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春林 《西部医学》2010,22(9):1646-1647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腰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曲马多-罗哌卡因关节腔内注射组(TR组,n=30)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30)。腰麻用罗哌卡因15 mg。TR组于术后在膝关节腔内注射盐酸曲马多10 mg加0.75%罗哌卡因5 ml;R组于术后在膝关节腔内注射0.75%罗哌卡因5 ml。分别于给药后8、12、24 h患者屈膝90°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完全无痛为0分,难以忍受的疼痛为10分。术后随访48 h,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TR组VAS评分显著低于R组(P〈0.05)。术后随访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曲马多联合罗哌卡因膝关节内注射,观察到用药后患者仅在屈膝关节90°时感到膝关节有轻微疼痛,镇痛时间至少为24 h,显著超过长效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未见任何副作用,达到了临床镇痛要求,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93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吗啡组及对照组,各31例。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术毕膝关节腔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7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含二丙酸倍他米松5 mg及倍他米松磷酸钠2 mg);吗啡组膝关节腔内注射吗啡1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8 ml);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8 ml。观察3组术后4、8、16和24 h双足站立及膝关节伸展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4及8 h VAS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和吗啡组术后16及24 hVAS显著降低(均<0.01)。吗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具有效果确切、镇痛时间久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8,(2):183-185
目的:观察连续隐神经阻滞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80例,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案,术后均行连续神经阻滞自控镇痛48h,持续剂量2ml,总量100ml/h,随机分为四组:单纯0.225%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组(F组),0.15%罗哌卡因复合1μg/ml舒芬太尼行股神经阻滞组(FD),单纯0.225%罗哌卡因行隐神经阻滞组(S组)和0.15%罗哌卡因复合1μg/ml舒芬太尼行隐神经阻滞组(SD组)。记录四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72h和7d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RVAS)和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AVAS)。记录四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股四头肌肌力情况。结果:术后四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以及术后24、48h和7d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d股神经复合舒芬太尼组(FD组)、隐神经复合舒芬太尼组(SD组)AVAS评分高于股神经阻滞组(F组)和隐神经阻滞组(S组)。SD组和S组术后24、36、48h股四头肌肌力高于FD组和F组。结论: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与连续股神经阻滞(FNB)相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但较低浓度罗哌卡因(0.15%)复合舒芬太尼不及较高浓度(0.225%)罗哌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严俨  鲍琼 《吉林医学》2013,34(1):81-8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关节腔注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F组;手术开始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L组手术结束后关节腔内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FL组手术开始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手术结束后关节腔内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术后2 h、4 h、8 h、12 h、24 h VA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24 h使用镇痛药的次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三组术后2 h、4 h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 h、12 h、24 h FL组VAS评分要小于F组和L组(P<0.05),FL组患者满意度要高于F组和L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关节腔注射,比单独应用镇痛更持久,效果更好,值得在关节镜术后镇痛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盐酸氢吗啡酮镇痛的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2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将42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和观察组(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盐酸氢吗啡酮镇痛),每组21例.2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硬膜外穿刺成功推注2%利多卡因试验量测出平面后,经股神经鞘放置导管并固定好导管,术毕对照组采用0.2%罗哌卡因持续泵注6 ml/h;观察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2 mg +0.3%罗哌卡因持续泵注2 ml/h.记录术后静息状态下6、12、24、36、48 h的疼痛评分和术后24、36、48 h功能锻炼时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在功能锻炼时均比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股神经穿刺点局部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盐酸氢吗啡酮镇痛可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提供更为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4例,手术麻醉方案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L3-4,0.75%布比卡因1~2 mL注入蛛网膜下腔.手术结束后即刻关节腔内注射盐酸氢吗啡酮,根据注射剂量大小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和大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3~0.6 mg).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理应激反应指标及追加术后疼痛药物(氟比洛芬脂)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4 h、8 h、1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组术后镇痛16 h的VAS评分低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12 h、24 h的血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表达显著高于术毕时点(P<0.05),但两组术毕、镇痛12 h、24 h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追加氟比洛芬酯率25.00%、追加次数(1.2±0.4)次分别高于大剂量组18.75%、(1.1±0.3)次,但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尿、肝肾功能均无异常,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腔内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能较好抑制生理疼痛应激反应,且并不增加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与氟比洛芬酯两种药物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2例膝关节镜局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P)组:脂肪乳+0.9%氯化钠注射液;氟比洛芬酯(F)组:氟比洛芬酯+0.9%氯化钠注射液;罗哌卡因(R)组:罗哌卡因+脂肪乳;联合应用(C)组: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比较4组术中和术后1、2、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补充性曲马多用量及时间、患者满意度以评价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h静息和运动时罗哌卡因、氟比洛芬酯均有效且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术后8h静息和运动时只有氟比洛芬酯有效。术后1、12、24h时各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组与P组行射频消融术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在术后早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在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罗哌卡因局部注射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锻练的影响。方法:90例初次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观察组采取罗哌卡因复合液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配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及术后1周患膝静止及运动状态下的疼痛情况。测量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术后72 h及术后1周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72 h内)观察组活动范围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TKA术中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进行镇痛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术后镇痛效果明显,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1—12月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1、H2、M、C 4组,每组30例.手术开始后10 min H1、H2两组分别于经硬膜外腔注射含有氢吗啡酮0.1 mg和0.3 mg的生理盐水5 mL,M组注射含吗啡1 mg的生理盐水5 mL,C组为对照组.