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围术期肺康复训练计划能够加速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但是其应用方案、时间等仍未统一.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手术患者,由于其相对较差的肺功能及心肺耐力,一直以来,都是肺部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短期综合肺康复训练对肺癌合并轻中度COPD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3月11日至2015年11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的原发性非小细胞癌合并轻中度COPD患者4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前完成一周短期综合肺康复方案,包括以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和沐舒坦静脉滴注为主的药物康复以及呼吸训练+耐力训练(Nustep)的物理康复;而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术前准备进行.结果 最终24例患者纳入实验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6.17±2.91)d vs(8.08±2.21)d;P=0.013]和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61±2.53) d vs(5.36±3.12)d;P=0.032]低于对照组,总住院费用[(46,455.6±5,080.9)¥vs (45,536.0±4,195.8)¥,P=0.498]、住院材料费用[(21,155.5±10,512.1)¥vs(21,488.8±3,470.6)¥,P=0.883]、住院药物费用[(7,760.3±2,366.0)¥vs(6,993.0±2,022.5) ¥P=0.223]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对比训练前后,最大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268.40±123.94) L/min vs(343.71±123.92) L/min;P<0.001]、6分钟运动距离(6-min walk distance,6-MWD)[(595.42±106.74) mvs(620.90±99.27)m;P=0.004]及能量消耗[(59.93±10.61) kcal vs (61.03±10.47) kcal;P=0.004]提高;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8.3%,2/24 vs 20.8%,5/24,P=0.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短期综合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肺癌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肺耐力,加速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作为术前快速康复计划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肺癌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术后肺炎.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致病性气道定植菌被认为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存在与术后发生肺炎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连续收治于成都市6家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气管及支气管内液细菌学标本,并检测术前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水平,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术前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发生率为15.2%(19/125),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19/22,86.36%);肺癌患者术前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为:高龄(≥75岁)和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和术后肺炎发生率在肺癌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组(42.11%,26.32%)均显著高于非合并组(16.04%,6.60%)(P=0.021,P=0.019).术前血清SP-D浓度在肺癌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31.25±6.09)显著高于非合并组(28.17±5.23)(P=0.023).并发术后肺炎患者中气道致病性定值菌发生率为41.67%(5/12),其发生率是无手术后肺炎患者的3.4倍(OR=3.363,95%CI:1.467-7.711).结论 肺癌患者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与术后肺炎发生密切相关,且高危险因素是高龄和长期吸烟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肺功能指标对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698例进行开胸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的详细资料,回顾性分析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关系。结果在698例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有86例(12.3%)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PPC)。PPC组与无PPC组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分钟通气量(MVV)、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一次呼吸法测定肺一氧化碳弥散量(TLCOSB)、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SB%)、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OVA%)、PpoFEV1和PpoFEV1%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VC和TLCOV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698例患者分别根据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分组,PPC的发生率在FEV1%<70%、PpoFEV1%<40%和TLCOSB%<60%组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PpoFEV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V1%(OR=0.868,P<0.05)和TLCOSB%(OR=0.937,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保护因素,手术时间(OR=1.021,P<0.05)是预测术后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肺功能可以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FEV1%和TLCOSB%是预测肺部并发症发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廖伟  马刚  方翼  王春梅 《癌症》2009,28(6):642-646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以及肺灌注扫描在伴COPD肺癌患者术前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因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伴COPD肺癌组25例,肺功能正常肺癌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及术后30天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Ist second,FEV1)的改变以及两组间术后FEV1实测值(postoperative 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preoperative predictive 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的差值和比值。对有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肺癌患者单独比较肺灌注扫描ppo’FEV1和公式法ppoFEV1。结果:伴COPD组肺叶切除术后FEV1平均损失百分比小于正常肺功能组(8.98%VS.22.47%,P〈0.05):术后30天实测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差值(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大于对照组(6.90VS.0.83。P〈0.05):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比值大于对照组(1.14VS.1.01,P〈0.05)。行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患者相应的ppo’FEV1-ppoFEV1均数为4.04%,95%置信区间为3.01%~5.07%。