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养生》2011,(4):31
句容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南部,古书称其"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风景绝佳之外,宗教文化积存亦甚为深厚,自古佛道相望。茅山为道教圣地,宝华山乃律宗名山。  相似文献   

2.
名人说姜     
对于生姜,大众常说的无非是,干姜鲜姜姜丝姜末儿……名人说姜,则与众不同。 幽默而精彩的例证,是荧屏上红极一时的名人“宰相刘罗锅”.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对我们颇有启示。某朝有个宰相,年近70岁仍鹤发童颜、耳聪目明,而皇帝年仅40岁却已缩胸驼背、双腿没劲、牙齿脱落、皮皱肉松、老态龙钟。一天,皇帝问宰相:“朕日进琼浆玉液、山珍海味,为何仍如此衰老呢?卿家已将古稀之年,还如此康健,不知卿家有何养身之秘?”宰相顺口答道:“微臣确有秘方妙法,乃数十年服用‘独寿丸’之故。”皇帝听罢,万分高兴,马上招来御医,说要服用能延年益寿的“独寿丸”。御医本是一位医技精湛、博学多才的高手,但却不知“独寿丸”为何物。宰相笑道:“我所服用的‘独寿丸’是药而非药,独寿乃清心寡欲、…  相似文献   

4.
量大者寿     
一句“宰相肚里好撑船”,说明做宰相的不能没有雅量。确实,宰相总理国家事务,可谓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没有一种好的心态, 没有雅量是很难挑起这付重担的。做宰相要有雅量,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云:“量大福大”(这里所指的“福大”自然包括了健康长寿)。无数事实证明,寿命的长短,与度量大小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5.
“之”大量出现在中医古籍里,用法非常灵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10种: 1.“之”的本义有“去”、“到”的意思。之,从字形看,底下一横,表示地,屮表示脚趾。《尔雅·释诂》:“之,往也。”“往”有去、到的意思,这就是“之”的本义。“之”的本义在中医古书里仍然保留着。例如,《鉴药》:“之医所。”句子里的“之”用作动词,是“到”的意思,它后面带有宾语“医所”,表示“到”的地方。故凡“之”的后面带有表示处所的宾语时,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所用的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文字把语言结构、停顿语气和语句的性质表达出来。同样,我们在阅读或语译古书时首要的问题就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才能正确理解古书的原意,从而译成通顺的现代语。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医古文标点符号的应用。一、为什么要注意标点古书古书是不加标点的,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断句也叫“离经”。一句话完了,在字旁加一个圆圈,表示“词意俱绝”,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旁加一个点,表示“其词于此中断而意不绝”,叫做“读”(读逗)。两者合称为“句读”。所谓“句读”,基本上只起断句作用,和现代的标点符号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在中草药的王国里,甘草是本草国里的“国老”。在我国现有的5000多种中药里,临床使用的约有500余种,而使用最多的首推甘草。不论是内、外、妇、儿各科的大夫,无一不使用甘草。据统计,甘草的使用率在79%以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入药的历史都很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甘草始载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书《尔雅》一书。  相似文献   

8.
西宁是青海的首府,对于外地游人来说,西宁的风味小吃最有诱惑力,羊肉串、羊杂碎、甜醋儿、酿皮儿、麦仁饭、麻食儿、拉条子,擀面片、掠粉儿、凉面、手抓羊两、丰蹿膀、粉汤、熬饭……一样样色香味俱佳,叫人垂涎三尺,不禁留连忘返。比如奶甜酪儿,由高原上特有的青裸酿成,甘甜、清凉、醇香,人到跟前就舍不得离开。西宁人说不敌酪儿甜,老汉娃娃涎水咽。可见其醇香之佳妙。卖甜醋的叫卖则更具有诱感力:“甜酪儿甜甜,一毛钱一碗。来迟的完了,甜酪儿变成钱了。吭的吃着,看的看着,涎水咽着。”如果早上吃一碗甜酪,整天都感到浑身清爽,口中留香。难…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乾隆皇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经常和大臣墨客说古道今,纵论文章。 一次,他出巡到江南,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对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问他:“这是什么人?”张答道:“他是个农夫。”乾隆  相似文献   