记录术后4、6、8、12和24 h患者在屈膝关节90°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24 h内需要追加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6、8、12 h的VAS评分H1、H2和M 3组均低于C组(P<0.01);术后24 h的VAS评分,H2组(2.2±0.9)分低于M组(3.6±1.0)分(P<0.01).术后需要追加镇痛药物的患者例数,H1组9例、H2组1例、M组5例明显少于C组22例(P<0.01).结论 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和吗啡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0.3mg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现已被广泛用于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膝关节镜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关节腔内给予罗哌卡因为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综述了膝关节镜术后应用罗哌卡因的药动学、药效学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罗哌卡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1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应用髌旁内侧入路、骨赘清理、常规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与平衡技术矫正膝外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femor-tibial angle,FTA),复查假体位置。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TA、疼痛评分及膝关节评分系统(knee scoring system,KS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随访14~36(22.40±11.88)个月,无失访。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3 (7.73±1.58) d;手术时间58~110 (81.80±16.85) min,显性失血量140~600 (337.30±143.65) mL。置换术后有2例术后出现伸膝迟滞,经过功能锻炼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予以塞来昔布止痛治疗,术后3个月疼痛逐渐缓解。其中1例术后切口出现溢液、红肿,经换药后愈合。复查X线片,全组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FTA(8.1±1.8)°,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7.33±9.61)°,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分别为(74.7±14.5),(75.3±2.7)分,疼痛评分(2.5±0.9)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优良率达到80%。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平衡,采用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赵勇 《中外医疗》2015,(6):70-71
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研究收治的9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为(2.93±0.54)低于对照组的(4.56±0.85),并且研究组的AKS两维度评分(38.96±10.48)、(35.53±9.74)也均高于对照组的(31.63±9.18)、(28.16±8.57),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显著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恢复其膝关节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后稳定型全膝假体行全膝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共15个膝关节,术前HSS评分,30~40分5例,40~50分8例,50~60分2例,使用后稳定型全膝假体行全膝置换术,随访(7±2.1)月。结果:1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术后无感染及假体松动表现。按照膝关节HSS评分,优11例,良2例,中2例。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共35侧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情况、术中软组织平衡技术、术后效果及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侧膝关节术前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43.4分,其中26侧膝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畸形。2例术中残留屈曲畸形者,术后关节活动差,其余病例采用规范化软组织松解方法,达到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矫正了术前畸形,关节功能满意,出院时HSS评分平均74.3分,随访1年HSS评分平均85.6分,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8.8%。结论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可使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应掌握规范的软组织平衡技术。  相似文献   

15.
黄德军  张晓南 《吉林医学》2006,27(5):486-486
目的:探讨退行性膝关节病关节镜下清理术的微创治疗疗效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3月~2004年3月500余例退行性膝关节病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对其中360例资料完整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评价对比术前与术后的疗效。采用WOMAC评分法。结果:优:245例,良:83例,可:19例,差:13例。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截骨配合中药药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到我院收治的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腓骨近端截骨配合中药药熨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等.结果术后X线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但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效果确切,联合中药药熨治疗操作相对安全、简便,对设备要求不高,可以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内外侧口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用我院19个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A组10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内侧切口,术前活动度为92°(71~123°),股胫角平均为15.43°(13~39°),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26分。B组9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外侧切口,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0°(69~121°),胫股角平均为14.21°,膝关节HSS评分为29分。分别选用髌骨内外侧入路,都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术后12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及膝关节HSS评分,并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在以上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平均外翻角为6.21°,膝关节活动度为106°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5分,B组平均外翻角为6.15°,膝关节活动度为105°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4分,两组统计学分析外翻角的改变,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外侧入路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夏清  袁海  曹娟娟 《安徽医学》2015,36(11):1358-136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改变及疼痛对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28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单足支撑分期时段参数、足角及膝关节疼痛指数,对健、患侧足底压力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膝关节疼痛指数与各指标相关性。结果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前足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为(57.90±32.93)、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为(57.93±2.93)低于健侧对应百分比(60.26±2.66,P =0.007;51.53±3.84,P <0.001);患侧足角(16.24±4.50)明显高于健侧足角(14.67±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膝关节疼痛指数与患侧前足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r =-0.53,P =0.004)、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r =-0.56,P =0.002)呈负相关;与患侧足角无明显相关性(r =0.245,P =0.193)。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具有特征性,前足着地时段、全足支撑时段明显缩短、足角变大,疼痛严重影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限制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僵直型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2例僵直型膝关节行非限制型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52岁。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3~37个月)。术后膝关节屈曲60°~95°,膝关节伸直迟滞7°。术后膝关节无明显疼痛9例,膝关节疼痛VAS评分≤4分:3例。HSS评分:术前42分,术后最后随访84分,优良率为83%。中期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假体松动,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患者。结论:应用非限制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直型膝关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陛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22例,按照HSS评分标准:50—60分2膝,40-50分22膝,30—40分4膝;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无关节感染、松动,按照膝关节HSS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