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模型,检测NA、嗜酸粒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小鼠模型气道阻力、气道高反应的变化,探讨不同气道炎症状态下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R)的特点.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成NA组、EA组、正常组(NS组).NA组给予卵蛋白、脂多糖气道滴入致敏,EA组给予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两组均于第21天起给予卵蛋白雾化激发.NS组用生理盐水致敏与激发,方法同NA组.采用Buxco小鼠肺功能仪于雾化第1、7、14天检测气道阻力的变化.肺组织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杯状细胞增生变化.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①3.125~50 mg/ml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Mch)NA组、EA组激发第1天AHR高于NS组;12.5~50 mg/ml Mch NA组AHR高于EA组(P值均<0.05).②50 mg/ml Mch NA组、EA组激发第1天AHR高于激发第7、第14天(P<0.05).③激发第1天NA组、EA组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与NS组无差异(P>0.05);激发第7、第14天NA组、EA组BALF中细胞总数较NS组、激发第1天升高(P<0.05).NA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NEU)%高于EA组、NS组和激发第1天,嗜酸粒细胞(EOS)%高于NS组、激发第1天而低于EA组(P值均<0.05).EA组BALF中EOS%、NEU%均高于NS组和激发第1天(P值均<0.05).④激发第7、14天NA组、EA组均可见肺泡间隔炎症细胞浸润;NA组以NEU浸润为主,EA组EOS浸润明显.⑤激发第1天NA组、EA组杯状细胞%较NS组无差异(P>0.05);激发第7、14天NA组、EA组较NS组及激发第1天升高(P<0.05).⑥NA组、EA组激发第1天AHR与气道炎症无相关;而持续激发NA组AHR与细胞总数、NEU %、杯状细胞 %呈正相关;EA组AHR与细胞总数、EOS%、杯状细胞%呈正相关.结论 LPS联合OVA气道致敏可成功建立NA小鼠模型,NA小鼠较EA小鼠具有更严重的气道高反应,持续变应原激发可降低NA、EA小鼠气道高反应,NA、EA小鼠早期AHR与气道炎症无相关,而晚期AHR与气道炎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构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成 NS 组(生理盐水组)、第1 组(50μg HDM+50μg OVA +15μg LPS)、第2 组(50μg HDM+100μg OVA+15μg LPS)、第 3组(100μg HDM+50μg OVA+15μg LPS)、第4组(100μg HDM+100μg OVA+15μg LPS),每组3只。于实验第0、1、2天腹腔注射致敏,第14、15、18、19天进行激发,第21天处理小鼠,检测相关指标。结果①小鼠行为学变化:致敏后第1~4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挠耳抓鼻、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大小便失禁等改变,第4组甚至出现嗜睡、匍匐不起等症状,而 NS 组未见上述表现。②小鼠肺功能:与 NS 组、第1 ~3组比较,第4组 小 鼠 在 乙 酰 甲 胆 碱 (Mch)刺激下气道阻力明显升高,呈现明显气道高反应性(P <0.05);NS、第1、第2、第 3组小鼠气道阻力变化不明显。③小鼠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与 NS 组、第1 ~3组比较,第4组小鼠 BALF 中细胞总数最多,相较 NS 组有3倍以上升高(F =66.971,P <0.001);且第4组小鼠 BALF 中性粒细胞数量最高,约3×105/ml;与 NS 组、第1 组比较,第4组小鼠 BALF 嗜酸粒细胞数量偏高(F =23.888,P <0.01),而第2-4组比较,3组 BALF嗜酸粒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小鼠肺组织病理:HE 染色,NS 组小鼠可见各级支气管及肺泡结构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完整连续,纤毛排列整齐,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第1 ~4组小鼠可见不同程度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明显、管腔变狭窄,杯状细胞增生及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而气道、肺间质和小血管周围散布着大量的炎性细胞,而 第4组 小 鼠 肺 部 炎 症 浸 润 最 明 显(χ2=23.888,P <0.05);粒细胞分化抗原-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S 组小鼠未见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第1~4组小鼠可见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而第4组小鼠肺部中性粒细胞浸润最明显(F =28.411, P <0.05);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S 组小鼠未见明显嗜酸粒细胞浸润,第1 ~4组小鼠可见不同程度嗜酸粒细胞浸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06,P >0.05);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比值比较,第4组 小 鼠 肺 组 织 比 值 最 高。结 论 在 15μg LPS 环境下,100μg HDM 联合100μg OVA 可成功建立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小鼠重症哮喘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方法 40只成年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组(B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C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D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E组)。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联合致敏或OVA单独致敏豚鼠后用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或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体征变化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比较各组豚鼠气道阻力、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ial alveolar lavage fiuid,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B、C组豚鼠激发后均出现典型哮喘症状,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激发后的气道阻力与A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B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嗜酸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除B、D组血中性粒细胞外,D和E两组的上述其他各项指标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均提示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上皮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哮喘病理学改变,其中B组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C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D、E组较之明显好转。