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诊断潜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在CT上的出血形态特点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出血量,判定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发生与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动脉瘤性SAH的CT表现为侧裂、纵裂、脑池铸型高密度影,或伴有额叶直回、侧裂周围的血肿.Fisher分级:Ⅰ级8例,Ⅱ级35例,Ⅲ级44例,Ⅳ级2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SCVS 39例(36.1%),不同Fisher分级间SCV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可显示动脉瘤破裂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可以间接推测动脉瘤的部位,并能准确对动脉瘤性SAH行Fisher分级,对SAH所致SCVS行前瞻性诊断,对指导动脉瘤性SAH的进一步治疗、防治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 对132例动脉瘤合并SAH Fisher Ⅲ~Ⅳ级的患者,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脑池内冲洗组67例,夹闭术中视交叉池置入冲洗管,在外侧裂池置入引流管.夹闭术后开始进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腰椎穿刺组65例,夹闭术后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夹闭术后动态监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夹闭术后脑脊液红细胞数均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第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后脑池内冲洗组红细胞数均低于腰椎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为4%,低于腰椎穿刺组的26%,P<0.01;夹闭术后各时期TCD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均低于腰椎穿刺组,P<0.01.夹闭术后脑池内冲洗组偏瘫的发生率低于腰椎穿刺组,x2=8.335,P<0.01.脑池内冲洗组较腰椎穿刺组SAH清除快,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致残率下降.结论 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术后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0~3 d手术)44例;中期(4~10 d手术)68例;晚期(10 d手术)86例,并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Ⅰ~Ⅲ级亚组133例和Hunt-HessⅣ~Ⅴ级亚组65例,采用MRS评分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不同手术期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Hunt-HessⅠ~Ⅲ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早期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组(Z=-2.743,P=0.006)。Hunt-HessⅣ~Ⅴ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3,P=0.14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晚期、早期、中期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早期和中期组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851)。结论 Hunt-Hess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对于Hunt-Hess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首次破裂198例,2次破裂10例;动脉瘤的位置: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5例,前交通动脉瘤56例,后交通动脉瘤78例,眼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病人分级:Hunt-Hess Ⅰ级12例,Ⅱ级114例,Ⅲ级76例,Ⅳ级5例,Ⅴ级1例.Fisher CT分级Ⅰ级2例,Ⅱ级17例,Ⅲ级164例,Ⅳ级25例.采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NXT、MicroPlex、HydroCoil)早期栓塞治疗,185例于3 d内治疗,23例于6 d内治疗.结果 208例中213个动脉瘤,100% 栓塞113个,95%栓塞89个,90% 栓塞11个.疗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Ⅴ级)196例(94.23%).中残(Ⅳ级)4例(1.92%);重残(Ⅲ级)3例(0.96%);植物状态生存(Ⅱ级)2例(0.96%),死亡(Ⅰ级)3例(1.44%).结论 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低钠血症与脑血管痉挛 (CV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SAH患者发病后每隔 2~ 3天的血清钠及经颅多普勒 (TCD)测定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SAH分级越高 ,越易出现低钠血症 (P <0 0 5 ) ;SAH后低钠血症组患者其CVS发生率及死亡恶化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 (P <0 0 5 ) ;一周内出现及严重的低钠血症CVS发生率及死亡恶化率更高 (P <0 0 5 ) ;低钠血症程度与CVS程度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SAH后出现的低钠血症与SAH分级及脑血管痉挛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预后恶化的指标 ,且一周内出现的、严重的低钠血症 ,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9例患者在介入栓塞后根据Hunt-Hess分级不同分为4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药物治疗,分别比较每组内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腰大池引流治疗与腰穿放脑脊液、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Hunt-HessⅢ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早期生活自理病例比例高,在Hunt-HessⅣ~Ⅴ级组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低(P<0.05).结论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治疗前Hunt-HessⅢ级和Ⅳ~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45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7例;均采用早期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手术,行显微手术夹闭41例,包裹4例.观察45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 恢复良好35例(77.8%),中度残疾5例(11.1%),重度残疾3例(6.7%),死亡2例(4.4%).