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9月诊断为重症肺炎、完成鼻咽抽吸物(NPA)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病原学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NPA、BALF细菌病原学检出情况及细菌药敏结果。结果共纳入316例患儿,其中婴儿169例(53.5%),204例(64.6%)合并存在基础疾病,304例(96.2%)出现并发症。NPA与BALF检出的首位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其对红霉素耐药率达98%以上,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70%以上,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55%,对青霉素耐药率低于20%,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低于3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均敏感。NPA与BALF检出的第2位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5%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头孢噻肟敏感率高达80%以上。BALF、NPA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3株、6株,BALF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NPA(76.5%对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0%以上。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仍保持较高敏感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能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增多的原因之一,合理经验性用药对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病原分布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 613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7种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613例患儿中,有810例细菌检出阳性,阳性率为50.22%,其中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346株(40.8%),肺炎链球菌252株(29.7%),卡他莫拉菌62株(7.3%);病毒阳性者559例,阳性率为34.66%,其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342株(58.3%),副流感病毒3 102株(17.4%),腺病毒84株(14.3%);MP阳性者481例,阳性率为29.82%;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519例(32.18%),以细菌、病毒混合检出为主(47.4%)。结论 副流感嗜血杆菌为重庆地区CAP住院患儿感染的首位细菌病原,RSV为首位病毒病原,支原体感染亦较为普遍,混合感染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MP耐药情况及其与DNA载量和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MP肺炎的2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快速培养基培养药敏法测定9种常用抗菌药物对MP临床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咽拭子MP-DNA载量;PCR测序检测MP 23S r RNA V区2063位基因型。结果 230例MP患儿中,86例2063位基因型为A(37.4%),134例为G(58.3%),8例为C(3.5%),2例为T(0.9%)。突变基因型(G+C+T)MP-DNA载量高于野生基因型(A)菌株(P0.05);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组MP-DNA载量高于非耐药组(P0.05)。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60%以上产生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病例均检测出A2063G突变,喹诺酮类药物少见MP耐药(低于2%)。结论 23S r RNA V区2063位点发生基因突变可能导致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和DNA载量的变化,可作为MP治疗用药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小儿肺炎病原体组成现状,探讨其诊断方法及耐药状况。方法(1)对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772例患儿,取患儿气道深部分泌物培养,行药敏试验。(2)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检试剂,同时检测四种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n)、Q热立克次氏体。(3)收集双份血清进行抗体(IgM)检测。结果⑴细菌培养460例,检出病原菌19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革兰阴性杆菌130株。检出致病菌排列前4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2)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达70%;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泰能、环丙沙星等敏感,对常用抗生素耐药。(3)772例患儿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12例,感染率27.46%,其中MP肺炎125例,占16.19%;Lp感染100例,占12.95%;Cpn感染13例,占1.68%;Q热立克次氏体感染3例,占0.39%。(4)双份血清抗体(IgM)检测59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高50例。(5)多重感染41例,占5.3%。结论肺炎患儿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优势,病原菌对儿科常用抗生素耐药。四种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约占昆明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1/3,其中MP、Lp感染居前两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社区感染性肺炎(CAP)和医院感染性肺炎(HAP)的病原分布,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社区和医院感染性肺炎患儿痰标本进行病原检测,用KB法测定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117例CAP共检出138株病原微生物,其中细菌89株(64.5%),病毒42株(30.4%).细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55.0%)、大肠埃希菌(18株,36.7%)为主,前者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率较高,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后者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等敏感性较高.CAP中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34株,81.0%),起病时间集中于12月至次年4月.58例HAP中47例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HAP共检出54株病原微生物,其中细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18株,46.1%)及肺炎克霄伯菌(9株,23.1%),两者均有较明显的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HAP共分离病毒8株,均为RSV,起病时间集中于11月至次年3月.HAP及CAP中G-杆菌产ESBLs菌分别占31.58%及38.64%.结论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及选用抗生素,应考虑到医院内及社区感染的敛病菌谱差别及其耐约情况.住院患儿应注意预防、积极治疗VAP.RSV为冬春季节HAP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RSV感染患儿应采取有效隔离,避免引起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2004-2007年温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S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标本,经实验室培养、分离、并采用奥普托欣鉴定出339株Sp,检测其对青霉素等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Sp 339株中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达83.18%,耐药率56.34%;Sp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噻肟、氯霉素、阿莫西林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8.23%、97.52%、84.36%、69.82%、29.0%、24.56%、5.32%和3.0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4 a间Sp对青霉素、氧氟沙星的小敏感率逐年升高(X2=10.193,7.779 Pa<0.0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2007年较2006年降低(X2=36.929 P<0.05),Sp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年度间比较羞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青霉素不敏感Sp(PNSP)对红霉素、四环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高于青霉素敏感Sp(PSSP)(Pa<0.05),而对其余几种抗生素耐药率的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a>0.05).