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介入治疗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共发生主要并发症74例(74/524,14.1%),探讨并发症的分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74例介入治疗并发症患者中,死亡3例(0.57%),余均成功救治。其中术中、术后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穿刺局部严重并发症6例;早期诊断性造影后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出血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误穿心包16例,导致心包填塞4例(1例死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术中急性再狭窄5例,术后再狭窄17例;支架相关并发症19例,发生率13.4%,占总体并发症25.7%(19/74)。结论:介入治疗BCS创伤小、安全有效,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避免其发生,提高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及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病,下肢DVT占全身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特别是左下肢更为多见。目前开展的外科手术取栓难以清除静脉内附壁血栓,采用介入治疗能尽快消除静脉内血栓,恢复静脉血流,保护静脉瓣功能。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介入方法综合治疗下肢DVT3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们1998~2004年收治的布加综合征(BCS)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5例,年龄14~25岁。单纯腔静脉隔膜状阻塞2例,肝静脉狭窄并腔静脉阻塞1例,单纯肝静脉狭窄阻塞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均行肝静脉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总结围术期的护理方法。结果36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导管平均保留时间5.5 d,其中1例发生心包填塞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痊愈,除1例因发生腹腔出血拔除溶栓导管外,3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细致的专科护理对治疗成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超声消融术、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在治疗May-Thurner综合征(M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16例MTS患者,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2例)后,通过患肢股静脉小切口行超声消融术、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16例MTS患者髂静脉再通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随访12~47月,1例术后8个月管腔再闭(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多项介入技术综合治疗MTS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加综合征(BC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梗阻或闭塞,使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最终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和其他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症候群。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BCS,对其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重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CS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布加综合征临床误诊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布加综合征临床误诊2例分析如下。例1:男,47岁。1995—08无明显原因自觉进食后饱胀不适伴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当地县医院诊断“肝硬化”住院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但病情每年都出现反复,逐年加重,并出现腹水,双下肢轻度水肿,曾到北京、西安多家大医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肾炎”住院或门诊治疗,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情况及HC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224例的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99例无其他HCC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分析。连续型变量以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分类型变量以绝对值和相对比例的形式表达。累积发病率用Kaplan-Meier法,两组之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法。对于HCC发病的危险因素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总共199例患者中167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32例患者行抗凝及对症治疗。2例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6 h及48 h死于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和多器官脏器衰竭)及17例治疗后失访患者未纳入本研究,余下的180例患者最终进行分析。随访过程中,11例发生了HCC,发病率为6.1%。根据Kaplan-Meier法,5-,10-,20-,30-年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6%,4.2%,7.0%,18.4%。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经介入治疗后的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再狭窄的发生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再狭窄的BCS患者与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相比,HCC的累积发病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BCS患者,HCC是一个远期并发症,而且肝静脉回流道的再次狭窄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长期随访,及时发现早期HCC,同时对于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应积极处理,方可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致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 ,应用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和 /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血栓全部清除 ,5例患者的 7处髂静脉狭窄经PTA治疗后效果满意 ,另 1例患者的2处髂静脉狭窄PTA后效果不佳 ,经置入 1枚Wallstent(14mm× 80mm )和 1枚国产Z型 (16mm× 5 6mm )静脉内支架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 5~ 3 3 .5个月 ,平均 19.4个月 ,临床无复发。结论 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及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所致急性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治疗后近、中期疗效显著 ,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做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探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应对措施,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术治疗CVS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21例病例均行CTV或MRV检查并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患者,记录每位患者的发病时间、介入手术前的治疗情况及疗效。②血管内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置鞘,全程静脉肝素化后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术中导丝、导管及球囊等辅助碎栓。③探讨手术时期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总结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④随访。结果:21例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10周,平均2.7周,术前均有过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有2例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1例患者入院后12~48 h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动脉溶栓、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塑形导丝及球囊辅助机械碎栓及微导管留置接触溶栓等联合处理,14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碎栓球囊破裂,无特殊处理,1例浅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于1周后二次手术溶栓治愈。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2%(20/2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1)。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均存活,其中1例无变化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并伴神经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适应证是病程在8周以内的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病程超过2月的部分患者获益;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1.
