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华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5)
《伤寒论》中颇有一些关于文献事实的问题有待研究,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去桂不去桂”之争。《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中列举了十几个此类问题,在按语中说明改动的理由,后下结论曰:“当改之”、“当删之”、“当补之改之”、“当移之”、“悉改之”,总之“均传写之误”,“均当改之”。如“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其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煎服,其义自见。服桂枝汤已,温复令一时许,通身絷絷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白芍、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 相似文献
2.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芙小说的诗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但其艺术成就并不仅限于此,她在小说诗化道路上也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透视了伍尔芙小说的诗意特征:抒情性、象征性、比喻性、自然性、联想性等 相似文献
3.
4.
"万古愁"是一个经两千多年时空积淀而成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意象。李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一高标准的人生理想成了李白悲愁喜乐的关键点,他想通过痛饮狂饮"销"掉万古以来志士仁人共同遭遇的、挥之不去的悲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只有解开了这个万古以来的"结",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世界才会展示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5.
李怀芝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226-227
所谓异文,是指古代同一文字材料,由于流传途径不同,而出现的文句互异.<内经>与别传本<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相校,发现存有大量异文,这一现象给后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李继贵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4(1):10-14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成书虽然晚于《史记》,但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仅29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名谓、行文格式、问对体例、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疾病传变规律、"治未病"理念、"病人为治病之本"的观念、用"整体观念"阐述医学知识、10岁的年龄段划分、重视"胃气"在疾病预后变化中的意义、"杂合以治"的治病理念等12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其中所传载的医学信息,提示司马迁及其此后时代的医学成就已经为《黄帝内经》理论的构建和成书准备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哲学基础、思维基础、方法学基础,尤其是构建医学理论时所必需的临床实践基础。只要认真地研读其中的内容后就有一种可以从中找到《黄帝内经》的影子之感,紧随其后的几十年成书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8.
李怀芝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43-144
汉字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由不同的人创造的,具有相同音义的字往往出现多种不同的形体.其中通行的或法定规范的字体为"正体",其余的则为"异体". 相似文献
9.
10.
正《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道:宝玉来到薛姨妈处玩,薛姨妈细心准备了几样食品,加上有黛玉和宝钗作陪,宝玉心下十分惬意。偏偏他乳母李嬷嬷在一旁阻拦,让宝玉倒了兴头。"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只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作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两碗,吃了半碗碧粳粥。"说起"酸笋鸡皮汤"中的酸笋,很多人还不太熟悉,这个酸笋也算得上是有些历 相似文献
11.
张登本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5-9
《黄帝内经》成书虽然晚于《史记》,但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仅29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名谓、行文格式、问对体例、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学报》新的“稿约”要求作者给论文列“关键词”(Key Word),这是当前摆在作者、编辑、图书情报人员面前的共同课题,它要求大家学会标引关键词。对作者来说,写文章应标引关键词,检索资料时应给出关键词;对编辑来说,修改文章时对作者标引的关键词能进行校正,或给予重新标引;对图书情报人员来说,不论标引或者检索资料均要使用关键词。生物医学期刊关键词的标引在国外六十年代就应用了,而国内还是近两年的事,而率先应用的则是学报。本文试图给作者作些有关介绍 相似文献
13.
吴家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4,(4)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先秦哲学大师之一。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的学者认为“举凡春秋,战国之际的九流百家,大抵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内经》,自然也受到《老子》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大脑皮层、锥体外系、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中下行抑制系统和下行加强系统调节人体的姿势及肌肉张力。下行抑制系统兴奋时,四肢肌张力降低,大脑、小脑及锥体外系可加强下行抑制系统的作用。当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损害及失去与大脑、小脑、锥体外系的联系时,抑制肌张力的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出现肢体肌张力增强。去脑强直:病变部位在中脑红核尾端水平。其 相似文献
15.
《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兼论《灵枢》,《素问》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
在讲授《中药学》具体药物时,各章节的概述部分和药物的功效应用等知识点相对较为抽象,且药味繁多,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因此,为能够更加清晰的讲授中药功效、应用等相关知识,文章拟结合《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相关知识讲授中药的概述部分以及功效应用。1)文章以泻下药为例,结合《中药药理学》中泻下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药理学》中泻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分析比较具体中药的作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药的功效、应用,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加深学生对泻下药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中西药融会贯通,以期为其他章节中部分中药的讲授提供借鉴与思考。2)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章节药物的分类结合《药理学》中治疗效果的分类进行讲授,例如中药止血药的分类,通过结合治疗效果的分类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中药学》。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唐·王冰以梁·全元起《素问训解》为底本注释改编,已非《内经》原貌,欲考察《内经》古貌,只有借助唐初·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才能做到。《太素》原书30卷,今存25卷。虽残缺5卷,但其主体还保留着,对于研究《内经》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正>3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在京发布:我国两部中医药古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为下一步继续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世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3)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5)
独取寸口是中医最重要的脉诊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可通过切寸口一脉而了解周身阴阳气血之盛衰,五脏六腑之病变,故而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最终替代诸法而成为临床上运用最广的脉诊方法。但是,目前对这一脉诊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夸大寸关尺分候五脏六腑法的作用,忽视寸口诊法所包含的其他方法之作用的倾向,并因而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有鉴于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独取寸口法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予以回顾与探讨。1独取寸曰理论的提出与完善众所周知,在秦汉之时,脉诊的部位颇不相同,仅(内经)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