耐药模式分析表明多重耐药率达95%以上,PNSP较PSSP更为多见(72.56% vs 22.72%);红霉素耐药Sp较红霉素敏感Sp也更为多见(94.42% vs 0.88%).结论 温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Sp耐药情况严峻,Sp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多重耐药,对本地区Sp感染儿童的治疗和抗生素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65-767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AP患儿进行多种病原联合检测。结果 846例CAP住院患儿中647例(76.5%)检出病原,其中单一病原感染354例(41.84%),混合感染293例(34.63%)。6个月、~1岁、~3岁、~5岁、5岁年龄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24.2%、43.5%、43.8%、36.8%、27.3%。6个月和~1岁组患儿以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最常见,~3岁患儿以病毒+肺炎支原体(MP)混合感染常见,~5岁以MP+细菌混合感染常见,5岁以MP+病毒混合感染常见。病毒混合细菌感染以鼻病毒(h RV)+流感嗜血杆菌(18.6%)多见;MP混合病毒感染中以h RV(62.1%)为主;MP混合细菌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67.8%)多见。单一病原感染与混合感染CAP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入PICU的比例及住院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AP住院患儿中混合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以~1岁及~3岁年龄组多见;不同年龄组混合感染的组合有所不同;混合感染的CAP无特异性表现,并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SP)分离株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自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SP 63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判断标准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SP分离株主要来自于儿内科各专业科室,感染病例以各类肺炎和支气管炎为主。在分离的6358株SP中,青霉素、头孢噻肟、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12.9%、98.7%、96.0%、92.2%、7.3%、5.6%、0.2%、0.0%;青霉素与头孢噻肟的年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8株耐青霉素SP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42.6%、100.0%、100.0%、99.2%、23.6%、6.8%、0.6%、0.0%,青霉素与头孢噻肟间比较,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的SP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用Bio Merieum Vitek 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为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共86例患儿纳入试验,分为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n=68)和医院外感染株组(n=18),记录患儿的临床信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儿童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多发生于婴儿,且多有基础疾病,与普通肺炎临床表现区别不大.肺炎克雷白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很高(76.7%),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共64例(94.1%,64/68)检出ESBLs阳性株,医院外感染株组共检出2株(11.1%,2/18),两组间ESBL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耐药性显著高于医院外感染株组,前者仅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氨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5.0±7.1)d,医院外感染株组为(8.2±3.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患儿多有基础疾病,且多见于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ESBLs阳性肺炎克雷白杆菌的多重耐药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对四代头孢菌素耐药性的增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医院内感染和医院外感染患儿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560例年龄在1个月至9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2 h内、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抗原,痰液用于行细菌培养,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IgM。结果:在1560例CAP患儿中,痰培养细菌5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36.8%),革兰阴性菌366株(63.2%);检出前5位的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7.50%)、肺炎链球菌(6.73%)、金黄色葡萄球菌(6.35%)、卡他莫拉菌(5.19%)和大肠埃希氏菌(3.46%),前5位细菌中产酶菌占检出全部细菌的3.3%。其他病原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为12.88%,其次为肺炎支原体(7.88%)和肺炎衣原体(8.91%)。混合感染严重,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为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88例,运用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0种病毒病原体及2种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抽取静脉血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分布特征。结果(1)17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72.43%(1295/1788),其中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59.68%(1067/1788),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22.04%(394/1788)。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博卡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冠状病毒。(2)季节分布:春季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夏季以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A;秋季偏肺病毒阳性率最高;冬季主要为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3)性别、年龄分布: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女孩高于男孩(P<0.05),其他病原体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不同(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在>6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1岁组最高;偏肺病毒、流感病毒B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4)疾病分布:重症肺炎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偏肺病毒为主;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支气管肺炎前5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结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季节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常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 155例儿童CAP病例,其中男670例,女485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3.1±2.8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胶体金法和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患儿痰、咽拭子、血标本、肺泡灌洗液和尿中的常见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数为758例(65.63%);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肺炎支原体(43.64%)、细菌(15.1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9.26%);混合感染率为16.02%。