14例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逸炯  沈明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984-985
报告了14例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本组发生单纯穿刺点出血11例,经重新压迫止血后出血停止;鼻出血合并穿刺点出血1例,经压迫止血30min并停用抗凝药物24h后未再出血;颅内出血和肺栓塞各1例,经救治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对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1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经颈内静脉途径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血管支架置入术;5例行颈内静脉途径肝静脉球囊扩张术。围手术期采取专科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TFE与3D DCE-MRA联合应用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DSA证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8例为单纯下腔静脉阻塞,2例为单纯肝静脉阻塞,22例为下腔静脉阻塞伴肝静脉阻塞。32例患者均行B-TFE和3D DCE-MRA检查,分析两种方法及联合应用时对BCS及其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结果 B-TFE正确诊断8例下腔静脉阻塞、18例下腔静脉阻塞伴肝静脉阻塞和2例肝静脉阻塞,总检出率为87.5%(28/32);3D DCE-MRA正确诊断8例下腔静脉阻塞、19例下腔静脉阻塞伴肝静脉阻塞和1例肝静脉阻塞,总检出率为93.8%(30/32)。B-TFE共显示个193侧支循环,3DDCE-MRA则显示248个侧支循环。两者结合准确诊断全部BCS及其肝内外侧支循环。结论联合应用B-TFE和3DDCE-MRA是诊断BCS的理想方法。I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护理及观察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32例BCS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腹胀、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经积极治疗护理除1例好转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查发现HCC残留和复发病灶。对所有病灶均获得病理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AFP。结果对19例HCC患者行MR检查25例次,发现31个结节;PET/CT检查14例次,发现17个结节,MRI、PET/CT联合检查共发现35个结节;诊断HCC残留和复发病灶31个,直径0.90~2.50cm,平均(1.50±0.32)cm。介入治疗后1、4周,AF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PET/CT诊断肝内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7.10%(27/31)、89.47%(17/19),MRI联合PET/CT的诊断敏感度为100%(31/31)。结论 MRI、PET/CT均能较好地早期诊断HCC患者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MRI联合PET/CT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周秀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788-7788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方法对19例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饮食护理,术中配合和病情观察,术后抗凝护理,防止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 12例用球囊扩张,7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治疗,患者下肢水肿、腹水、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实施合理有效的重点护理,保证了介入治疗的效果,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布加综合征96例,发病以青壮年为主,97.9%的患者居住在农村,男女比例相当,起病方式可分为以肝静脉回流障碍和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多数患者兼有二者的临床表现,以腹胀、肝大、纳差、腹水、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浮肿为主。结合文献对其病因、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急性肢体动脉血栓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治疗不及时易造成肢体缺血坏死,随着介入治疗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及时有效地进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保住患肢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2年以来共用介入法治疗肢体动脉血栓21例,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5~72岁,股动脉血栓6例,髂总及髂外动脉血栓13例,锁骨下动脉血栓2例。临床表现:患肢剧烈疼痛,皮温低,苍白,感觉运动障碍,远端动脉博动消失。血管造影表现:患肢动脉腔内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阻塞,远端分支不能显示。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5F导管鞘,将…  相似文献   

19.
徐阳  齐玉春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09-910
探讨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手术前后的护理。7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留置导管溶栓、血管成型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6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未再加重。护理上,术前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全身症状的细微变化,特别注意有无肠坏死的症状,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术中注意生命体征监测,血管痉挛时给予罂粟碱可缓解;术后饮食逐渐增量,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留置导管溶栓引起的肠痉挛用药可缓解,手术易引发原有疾病,护理时需细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途径联合引导定位穿刺破膜治疗膜性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8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例单纯膜性布加综合征行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造影检查,然后用穿刺针破膜,引入不同规格的球囊进行扩张.结果 本组经皮经上腔静脉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15例,经皮经上腔静脉行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其中1例放置血管内支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半年~1年,总有效率91.3%,复发率8.7%.结论 膜性布加综合征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成形术加血管内支架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