结论: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的肺功能损失少于肺功能正常肺癌患者,行肺灌注扫描可能更好地预测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定植菌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气道定植菌筛查,依据是否存在气道定植菌分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的危险因素;术后依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分析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老年肺癌患者中气道定植菌阳性率为37.50%(30/80),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25%(29/80);单因素分析显示,SP-D、吸烟史与老年肺癌患者术前气道定植菌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SP-D<30 ng/ml、吸烟为影响老年肺癌术前气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单因素显示,年龄、SP-D、吸烟史、气道定植菌、手术时间与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70岁、SP-D<30 ng/ml、吸烟、气道定植菌阳性、手术时间≥2 h为老年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受SP-D<30 n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20例经病理学确诊,有手术指征且术前未行化疗或放疗的NSCLC患者作为试验组.收集试验组患者手术前3 d内、手术后第1、7、30天的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行血清VEGF检测.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NSCLC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7、30天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79.14±44.89)μg/L、(282.70±42.74)μg/L、(353.79±44.55)μg/L、(178.40±43.43)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91.40±16.55)μg/L(P<0.01);患者不同时间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SCLC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与其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论 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其水平在术后1周内逐渐升高,1个月后降低,并且和肺癌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术后并发症是肺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对肺癌术后并发症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不同分级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966例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依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此966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同时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将并发症分为4级,并针对不同分级的并发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966例患者中,并发症组占15.0%(145/966),发生总数380次;依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将此380次并发症进行分级,其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及以上分别占6.8%、75.3%、15.0%和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d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 single breath,DLco SB)及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前FEV1是Ⅰ级、Ⅱ级、Ⅲ级及以上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下,Ⅱ级并发症在术后30天内最常见;FEV1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术中出血量等,先对2组基础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取有差异的项目后,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0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20例(22.22%),其中持续性肺漏气5例(5.56%),胸腔积液5例(5.56%),肺部感染10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单肺通气时间≥2 h、出血量≥100 mL、白蛋白<35 g/L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相似文献   

9.
李素芬  王君霞  李喜龙  张慧娟 《癌症进展》2022,(22):2307-2310+2325
目的 探讨术前干预对肺癌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53例肺癌患者作为常规组,2021年1—12月收治的53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前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术前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进程;术前及术后3天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出院前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与活动耐力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D-D、FIB均高于本组术前,PT、APTT均短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患者D-D、FIB均低于常规组,PT、APTT均长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食管癌患者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行开胸食管切除术的食管癌患者60例,于术前随机分成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和术前常规准备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后咳嗽排痰情况。结果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术后主动咳嗽排痰24例(80%),常规准备组主动咳嗽排痰15例(50%),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组术后咳嗽排痰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准备组(P<0.05)。结论术前强化肺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积极主动咳嗽排痰,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态肺功能和运动心肺功能综合评分(CPS)对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1%p)<60%且行肺癌肺切除术患者,结合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最大摄氧量(VO2max%p)和运动前后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差(△SaO2%),以及切除肺段数(LSR),分别按减损程度折算成分值,并计算CPS;行单因素和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术后呼吸衰竭的最佳截值。结果: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组的CPS高于非呼吸衰竭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PS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RC=0.808);CPS≥9预测术后呼吸衰竭风险高;与VO2max/kg<15mL/(min.kg)比较,CPS≥9预测术后呼吸衰竭的灵敏度高(74.2%和6.5%,P<0.001),特异度略低(87.8%和96.9%,P=0.035),粗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84.5%和75.2%,P=0.073)。结论:低肺通气功能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与肺切除范围、肺换气功能和机体摄氧能力等综合因素有关。CPS≥9较VO2max/kg<15mL/(min.kg),更灵敏地预示术后呼吸衰竭风险高。  相似文献   

12.
