时间(83.7±46.2)d。18例患者肠瘘愈合,治愈率为75%(18/24),5例肠瘘未愈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住院时间短,空肠营养管越过肠瘘给予肠内营养等优点,可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讨上消化道隧道内镜术后消化道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诊疗的15例上消化道隧道内镜术后发生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消化道瘘均成功愈合。3例患者采用了金属夹夹闭瘘口并留置胃管;10例患者采用了胃管联合小肠营养管置入术,其中7例胃管直接置入瘘腔中引流;2例患者接受了食管覆膜支架联合小肠营养管置入术。5例患者接受过创面组织胶喷洒;2例患者在瘘口缩小后,接受了热活检钳或氩离子凝固术灼烧瘘口,行尼龙绳+金属夹荷包缝合。由此可见,隧道内镜术后消化道瘘是复杂的术后并发症,需要早期发现、仔细评估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4.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t=4.61,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t=6.11,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t=9.57,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2018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专家共同制订了《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该共识是国内首部关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一经发布在国内外取得强烈反响,在日常工作中规范了我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流程。近年来消化内镜学飞速发展,五年来在超声内镜诊断、内镜切除及缝合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结合国内外内镜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制定新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已迫在眉睫。因此,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牵头,成立了共识更新工作组,在原有共识的基础上对近年新的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从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相关工作的临床医师及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Pseudoaneurysm of the ascending aorta is a rare, but potentially dangerous condition. The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associated with its surgical management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catheter approaches. We report a case of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an ascending aortic pseudoaneurysm using an Amplatzer mVSD occluder device complicated by device embolization at day 27 and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Amplatzer devices in this off‐label use.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7.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 which need to be managed quickly,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reatments used to close these perforations range from surgery to endoscopic therapy.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evices and techniques, endoscopic therapy is becoming more popular.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because of the diverse properties of endoscopic devices and techniques. Successful management also depends on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perforation, its size and the length of time between the occurrence and diagnosis.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various devices and introduced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 that are considered effective to treat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 In addition, w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used to achieve successful closur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our clinica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8.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胆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连续性409例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53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下行胆管引流术的胆瘘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操作情况、治疗结局和不良事件等。将患者分为支架引流组(n=46)与鼻胆管引流组(n=7),比较两组术中特点、手术结果以及手术时间。结果 53例患者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52.2±12.7)岁,其中58.5%(31/53)的患者继发于胆囊切除术。其临床成功率为83.0%(44/53),手术时间为27.0(13.5,33.5) min,治疗1(1,2) 次,治愈时间89 (47,161) d。ERCP治疗轻度胆瘘相较于重度胆瘘成功率较高[96.4%(27/28)比 68.0% (17/25), χ2=7.57, P=0.006]。跨瘘口引流相较于非跨瘘口引流治疗胆瘘的成功率更高[91.7% (33/36) 比64.7% (11/17), χ2=5.95, P=0.015],而使用较大口径(≥10 Fr)与较小口径(<10 Fr)的支架治疗胆瘘的成功率相近[81.8% (27/33)比84.6%(11/13), χ2=0.05, P=0.822]。18.9%(10/53)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胰腺炎6例、出血2例、胆管炎1例,死亡1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9例不良事件均为轻度,且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鼻胆管引流组和胆管支架引流组在临床成功率[6/7比82.6%(38/46), χ2=0.04,P=0.838]、中位手术时间(28.0 min 比 23.0 min, Z=0.38, P=0.77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胆瘘是安全有效的。鼻胆管和胆管支架引流的临床疗效相似,ERCP治疗轻度胆瘘以及跨瘘口引流可能具有更高的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A large fistula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to the right atrium was diagnosed in a fetus at 22 weeks of gestation. Following delivery, the baby developed cardiac failure. The fistula was occluded at 3 weeks of age by transcatheter implantation of an Amplatzer duct occluder. Large coronary fistulas can be closed safely with a device even at this early age. Vigilance for ischemic events is required following implantation because of the rare possibility of thrombus extension proximally into the native coronary artery or spasm of the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