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3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方法: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行头CT扫描,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4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6例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CT扫描和及时复查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塞(HI)可分为栓塞后出血与血栓后出血2种,前者为心源性栓子栓塞所致,后者为血栓形成所致。我科自1993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132例,现将er发现有HI的1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如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28~76岁,平均52岁。有高血压病史7例,心脏病史5例,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者3例。在132例脑梗塞患者中,脑血栓形成108例,心源性梗塞24例。其中63例接受螃蛇抗栓酶常规剂量抗凝治疗,包括血栓形成54例和心源性栓塞9例,另外69例接受扩血管降低血粘度治疗,包括血栓形成54例,心源性梗塞15例。心源性栓塞24例…  相似文献   

3.
袁志敏  宋大捷 《临床荟萃》1997,12(21):980-982
一般而言,卒中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腔隙性脑梗塞、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非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与心源性栓塞性脑梗塞。据统计,仅在美国,卒中年发病率就达50万人次之多,尤以老年人好发,且以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后者中约有1/5~6又属于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型疾病概念的相继问世,已使某些不明病因及危险因素的CES病因诱因日渐明朗。然而若想降低CES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乃是干预控制各危险因素。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70例脑梗塞病按 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判定 ,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单侧基底节区脑梗塞 49例 ;双侧基底节区或多发脑梗塞 12例 ;额叶脑梗塞 4例 ;未见明显梗塞灶 5例。全部病例其临床表现均有偏瘫。其中 40例有言语障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64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TOAST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小动脉闭塞型42.6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07%、心源性栓塞型10.37%、其他病因型3.66%和不明原因型26.22%;TOAST五个亚型中,心源性栓塞型NIHSS评分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由栓子导致的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栓子的常见来源有心源性(心房颤动、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房黏液瘤等)和血管源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人工血管内血栓、动脉内操作及动脉内异物等).最近几年因风湿性血管疾病及心房颤动引起的急性动脉栓塞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栓塞和更加复杂疾病模式的患者逐渐增加.一、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1.外科切开动脉取栓:早期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1)尝试取出栓子和血栓;(2)尽可能的取出血栓和栓子,然而用的并不是专门为取出血栓而设计的工具;(3)截肢.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脑动脉被来源于心脏的栓子堵塞而引起的脑栓塞,资料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约有15-20%为心源性脑栓塞,尤其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心源性脑栓塞的比例更大。我们在1998年1月-2002年9月收治各类急性脑梗塞病人318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为45例约占11%,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室壁瘤。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动脉栓塞在临床上极为少见。2003年4月22日我科收治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5h并发右下肢动脉栓塞。经过采取积极的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患者住院22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证实的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月~11岁.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由于外力使基底节区的穿支动脉产生相对运动,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以及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所致.小儿脑外伤后早期的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出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和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及时复查CT或MRI,治疗应用尼膜通、甘露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上述患儿经4~6个月随访17例(89.5%)痊愈.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性脑梗塞与抑郁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ACI)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抑郁状态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42例经CT或MRI证实的ACI患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塞灶的数量对ACI组患情绪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ACI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5.7%。②ACI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灶数量及基底节区脑梗塞关系密切。结论 抑郁状态为ACI患较常见的症状,多灶性脑梗塞抑郁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单灶性脑梗塞,基底节区梗塞易发生抑郁,ACI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其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心磷脂抗体 (ACA)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是抗磷脂抗体的主要成份。该抗体与多种疾病如 :脑梗塞、心肌梗塞、偏头痛、习惯性流产、无菌性心内膜炎、多发性血栓栓塞等相关。对我院2 0 0 0 - 0 1~ 2 0 0 2 - 0 2神经内科住院脑梗塞 70例血清中的 ACA进行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脑梗塞组 70例 ,男 4 3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5 8.2岁± 10 .6岁 ,均作头部 CT检查 ,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排除心源性栓塞和动脉炎所致的栓塞。对照组为同期住院 5 1例 ,其中神经官能症 11例 ,脑震荡 1…  相似文献   

14.