结论 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动脉瘤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Hunt—Hess Ⅲ~Ⅴ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情严重,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很高。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能有效预防再出血,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生长激素(GH)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 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后1~3 d血清ACTH、TSH、泌乳素、FSH、LH、GH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依据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将患者分为垂体激素分泌异常组(PD组,32例)和垂体激素分泌正常组(PN,59例),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91例aSAH患者,男52例,女39例;年龄29~65岁,平均(52±9)岁。PD组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Ⅳ级及Fisher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PN组[分别为56. 2%(18/32)比28. 8%(17/59),40. 6%(13/32)比16. 9%(10/59),56. 2%(18/32)比22. 0%(1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 598、6. 158、10. 814,均P 0. 05); PD组56. 2%(18/32)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较PN组动脉瘤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 598,P 0. 05); PD组ACTH、TSH明显低于PN组[10. 26 (5. 79,32. 22) ng/L比28. 20 (13. 78,33. 57) ng/L,0. 92 (0. 54,2. 27) mU/L比2. 32 (0. 79,3. 12) m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 557、-2. 154,均P 0. 05);PD组预后不良率(31. 0%,9/29)高于PN组(9. 6%,5/52;χ~2=5. 974,P 0. 05)。结论 a SAH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异常与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血管痉挛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尽管脑血管痉挛治疗已有了重大的进展,如高容性血液稀释疗法、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早期血肿清除术以及气囊血管成形术等。但是在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动脉痉挛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应用动脉内注入罂粟碱治疗了12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效果满意。患者中男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40~75岁),均为脑动脉瘤破裂 SAH 引起脑血管痉挛患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破裂后内皮素(endothelin)可促使大脑血管痉挛。本文测定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内皮素浓度。患者在 SAH 后3天内收入院,于第1星期做手术。在对大脑动脉瘤破裂施行手术时,将导管插入底池及侧脑室以抽取血性脑脊液。SAH  相似文献   

16.
庞在英 《山东医药》2002,42(1):53-54
低钠血症 (HN)是 SAH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 SAH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常见原因。 HN与 SAH后血管痉挛关系密切 ,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因此 ,HN是影响 SAH预后的重要因素。1 病因与发病机制SAH继发 HN的发生率为 10 %~ 30 % ,病情重及合并脑积水者发病较多。动脉瘤破裂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CSF)IL-6、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5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后1~3d、7~9d、11~13d脑脊液IL-6、sICAM-1(用ELISA法进行检测)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6、sICAM-1在发病后1~3d、7~9d各均值变化明显(P<0.05~0.01)。Hunt分级、Fisher分级越高,其变化越明显(P<0.05~0.01)。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6、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9.
1981~1989年,作者收治脑动脉瘤破裂1周内手术患者240例,分析早期手术后脑血管痉挛与预后的关系。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51.9岁。男104例,女136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4例,颈内动脉80例,大脑中动脉64例,大脑前动脉9例。基底动脉3例。术前按 GCS 将患者分为15、14~13、12~7分3组,依次分别为117例、70例、53例。术后6个月,按 GCS 分为 GR、MD、SD、V、D5级。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分为3组:无痉挛组(临床无脑血管痉挛症状,CT 正常);症状性痉挛组(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CT 无低密度区);梗塞组(CT 有低密度灶)。以上脑血管痉挛症状和 CT 低密度灶均除外手术操作、出血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a SAH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d内有无DCI发生分为DCI组(n=40)和无DCI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后DCI发生效力。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 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组在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MPV、血小板体积指数方面显著高于无DCI组(P <0. 05),在PLT方面显著低于无DCI组(P <0. 05)。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患者DCI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 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血小板体积指数≥0. 046会增加a SAH后DCI发生的风险(P <0. 05)。结论血小板体积指数与a SAH患者DCI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