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分泌功能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近年来发现中性粒细胞(PMN)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重度哮喘和致命性哮喘中。激活的PMN能分泌多种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在此,对PMN分泌功能在哮喘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临床的中性粒细胞性激素抵抗型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混合液,气管内给药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将18只雌性C57BL/6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HDM+LPS)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组(HDM+LPS+Dex)。肺功能仪测定小鼠气道阻力,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过碘酸-雪夫染色(PAS)观察杯状细胞增生,瑞氏染色检测BALF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组织和BALF炎症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Th17细胞分化。结果HE染色显示,哮喘组肺组织炎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炎症较哮喘组稍减轻(P>0.05);BALF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哮喘组炎症细胞(除外嗜酸粒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炎症细胞总数分别为(2797±400)×106/L和(105±75)×106/L,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151±395)×106/L和(12±6)×106/L,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97±135)×106/L和(11±5)×106/L,巨噬细胞计数分别为(215±51)×106/L和(34±16)×106/L,均P<0.05],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总数及巨噬细胞计数较哮喘组显著下降[炎症细胞总数(1140±418)×106/L vs(2797±400)×106/L,巨噬细胞计数(117±31)×106/L vs(215±51)×106/L,均P<0.05],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计数(587±208)×106/L vs(897±135)×106/L,中性粒细胞计数(294±134)×106/L vs(1151±395)×106/L,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同样证实,地塞米松组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哮喘组不能被有效抑制;哮喘组和地塞米松组气道阻力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间气道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h2炎症指标显著降低(均P<0.05),而Th17细胞炎症指标有升高趋势,Th1炎症指标无显著改善;流式细胞术显示,地塞米松组肺组织Th17细胞浸润较哮喘组显著增多[分别为(5.8±1.9)%和(2.3±0.8)%,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模拟临床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地塞米松非但不能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而且促进Th17细胞分化,印证该哮喘模型存在激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对哮喘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诱导痰中EOS和中性粒细胞凋亡进行对比研究。对象与方法 2 0例来自本院2 0 0 2年11月~2 0 0 3年3月门诊哮喘患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 4 1±11)岁,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诊断标准[1] ,均为急性发作期(轻、中度) ,2 0例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前为A组,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商品名:辅舒酮,葛兰素史克公司) 2 5 0 μg ,每天2次,吸入4周后,视为B组,期间给以硫酸沙丁胺醇(商品名:…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中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引发中性粒细胞哮喘的危险因素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外,肥胖、香烟烟雾、职业、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中性粒细胞性哮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哮喘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与临床控制的关系,为哮喘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40例,采集患者病史、ACT评分、诱导痰和肺功能等检查结果,统计分析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与ACT评分、FEV1%pred的相关性。结果在纳入的40例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中,女性26例(65.00%),男性14例,平均年龄(42.70±13.74)岁,发病年龄>12岁31例(77.50%),病程(11.32±12.25)年,ACT(17.15±4.80)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0.49±0.80)%,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0.03±0.06)×106/g,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73.79±5.83)%,诱导痰中性粒细胞计数(5.21±2.09)×106/g,FEV1%pred(75.50±21.83)%。在中性粒细胞哮喘组中,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细胞总数、ACT评分与FEV1%pred存在相关性(P<0.05,r分别为-0.373、-0.530、-0.519、0.552)。结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其临床特征多种多样;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与临床控制存在相关性,提示中性粒细胞炎症可能参与了气道阻塞的发生发展;ACT是一种简易评价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10.
