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  相似文献   

2.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补法运用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亦可兼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此法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衰者补之”的经旨而运用的。论中的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正补五脏和五脏相生滋补;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按其补益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可分为峻补、平补、调补、温补、清补等。为了便于探讨论中补法,以补气、补血、  相似文献   

3.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4.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5.
谈中医补法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 ,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 ,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 ,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 :“虚者补之” ,“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补法正是根据这些治疗原则制定的治疗大法。补法基本可以分为直接补法与间接补法两种。1 直接补法  直接补法又可称为正补法。《难经·十四难》曰 :“损其肺者 ,益其气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 ,缓其中 ;损…  相似文献   

6.
本讲介绍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药物。 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补益药具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之效,故能改善人体虚弱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还用于邪盛正虚或正虚而病邪未尽的病证,配合适当的祛邪药物以扶正祛邪,也能促进疾病的治愈。根据补益药功效和临证应用范围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现按四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所谓补法,是针对人体正气亏虚,给予补益的治疗方法。本文拟结合临床经验,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对补法进行讨论。一、补须分气血阴阳,定脏腑病位补法的应用,首先,按气血阴阳诸虚之不同,区别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型。其次,因气虚多发于脾、肺、心;血虚易见于心与肝;阴虚常表现在心、肝、肺、胃、肾;而阳虚往往涉及到心、脾、肾,所以尚须根据各脏器虚损之不同,分别补  相似文献   

8.
《难经·七十五难》说:“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说明治虚证用补法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是用于久病体虚,有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作用。另一种是扶正祛邪,扶助正气与病邪作斗争,从而战胜疾病。补法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但  相似文献   

9.
凡用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难经·十四难》亦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就指出了补益五脏的大法。临床中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气血双虚之不同。因此,补益剂也相应的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及补阴、补阳等五类。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互相调整。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临床上常见的肝系疾病以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癌居多,这类疾病多病机复杂、病势缠绵,难以治愈.这类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多统属于"胁痛"、"肝着"、"肝癖"、"积聚"、"黄疸"、"虚劳"、"鼓胀"等范畴[1].根据中医病因、辨证理论,肝病由内因、外因两方面形成,其中内因多有素体脾虚,内伤正气、正气亏虚,或者湿热内蕴,外因多为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内外相交,瘟毒湿热气滞痰淤相互搏结,迁延日久,表现为"湿热、痰、淤、毒、虚"贯穿疾病全程的本虚标实之象. 补气,养血,归于中医补法,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有"….损者益之…."的记载.清代医家程钟龄在他的《医学心语》云"论治病之方,又以汗和下吐温清消补八法尽之",将补法位列其中.所谓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是人体正气得以恢复的治法.适用于虚证.  相似文献   

11.
<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虚则补之",虚证用补法,理固然矣.然而,我们在实际中医临床工作中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辨证为虚证的病人,单纯遵循"虚则补之"原则进行补益,临床疗效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2.
扶正法源于《内经》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指保养正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扶正法。《新方八略》指出:“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运用扶正法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因精而虚,自当补精化气;精因气而虚,自当补气而生精。”  相似文献   

13.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14.
《内经》在“三部九侯论”等八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用补益法治病,计有“虚则补之”、“虚则实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可见补益法是《内经》常用而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兹谈运用“虚则补之”的临证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5.
略述中医补法及用补之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补法是最常用治法之一。它是从医疗实践中发现 ,又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 ,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 历代医家论补要义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些早期的医学经典中 ,对补法就有一定的理论概述和药物基础。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补上治上制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 ,急则气味厚 ,缓则气味薄”。以及“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这些都扼要地说明补法的使用原则和方法。《难经·十四难》进而指出 :“虚则补其母”等内容 ,指出了五脏分补的原则与方法。《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6.
补泻针法 ,始见于《内经》,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和《素问·离合真邪论》等三篇的记载较为详细、完整。综观原文 ,《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补法 :以静为特征 ,纳入 ;2泻法 :动势明显 ,放出。即补法轻柔和缓 ,动作幅度小而不明显 ,注重由外入内的行针过程 ;写法则力重势猛 ,动作幅度大而明显 ,注重由内出外的行针过程。此外 ,泻针法的立意 ,是根据病证的虚实外在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而制定的 ,根据“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的原则 ,对盛实之邪气 ,应予祛除 ;对虚衰之正气 ,应予培补。因此 ,针刺…  相似文献   

17.
正滋补抗衰类药膳主要适宜于年老体弱或病后体虚者食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气血、五脏虚损,特别是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对这一情况,年老、体虚者食用补益气血、阴阳、提高免疫功能的药膳便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康复,抗衰延寿之目的。此类药膳针对身体的虚弱状况,又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促进康复、抗衰益  相似文献   

18.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上,凡是病情属虚或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者,我们都必须立足于补虚之法,施以补益之品以恢复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即《素问·三部九侯论》:"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损者益之",都是补益剂立论的依据.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虽然只是相对而言,但已充分说明了正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言补虚之法,当从气、血、阴、阳人手,结合五脏,予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此14字非错简、衍文等主观性错误,亦非半夏功效的客观性错误,而是指半夏通过祛除肺脾的病理产物,顺气化痰以佐助黄芪而间接达到补益作用。补法并不局限于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只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调整不平衡的气机,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均可认为“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