肺癌术后早期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房颤是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增加肺癌患者手术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肺癌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观察肺癌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肺癌手术患者416例,术后一周内出现房颤者52例作为房颤组,未出现房颤患者系统随机抽取病例9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导致肺癌术后房颠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的30 d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416例肺癌患者中,术后52例发生房颤,占12.5%,常发生于术后1-3天.经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术前FEV)%pre(一秒钟用力呼吸容积预计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of the predicted valu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癌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103).结论 肺癌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肺感染,FEV1%pre下降、术中心包内处理血管、术后低氧血症相关,肺癌术后房颤虽未增加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率,但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 CYFRA21-1)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02例肺癌患者、78例肺部良性病患者和104例健康人血清进行分析,检测CEA和CYFRA21-1水平.结果 肺癌组患者血清中CEA水平及阳性率[(25.77±15.34) ng/ml,47.1%]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组[(4.67±2.21)ml,7.7%]和健康组[(3.98±3.00)ng/ml,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患者血清中CYFRA21-1水平及阳性率[(14.08±8.34)ng/ml,62.7%]也同样高于肺良性病组[(3.27±2.87)ml,7.7%]和健康组[(2.69±2.02)ng/ml,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病组和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患者经TNM分期后,随着肿瘤分期级别的升高,CEA水平[Ⅱ~Ⅳ期分别为(17.78±8.71)ng/ml、(25.84±7.34)ng/ml和(34.85±6.99) ng/ml]和CYFRA21-1水平[Ⅱ~Ⅳ期分别为(10.05±6.76)ng/ml、(15.93±6.66) ng/ml和(22.78±4.12)ng/ml]也升高.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增高,特异度降低,准确率基本不变.结论 CEA和CYFRA21-1对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并且对肺癌的分期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阳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Wang Z  Fu J  Diao D  Dang C 《中国肺癌杂志》2011,14(6):534-537
背景与目的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短期即出现转移。D二聚体(D-dimer,DD)是肺癌(主要是非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其能否预测NSCLC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的术前DD水平,术后随访1年,终点是出现预后不良事件(转移、局部复发或肺癌相关性死亡)。统计分析组间不良预后对比情况。结果以术前DD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1.05(0.55)mg/L为分界值,高DD组患者中出现预后不良事件11例,而低DD组中出现预后不良事件3例,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OR=4.89,95%CI:1.2-20.1)。高DD组与低DD组的疾病进展情况亦有统计学差异(P=0.024)。术前DD对于早期NSCLC(I期、II期),特别是早期腺癌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最为准确。结论术前DD水平可以预测NSCLC患者术后1年内预后不良,有助于筛选适合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肺组织切除后的肺部并发症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就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颅和全身CT、肺灌注闪烁扫描、骨扫描和肺量计测试。预测残存肺功能公式为 :肺功能× (1-切除侧肺灌注比例×切除的肺段数 /切除侧肺段总数 )。手术指征为预测术后用力肺活量 (FVC ) >80 0ml/m2 或第 1秒用力肺活量(FEV1) >6 0 0ml/m2 。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痰液潴留需要气管镜吸除、肺炎、漏气需要安置胸管引流 7d以上、支气管哮喘、乳糜胸和脓胸。心脏并发症包括需要加以治疗的房颤 ,心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硬膜外术后镇痛与静脉术后镇痛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手术后房颤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肺癌肺叶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术后硬膜外局麻药持续镇痛组(PCEA组,n=30)和术后静脉持续镇痛组(PCIA组,n=30).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相同.PCEA组术毕经硬膜外注入0.125%布比卡因6 mL,随后接术后镇痛泵以2 mL/h的速度硬膜外输入0.125%布比卡因;PCIA组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随后接术后镇痛泵以2 mL/h的速度静脉输入0.001%芬太尼.观察患者手术后房颤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EA组房颤的发生率为6.67%,房颤平均持续时间为(234.2±39.4) min/72 h;PCIA组房颤发生率为23.33%(χ2=4.84,P<0.05),房颤平均持续时间为(393.5±68.2) min/72 h,t=2.21,P<0.05.