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生,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其中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目前已证明中性粒细胞在哮喘非特异性炎症局部有明显浸润,并通过释放氧代射产物、蛋白酶以及阳离子物质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还可产生多种炎症性介质来影响气道反应性,同时可加速哮喘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case series describes four patients with asthma,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neutrophilic bronchitis who harboured abnormal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c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gene mutations. It serves both to alert clinicians to consider CFTR-related disease in both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neutrophilic bronchitis, and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future genetic testing for CFTR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recurrent bronchitis or pansinusitis, and the role of nebulized hypertonic saline as a therapeutic option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用小鼠实验模型进行哮喘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哮喘免疫发病机制特别是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以及药物疗效等.成功的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在哮喘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模型的复制涉及到分类、诱导物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理想的小鼠哮喘模型建立至今仍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用内毒素(LPS)诱导卵清白蛋白(OVA)激发、OVA致敏的小鼠,建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BALB/c小鼠分为PBS对照组(A组,PBS致敏PBS激发)、OVA组(B组,OVA敛敏OVA激发)、LPS/LPS小剂量组(C1组,50 μg内毒素致敏50 μg内毒素激发)、LPS/LPS大剂量组(C2组,100μg内毒素敛敏100 μg内毒素激发)、OVA/LPS小剂量组(D1组,OVA致敏、OVA雾化吸入激发结合50 μg内毒素滴鼻诱导)、OVA/LPS大剂量组(D2组,OVA致敏、OVA雾化吸入激发结合100 μg内毒素滴鼻诱导).观察小鼠哮喘急性发作症状,检测BALF细胞分类计数,测定乙酰胆碱激发条件下气道反应性(以肺阻力R_L表示);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D1组与D2组小鼠喘息症状加重其中D2组更严重.(2)D1组与D2组BALF中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D1组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最高于B组(均P<0.01),D2组的白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3)以5 g/L乙酰胆碱激发时,D1组RL[(9.32 4±1.51)cm H_2O·ml~(-1)·s~(-1)(1 cm H_2O=0.098 kPa)]和D2组R_L[(44.21±2.88)cm H_2O·ml~(-1)·s~(-1)]明显高于A组RL[(2.41±0.35)cm H_2O·ml~(-1)·s~(-1)]和B组R_L[(5.96±1.83)cm H_2O·ml~(-1)·s~(-1)],均P<0.01.(4)D1组与D2组呈现较为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变,其中D2组病变程度明显加重.结论 用内毒素诱导OVA致敏小鼠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的方法可产牛更严重支气管炎症改变以及明显的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哮喘小鼠模型在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方面的差异,明确在哮喘致病过程中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其中急性组包括正常对照组(A1组)和急性哮喘组(A2组),慢性组包括正常对照组(B1组)和慢性哮喘组(B2组).OVA致敏和激发方法分别构建急性早期哮喘模型和慢性期哮喘模型后,测定气道阻力,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IL-4、IL-5、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AB-PAS和Masson染色测定气道重塑.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A2组和B2组小鼠气道阻力均明显升高,但B2组小鼠气道阻力在基础值即发生明显改变.相比于慢性组哮喘小鼠,急性组哮喘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IL-4、IL-5和IFN-γ水平,肺组织气道血管周围炎症细胞聚集,以及气道黏液分泌水平等炎症性改变更为明显.相比于A2组,B2组哮喘小鼠BALF中TGF-β1和VEGF水平,气道平滑肌增厚,上皮下胶原沉积,上皮下纤维化等改变更为显著.结论 在急性早期哮喘中主要是以炎症性改变为主,但在哮喘早期即开始出现轻度的重塑性改变;而在慢性期哮喘中虽然存在炎症性改变,但影响哮喘症状的因素却主要以器质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亚型决定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既往认为“Th2哮喘假说”是过敏性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Th2之外其他辅助性T细胞也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尤其是Th1和Th17细胞对于气道中性粒细胞型炎症的发展至关重要.抑制这些免疫细胞也许为过敏性哮喘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卵清蛋白特异性致敏诱导的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方法 2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第1天致敏: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致敏,而模型组给予1mL造模液(含V级卵清蛋白100mg,氢氧化铝100 mg和灭活百日咳杆菌6×109个)腹腔注射致敏;第15天开始激发:将两组大鼠分别置于相同大小的雾化箱内,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6 ml雾化激发,模型组给予5%的V级卵清蛋白溶液6 ml雾化激发,每天激发一次,每次激发30 min,连续激发10天后处死大鼠,并采集相应标本。结果空白组大鼠激发后没有特殊异常表现,而模型组大鼠每次激发后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深、加快,点头呼吸,咳嗽,闻及哮鸣音,呈哮喘样、口周发绀、反应迟钝等表现;空白组大鼠肺泡灌洗液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正常,而模型组大鼠出现相应增加;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肺组织和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较少,而模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应地增多。结论卵清蛋白特异性致敏能成功构建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