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手术后施以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37.5℃。共治疗3~7d,分别于术后第1d及第8d对两组患者进行GCS疗效和体感诱发电位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经治疗后,GCS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患者GOS预后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体感诱发电位是评估颅脑创伤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外周血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120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于手术后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存36.5~37.5℃。共治疗3~7 d,分别于术后第1 d和第8 d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和GCS进行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 d的GCS和WBC及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到第8 d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亚低温组的GCS及WBC和中性粒细胞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评估颅脑创病人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①亚低温组:31例,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维持3~7d;②常规治疗组:42例,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8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4例,尽快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5℃,持续1~7d。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控制体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控制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①控温组(36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②亚低温组(35例),体温控制在33~34℃;③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控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死亡率为19.4%(7/36);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1.4%(18/35),死亡率为17.1%(6/35);对照组良好率为22.9%(8/35),死亡率为37.1%(13/35)。控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相差无显著性(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控温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亚低温组(P〈0.05)。结论控制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亚低温治疗相仿,并可有效避免与后者相关的并发症,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其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2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前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后者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与前者相同,分别于手术的次日、第2、3、5、7天测其外周血的NSE,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外周血的NSE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亚低温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的确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外周血NSE的动态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治疗效果,而且简便易行,是评价重型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A组行常规综合治疗及亚低温疗法;B组行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05—2014‐05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50例)、早期亚低温治疗组(B组,50例)和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组(C组,50例)。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判定疗效,除外植物生存和死亡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进行评估。结果3组良好恢复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恢复良好率最高,病死率最低。亚低温组、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的 ADL 评分结果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亚低温联合高压氧组ADL评分结果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结合后期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创伤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入院后随机分为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觉醒时间,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美芬组患者的心律异常和呼吸异常者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出现高颅内压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纳美芬组觉醒时间为(10.1±1.45)d,对照组为(12.4±2.58)d,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比较也差异显著(P〈O.05)。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420例,分为亚低温组(185例)和常温组(235例);均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组在常温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措施(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治疗时间为4~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等,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治疗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治疗后12个月,亚低温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但应注意并发症等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PO2、PCO2和pH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伤后脑组织PO2、PCO2和pH(PbrO2、PbrCO2、pHbr)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亚低温对PbrO2、PbrCO2和pHbr的影响。方法: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伤后放置PbrO2、PbrCO2和pHbr光纤探头连续监测脑组织PbrO2、PbrCO2和pH变化。结果:伤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记分(GOS)与PbrO2、PbrCO2和pHbr的变化有明显相关,预后较佳组患(GOS4-5分)的PbrO2、PbrCO2和pH明显优于预后不良组(GOS1-3分)。亚低温对颅脑伤后PbrO2的改善不明显,但能明显降低PbrCO2含量,减轻酸中毒。结论:监测PbrO2、PbrCO2和pHbr变化为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伤后脑组织氧代谢和酸碱平衡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水肿的治疗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59例,均于伤后10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5-7d,同时监测颅内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定期头颅CT扫描。对照组57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7℃,其它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半个月后评估脑水肿治疗效果及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降低、脑水肿的CT改变及血糖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后亚低温组治愈31例,占53%,死亡15例,占25%。对照组治愈23例,占40%,死亡26例,占46%,两组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病人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微透析技术观察颅脑创伤大鼠伤后2.5h内邻近受伤区侧脑室透析液中乳酸、脑血液量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方法:28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创伤线和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动物于创伤后用冰袋进行全身降温,在脑温降至30℃并保持1h后,加热复温至37℃,将透析管插入邻近受伤区的侧脑室区,位于前囟后1.5mm,中线旁2.5mm,深度3.5mm,灌流速度为4μl/min,每30min采1管样本,后两组均于收集第2管样本后制作颅脑创伤动物模型,继续透析至2.5h,应用激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大鼠透析液中乳酸水平在各时限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温创伤后1.5h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亚低温组经低温治疗后,乳酸水平降低,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2)常温创伤组大鼠,仅在伤后20min时出现脑血流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亚低温经治疗后2h内脑血流量持续降低,与常温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损伤区周围脑组织血流量,加速大量神经细胞对乳酸的代谢,从而起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观察统计2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相关指标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残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早期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川芎嗪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12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治疗期间不同时期GCS评分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及康复期GOS评分。结果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第1天和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3d内死亡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和3个月随访均进行GO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评定死亡率,治疗组死亡7例(10.9%,7/64),对照组死亡16例(254%,16/6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川芎嗪能明显降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12—2011-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计分≤8分)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与纳洛酮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病死率20.0%,与对照组的3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第7、21天,治疗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GOS评定,治疗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患者亚低温与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的GCS评分,加快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20),传统亚低温组(n=20)和血管内降温组(n=11)。两个治疗组31病人均于伤后20 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3~34℃,治疗持续4~7 d,当颅内压降至正常后24 h,停止亚低温治疗。同时床旁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等。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及GCS评分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第7天,两组亚低温治疗的病人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降至正常。经6个月随访,两组亚低温治疗病人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传统亚低温治疗效果相似,其可减少肌松药和镇静药的使用及机械通气所带来的并发症。该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 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 (95% 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 CI,0.50 ~0.66),特异度0.82(95%CI,0.77 ~0.86),阳性似然比3.61(95% 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COR、ACTH及血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伤情判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重型颅脑创伤患者56例,正常对照组2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重型组(6~8分)、特重型组(3~5分)两个亚组,治疗4个月后对比预后评分(GOS评分),测定不同时期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结果 GCS 3~5分与6~8分组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入院后5 d内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CS 3~5分组血清COR、ACTH、血糖浓度高于GCS 6~8分组(P<0.05)。GCS 3~5分组死亡率明显高于6~8分组,颅脑损伤组第1 d血清COR、ACTH、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血清COR、ACTH及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监测血清COR、ACTH及血糖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