两组间房颤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持续应用局麻药术后止痛可有效降低肺癌术后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开胸手术后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交感神经高张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测手段的更新,体检筛查的普及以及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而关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种类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很少;针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术后并发症及其高危因素的研究,可为此类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并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的I期NSCLC患者421例,以术后30天是否发生心肺相关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结果最终42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64例为并发症组(15.2%,64/421),357例为非并发症组(84.8%,357/421)。421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最高(8.8%,37/421),其他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肺不张(5.9%,25/421)、中量以上胸腔积液(5.0%,21/421),持续性肺漏气(3.6%,15/421)等;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P=0.027),术前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淋巴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P<0.001),术中出血量(P=0.034)以及手术时间(P=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白细胞计数(OR=1.451,95%CI:1.212-1.736,P<0.001)、术前合并COPD(OR=0.031,95%CI:0.012-0.078,P<0.001)是术后发生心肺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前合并COPD是I期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应用于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预后较为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生活质量.方法 分析2014-02-01-2015-02-20长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共5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予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0.57±5.46) min,高于研究组的(10.43±6.2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43.57±5.46)mL,高于研究组的(150.43±3.2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置管时间为(3.29±1.78)d,短于对照组的(6.18±1.02)d;研究组术后恢复时间为(7.57±0.15)d,短于对照组的(11.86±3.21)d;研究组住院时间(10.94±2.58)d,短于对照组的(17.94±2.5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各维度评分值研究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其与肿瘤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215例NSCLC患者(其中10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10例患者行化疗)和102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CRP表达水平,并进行24个月的随访.[结果] NSCLC患者手术后血清CRP浓度(12.52±4.37)mg/L与术前(18.13±5.78)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化疗后,30例缓解组患者血清CRP浓度(10.49±3.85)mg/L与治疗前(18.64±4.63)mg/L相比显著下降(P<0.05);44例进展组患者血清CRP浓度(20.14±7.68)mg/L与治疗前(14.53±4.56)mg/L相比显著升高(P<0.05); 36例稳定组患者血清CRP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CRP阳性率显著下降,而化疗后阳性率下降不明显.手术前CRP阳性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率(26.7%)高于术前阴性患者(7.5%).[结论]检测NSCLC患者血清CRP水平对预测肿瘤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疗效的评估以及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途径联合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后机体康复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78例胃癌患者手术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A组术后早期外周途径肠外(PN)联合管饲肠内营养(EN)、恢复经口进食后则口服联合管饲流质及肠内营养液;B组(对照组) 术后早期经管饲实施肠内营养,恢复进食后即仅自由经口进流质食物及肠内营养液,不进行其它途径营养支持.观察术前、术后10d两组患者体重(BW)、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re-Alb)以及氮平衡(NB)的变化.以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评定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A组患者体重较术前平均下降2.8kg,B组患者体重较术前平均下降6.5kg,两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差异显著(P<0.01),血清白蛋白A组术后10d较术前变化不大(34.7±6.7 g/L vs 34.5±6.2 g/L),B组则较术前明显下降(35.8±7.9 g/L vs 32.2±5.8 g/L),P<0.05;转铁蛋白、前白蛋白A组术后10d均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而B组TF和Pre-Alb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一天均处于负氮平衡,术后10d A组恢复正氮平衡而B组仍为负氮平衡.两组均无严重营养相关并发症,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A组术后日常活动能力优于B组.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后早期仅依赖肠内营养而恢复进食后仅经口进流食和肠内营养液不能完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可导致医源性营养不良.多途径联合营养支持能有效预防医源性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