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黄诸证,被誉为"退黄要药".但也并非是"黄"皆宜.通过对茵陈性能、作用以及发黄诸证原因、病机、病位和特有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利湿退黄为茵陈性能之要,利小便是其祛除湿邪之主要途径;所治之黄当以湿蕴肝脾为用药之本,无湿之黄则为茵陈用药之忌.使用茵陈要随证配伍,并应有适宜的煎煮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2.
陈宝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1002-1002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相似文献   

3.
<正>茵陈蒿汤出自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辨治湿热黄疸证的代表性方剂。茵陈蒿汤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张仲景根据湿热黄疸形成的机理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热湿在里者,法当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栀子、大黄均为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泄湿,相辅相成,合为清热泄湿、利胆退黄之剂。茵陈苦平,微寒,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要药,故以为君;《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栀子苦寒,善于清泄三焦,通  相似文献   

4.
黄疸 ,是以身黄 ,小便黄 ,尤以目黄为主证的疾病。“黄疸”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其云 :“目黄者曰黄疸”。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均未论及。仲景禀承《内经》要旨 ,集秦汉证治大成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湿热发黄诸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 ,仅就湿热发黄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方治 ,浅书已识。谬误之处 ,望希指正。1 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湿热郁蒸”而发黄 ,作为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而言 ,虽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然对原文中的“瘀热在里”的看法不一 ,注释有别。成无己认为“胃为土而色黄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模式治疗肝瘟病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规则化处理后建立肝瘟病用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肝瘟病总体用药频次依次为:茵陈(1 368),赤芍(1 309),丹参(1 250),甘草(1 086),白术(1 038)等;其中阳黄证以茵陈(1 062),赤芍(1 016),丹参(970),甘草(823),石菖蒲(796),白术(760)等为主;阴阳黄证以茵陈(285),赤芍(272),白术(268),丹参(260),薏苡仁(245)等为主.核心用药中阳黄证为茵陈、赤芍、丹参;阴阳黄证为白术、茵陈、薏苡仁、附子、丹参、赤芍.阳黄、阴阳黄阶段即开始配伍白术、附子等温阳药物.结论 肝瘟病用药总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为主.阳黄证以清热利湿解毒、凉血化瘀为主,阴阳黄证以温阳健脾、活血退黄为主,早期应用温法干预治疗可延缓阴黄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急黄,是黄疸病中的重证和险证,虽然在整个黄疸病中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属于急证范围。有关急黄的病名,首先于六世纪初的《诸病源候论》。其实在此以前的医籍中,谈到某些危重病证伴发“黄疸”者,应考虑“急黄”的可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黄疸、暴病、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病中风……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腹满微喘……久则谵语,甚则至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8.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三大主证。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一般多责之于湿热或寒湿为患。这一观点,古今医家多无异议。然而对于病机的一些论述,似乎还有值得再加以探讨之处。如:以阳黄而言,则多谓“湿热蕴结脾胃,薰蒸肝胆,肝失疏泄之职,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如以阴黄而言,则多谓“寒湿困脾,脾阳不运,湿不能化,胆液排泄受阻,泄于肌肤而发黄”等等。诸种说法,个人认为均未中肯。《温病条辨》云:“大抵邪之着人也,  相似文献   