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220例腔隙性梗塞病例共292个梗塞灶均为0.25~1.5cm大小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平均CT值为15Hu,33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要密切注意其发病时间及进行第二次CT复查,运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卫芳  陈爱琴 《现代护理》2002,8(8):606-607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证实的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月-11岁。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由于外力使基底节区的穿支动脉产生相对运动,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以及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所致。小儿脑外伤后早期的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出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和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及对复查CT或MRI,治疗应用尼膜通、甘露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上述患儿经4-6个月随17例(89.5%)痊愈。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1999—12~2006—05收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26条肢体,男20例,女4例,年龄28~79(平均52.4)岁。其中单纯上肢动脉栓塞2例,单侧下肢动脉栓塞20例,双侧下肢动脉栓塞1例,1例左上肢和右下肢动脉均栓塞合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本组中21例系心源性栓子脱落,1例动脉粥样硬化,至下肢动脉血栓,1例为腹主动脉瘤夹层合并下肢动脉栓塞,1例为注射毒品栓塞下肢动脉。24例患者中最早就诊发病5h,最晚72h,平均28.4h。确诊方法,根据“5p”征和动脉造影结果。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根据动脉闭塞的原因分为血栓性和栓塞性。脑梗塞由于发病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有栓子引起血管闭塞者称为脑栓塞,查不出明显栓子来源者称为脑血栓。脑梗塞合并出血性梗塞少见,占脑梗塞的3~5%。过去在临床上诊断中困难的。CT应用以来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和脑血管造影,病理等加以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波士顿 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 Caplan医生和瑞士 Moneayo医生最近的研究报告 ,在缺血性卒中的众多潜在危险因素中 ,大动脉病加心源性栓塞是其共存因素。一项前瞻性研究共收入 3 5 2 5例入住某卒中中心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 2 5 0例 ( 7% )患者至少有 2种可能的病因 ,其存在的方式有 :大动脉病加心源性栓塞 ( 4 3 % )、小动脉病加心源性栓塞( 3 4 % )、大动脉病加小动脉病 ( 18% )、大、小动脉病加心源性栓塞 ( 5 % )。北美洛桑卒中登记处的资料显示 :对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患者进行有症状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 ,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提高大脑动脉闭塞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36例临床上诊断或怀疑有脑梗塞、脑溢血、转移性肿瘤、脑脓肿等患者作CT平扫,有的作2~4次。其中6例作增强扫描。结果: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其中7例引起出血性脑梗塞;大胸前动脉闭塞6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均闭塞2例;既有大脑中动脉闭塞,又有大脑后动脉出血1例:开始为腔隙性脑梗塞,后又有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结论:1、大脑动脉闭塞,特别是有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脑溢血常混淆,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有时也要引起误诊。2、用窄窗观察和CT追踪复查是显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3、当临床表现不能由腔隙性脑梗塞作出解释时,应再作CT复查,看是否还有大脑动脉闭塞引起缺血性脑梗塞。4、出血性脑梗塞往往发生于缺血性脑梗塞后2周左右,因此必须进行CT复查。5、引起大脑动脉闭塞的原因很多,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才能明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四年来收治的18例出血性脑梗塞(HI的临床分析。心源性脑梗塞发生点索状出血时谓之心源性HI。本文统计的11例心源性HI占HI的61%,占同期住院33例心源性脑梗塞的33.3%;而非心源性HI7例,仅占同期住院304例非心源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的2.3%,多数病例在发现HI之前后无病情的突然恶化,临床症状同时有好转的表现。本组死亡6例占33.3%;心源性HI预后差,死亡5例占45.5%,同期心源性脑梗塞的病死率36.3%,这两者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认为HI的出现不是恶性信号,而严密治疗心脏原发病等仍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面。此外本文又讨论了HI发生机理,时间、部位及抢救治疗等问题,并认为大骨瓣减压术是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