男女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不同(40.8%vs 47.6%);肺炎支原体在6~14岁组的检出率最高(77.4%),1岁组最低(11.2%),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以1岁组最高(分别为21.2%和17.2%);夏秋季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冬季,而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春冬季(均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者中出现发热、寒战、咳嗽、湿罗音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者;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出现喘鸣音;细菌检测阳性者咳嗽的比例低于阴性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细菌感染相关(OR分别为1.747和1.418,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儿童CAP致病微生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警惕夏秋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和暴发。不同年龄段CAP患儿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不同。不同致病微生物感染的CAP患儿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病原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454例急性LRTI患儿(年龄1个月~10岁,中位年龄6.0个月)入院24h内抽取下呼吸道分泌物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同时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结果:297例(65.4%)病原检测阳性,其中病毒阳性229例(50.4%),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多见(39.6%),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型(PIV3)(6.6%)、腺病毒(2.2%)、流感病毒A型(0.9%)及流感病毒B型(0.7%)。共分离出19种135株(29.7%)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K.pn)最多见(9.9%),其次为大肠杆菌(E.coli)(4.4%),K.pn和E.coli产ESBLs株分别占42.2%和65.0%;肺炎链球菌(SP)占4.2%。混合感染率为14.8%。6个月以下患儿前5位病原为RSV,K.pn,PIV3,E.coli及SA;而RSV,PIV3,SP,K.pn及E.coli则是6个月至3岁患儿常见的病原。K.pn和E.col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97.8%和75.0%,产ESBLs株的K.pn和E.coli对头孢菌素普遍耐药;SP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亦达68.4%,而SA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7%和89.5%。结论:RSV是温州地区儿童急性LRTI最常见的病原,其次为K.pn和PIV3。常见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的比率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n Japan, many younger children attending day-care centers tend to frequently experienc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prolonged otitis media.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arriage rate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in children attending day-care centers in our district. METHODS: Nasopharyngeal cultures of 156 health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1 month and 5 years were conducted at two day-care centers in Japan, in April 1999. The carriage rates of four major pathogen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Moraxella catarrhal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th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isolates were examined. RESULT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 influenzae, M. catarrhalis and S. aureus were detected in 94 (60.3%), 83 (53.2%), 54 (34.6%) and 28 (17.9%) children,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41 (90.4%) children carried at least one pathogen among these four pathogens and 87 (55.8%) children carried more than one pathogen. Fifty-seven of the 94 (60.6%) S. pneumoniae isolates were penicillin-intermediately or highly resistant strains of S. pneumoniae (PISP/PRSP). Beta-lactamase producing H. influenzae was not detected. Twelve of the 28 (42.9%) S. aureus isolates were methicillin-resistant. The incidence of colonization by PISP/PRSP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3 years (43/69, 62.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hildren aged 3-5 years (14/87, 16.1%) (P < 0.0001).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rates of colonization by respiratory bacterial pathogens, especially by antibiotic-resistant strains, were high in children attending day-care centers in our district, suggesting their horizontal spread among children in day-care centers. Considering that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attending day- care centers carried one or more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s, the judicious use of antimicrobials will be required to prevent the increas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rates among the colonizing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20例住院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MP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将检测阳性标本用Hae Ⅱ 和Hae Ⅲ 两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反应后与标准株对比,分析阳性标本MP的基因分型。通过随机采样对部分阳性标本扩增产物测序证实基因分型的准确性。结果:220份标本MP的阳性检出率为55.0%(121/220)。MP感染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63.5%,101/159),6个月内的婴儿阳性率最低20%(1/5),无明显性别差异和季节差异。随机抽取的60份MP阳性标本经酶切反应均显示为P1-Ⅰ型,4份测序结果也证实其为P1-Ⅰ型。结论:MP是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流行型以P1-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住院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和嗜肺军团菌(LP)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ARTI住院患儿13 198例为研究对象,留取全血和尿液,分别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ELISA法检测血清CP;免疫层析法检测尿液LP。结果 13 198例ARTI患儿中,MP、CP、LP的检出率分别为25.31%、12.74%、3.27%,MP检出率最高(均P0.0125)。2013年与2014年MP检出率均高于2012年(均P0.0125);2013年CP检出率最高,2014年LP检出率最高(均P0.0125)。3种病原体一年四季均可检出,各季节MP的检出率均最高(均P0.0125)。3种病原体总混合感染检出率为4.35%,以MP+CP混合感染为最常见(均P0.0071)。不同年龄段患儿中,以5~16岁年龄段患儿3种病原体总检出率最高(均P0.0071)。不同ARTI患儿中,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3种病原体总检出率最高(均P0.0045)。结论 MP、CP和LP是本地区ARTI患儿重要的病原体,其中以MP感染为主;LP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