9.
关于黄疸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有“湿热相交,民病瘅也”“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等记载。以后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论述更详。《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茵陈、枝子、黄柏、黄芩、大黄等,沿用至今,仍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此外,对于黄疸的传染性和证候及预后,亦有明确记载。如: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临证运用仲景茵陈蒿汤加减诊治黄疸病经验,掌握其治疗黄疸病思路。[方法]整理连建伟教授临证论治黄疸病验案,并罹选验案5则,根据其病机将其归纳为五种辨治大法,并系统论述连教授辨治黄疸疾病的独到经验。[结果]连建伟教授临证善于运用张仲景茵陈蒿汤加减成茵陈合剂,治疗各种黄疸疾病。连教授论治黄疸,四诊合参以辨证组方,其针对不同黄疸证候,或用柴胡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四苓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凉血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消毒茵陈合剂退黄法,或用参苓茵陈合剂退黄法,并常与利湿之法参用,常获佳效。[结论]仲景之方,严谨有度,其立茵陈类方,为后世论治各种黄疸疾病之准绳。整理连建伟教授诊治内科黄疸病之经验,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仲景辨治黄疸病之精髓,掌握治疗黄疸病思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及中医教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茵陈汤能否降低高危孕妇所生婴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方法 将孕期愿意服用茵陈汤至少1个月的177例孕妇列为研究组,拒绝孕期服用茵陈汤的293例高危孕妇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所生婴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情况。结果 去除围产期危险因素后,两组孕妇围产期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产前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流产和(或)死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予以茵陈汤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中医药在孕期的预防性用药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主治阴黄证,现代临床多应用于肝炎、慢性肝衰竭等肝脏疾病,疗效显著。基础研究显示,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胆汁淤积模型动物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逆转胆汁酸紊乱、抑制炎症反应、抗肝细胞凋亡、促进胆红素代谢等有关。药动学研究揭示其效应成分以及体内代谢过程的特点。作为该方君药,茵陈及其有效成分在多种肝损伤模型上显示出保肝效应。对茵陈术附汤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药动学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疾病治疗及该方的深度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湿邪为六淫邪气中比较特殊的外邪,既可为外感六淫之一,又可为病理产物,转而成为致病因素。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湿邪的论述深刻,内容丰富,治法各异。对于表湿证的治法张仲景以解表祛湿为主;对于里湿证的治法,或清热利湿,或健脾除湿,或温阳利湿,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对于湿证治法禁忌则有禁大汗,禁火攻,禁攻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茵陈、大黄、白鲜皮为主辨证治疗外科术后黄疸不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后黄疸不退患者经西药保肝降黄常规治疗1周后黄疸无变化者4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继续西药保肝降黄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LT、AST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茵陈、大黄、白鲜皮为主辨正治疗外科术后黄疸不退不但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肝血清酶,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确定其主要证候和次要证候,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观察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类证候特点:第一类,巩膜黄染重度,黄疸程度重,皮肤黄染晦暗,发热重,精神萎靡重,腹胀重,腹胀轻,呕吐重,大便颜色灰白,尿少色黄重,腹壁静脉曲张轻,腹壁静脉曲张重,肝大重,肝质地韧,肝质地硬,舌质紫黯,指纹紫;第二类,巩膜黄染中度,黄疸程度中.面色无华重,食欲不振重,食欲不振轻,呕吐轻,尿少色黄轻,便溏重,便溏轻,舌苔黄,舌质红;第三类,巩膜黄染轻度。黄疸程度轻,皮肤黄染鲜明,发热轻,精神萎靡轻,面色无华轻,肝大轻,肝质地软,大便颜色灰白。大便颜色黄,舌质淡.舌苔薄白,指纹淡。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分为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3个证型,病因主要为湿邪,其病理关键是湿阻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历代治疗水湿病证名方的用药配伍特点,对祛湿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探析。其治疗重在调理脾肺肾功能,配伍健脾药,以培土制水;配伍宣肺药,以通调水道;配伍温肾药,助阳化气以行水,使津液输布正常则湿邪不生。在临床诊疗中应辨证论治,正虚为主者或健脾升阳或养阴祛湿,或温肾以助运化;邪实盛者当配伍利尿、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助邪外出。湿热宜清宜利,寒湿宜温宜燥。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芳化。临床应根据具体病证,注重辨证论治,随证用药,以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9.
报道肝囊肿术后伴腹壁瘘管、黄疸1例。董某,女,70岁,因肝囊肿术后伴腹壁瘘管形成8年,身目黄染7天就诊。郑翔教授认为病情责之于黄疸与腹壁瘘管,但究其因总属湿、痰、热、瘀四者胶结为患。拟疏肝利胆,佐以健脾、化瘀,自拟疏肝利胆汤化裁。治疗2个月,肝功能正常,腹壁瘘道内径缩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