10.
《亚太传统医药》2006,(1):53-53
<正>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11.
从“妄下雌黄”着眼,对古书的“入潢”与“灭误”进行研究。古书“入潢”即古代的一种染纸技术。主要指用黄柏染纸,原因有二:①古人崇黄;②黄柏可避蠹杀虫。北魏时期,我国的染纸技术已臻成熟,贾思岛的《齐民要术》对染纸技术有详尽的记载。古书“灭误”即古书的改误,包括雌黄涂盖,贴黄,铅粉涂改等方法,而最常用的是用雌黄涂盖误字,因雌黄与黄纸色相宜且不易脱,故用之改误,“妄下雌黄”由此得义。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的讲,灵芝并不像古书写的那样是“灵丹妙药”,也没有起死回生的效果,不过,灵芝的确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补药。就中医辨证看,灵芝入五脏,补全身之气,所以心、肺、肝、脾、肾脏虚弱,均可服之。灵芝所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  相似文献   

13.
古书今读贵在索疑姜春华教授常说:“业医者务需勤读书,而读书要独立思考,不能纯信。在思考中作对比,常能看出其中的矛盾,这就叫‘索疑’。古书今读,贵在索疑,这样才能取其精华,纠其谬误,弃其糟粕。”姜老博览古今,纵评百家,每  相似文献   

14.
校勘是指对古书中因传抄、翻刻而出现的讹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对原文进行核对,考订文字的异同,订正差错,目的在于确定文字的真相。特别是古书原文一旦发生差错,往往造成句读和注释的错误。王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注中说:“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于古籍的注释,曾做了不少的工作,为今人学习、校勘、训诂原著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校勘家顾广圻所说的“古书无唐以前人注者,易多脱误”,正是肯定古注之谈。但古代的注释,山于种种原因,也有不可尽据之处。仅举数例以示不足,并提醒初学者如何重视注释之误。一、明辨句读离经辨志中医典籍,与我国其他古书一样,多无圈点和句读。读古籍,必先明句读,不明句读之读,犹如盲人瞎马。对此,古代学者早有明辨。《礼记·学记篇》谈到怎样检查学习成绩时曾云:“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这说明在很早的年代,教  相似文献   

16.
“相”字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常见虚词之一。虽然古今都用,但用法却有很人差异,故读古书如不细加研读,往往错解经义。一、表示动词所关联的事物是两方面。例一:《灵枢·百病始生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外来的虚邪与人体正气虚弱相互配合,外邪才能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17.
《华佗神医秘传》一书,在点校前言之末声明:“由于水平所限,点校孤本古书,困难较多,更兼时间短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顷接孙启明同志不吝指教,非常感谢,然就文中具体内容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齿苋     
宋悟民 《家庭中医药》2007,14(10):17-17
庄稼人很会起名儿。你看那马齿菜叶儿,上头椭圆,下头矩方,一分两排儿对生在紫色和青色的梗梗上,那长、那厚、那体态、那神气,不是活像两排齐整整的马齿吗?  相似文献   

19.
晚 饭 后 ,妻 子 值 班 去了 。 我 利 用 这 个 时 间 对 儿 子 和 女儿 说 :“ 我 们 爷 仨 开 个 家 庭 会 议 ,商 量一 件 事 儿 。” “ 妈 妈不 在 家 ,人 也 不 全呀 。”念 初中 的 女 儿 望 着 我 问 道 。读 高中 的 儿 子 也 向 我 投 来 好 奇 的 目光 。 “ 这 件 事 就 是 要 避 开 你 妈妈 !” “ 还 得 避 开 妈 妈 ? ”儿 子 叫 出声 来,兄 妹俩 越 发 好 奇 起 来。 我 不 禁 笑 了 ,望 着 一 双 儿 女说 道: “ 不 知 道 你 们 俩 注 意 到 没 有 ,近 半个 月 来 ,你 们 的 妈 妈 身 体 发生 什么 变 化 了 ?” “ 是 呀…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3,(5):44-44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