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长激素对脓毒症大鼠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脓毒症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大、小剂量预处理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以及大剂量[3 U/(kg.d)]、小剂量[1 U/(kg.d)]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5 d后,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标准品(10 mg/kg),制成脓毒症模型,检测造模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各组注射内毒素前血清TNF-α、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毒素注射后,血清TNF-α和IL-10均呈升高趋势,造模后4 h达到最高值(P<0.001)。大、小剂量组TNF-α在内毒素注射后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05);造模后2 h,大剂量组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造模后4 h,大、小剂量组IL-1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05)。结论生长激素可以抑制脓毒症早期机体过度产生TNF-α,并对IL-10的产生有双相调节作用(早期抑制炎症反应,后期削弱过度抑制),从而及时适度的调节脓毒症机体的细胞因子网络,纠正脓毒症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大鼠肠道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静脉输注0.9%生理盐水24 ml/(kg·h);LPS组:大鼠静脉注射LPS 6m/kg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4 ml/(kg·h);低、中和高剂量肾上腺素组:大鼠静脉注射LPS 6 mg/kg后,分别静脉输注肾上腺素0.12 μg/(kg·min)、0.3μg/(kg·min)和0.6μg(kg· min).在LPS注射前、注射后2h和注射后6h3个时点取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0水平,并在24h观察肠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LPS组大鼠在LPS注射后2h血清TNF-α浓度为(1164±145) ng/L,IL-1β浓度为(521±68)ng/L,IL-10浓度为(303±20) ng/L,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LPS组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高剂量肾上腺素组2h血清TNF-α浓度为(576±105) ng/L,2h和6h的IL-10浓度分别为(424±29) ng/L和(24.5±14) ng/L,与LPS组相比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IL-1β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肾上腺素组大鼠肠道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中、低剂量肾上腺素组各时间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肠道病理损害减轻.结论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抗炎作用减轻LPS素诱导的肠道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对脓毒症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Wistar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脓毒症组(30只)、干预组(10只)。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致脓毒症模型;干预组于CLP术前和术后2 h予SPC灌胃;对照组除不进行CLP外余同脓毒症组。各组均观察外周血TNF-αI、L-1和ALT、AST水平变化。结果脓毒症组血TNF-αI、L-1和ALT、AST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干预组中上述指标变化较脓毒症组明显减轻(P均<0.01)。结论脓毒症时早期应用SPC治疗,对肝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肝内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大黄素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4只,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其余组以不同剂量大黄素溶液灌胃。实验第5天各组(对照组除外)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50 mg/kg)一次性灌胃建立肝内胆汁淤积模型。ANIT灌胃后24、48、72 h各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24、48、72 h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造模后48 h较24 h及72 h时血清TBIL、DBIL、TBA、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24、48、72 h大黄素各剂量组较模型组TBIL、TBA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24、48、72 h大黄素高、低剂量组较中剂量组血清TBA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48 h病理改变最重;大黄素各剂量组各时间点肝脏病理较模型组减轻,其中大黄素中剂量组较大黄素高、低剂量组比较改善更明显。结论大黄素可以改善ANIT诱导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中剂量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80只7~8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传统脂肪乳剂治疗组(每日0.1 g/kg)、ω-3PUFAs低剂量治疗组(每日0.1 g/kg)、ω-3PUFAs中剂量治疗组(每日0.2 g/kg)和ω-3PUFAs高剂量治疗组(每日0.3 g/kg)。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造模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脂肪乳剂和不同剂量ω-3PUFAs葡萄糖稀释液尾静脉注射给药,模型组予等量葡萄糖注射液尾静脉注射。按处死时间将各组大鼠随机分为24 h和72 h两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胸腺和脾脏的病理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不同剂量ω-3PUFAs组大鼠胸腺小叶结构完整,皮髓质结构清晰,模型组和传统脂肪乳剂治疗组皮髓质界限不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ω-3PUFAs组脾脏红髓和白髓结构尚能保持,可见脾小结存在,而模型组和传统脂肪乳剂治疗组红髓和白髓结构紊乱,脾小结明显缩小或消失。不同剂量ω-3PUFAs组24 h和72 h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模型组、传统脂肪乳剂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ω-3PUFAs高剂量治疗组24 h和72 h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ω-3PUFAs低剂量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减轻脓毒症大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可能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肺损伤(ALI)新生儿外周血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TNF-α水平变化,探讨PAF、TNF-α在新生儿ALI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ALI组、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新生儿血清PAF、TNF-α水平,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肺炎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入院24 h ALI新生儿血清PAF、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肺炎组PAF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LI组入院24 h、72 h PAF、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PAF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PAF、TNF-α在新生儿ALI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对新生儿ALI的诊断、治疗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大鼠早期经不同液体复苏后的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将1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休克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组),9 g/L盐水复苏组(9 g/L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复苏组(低右组),人血清蛋白复苏组(清蛋白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制作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采血送检,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IL-10、IL-4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IL-10水平各时间点均升高(P均<0.05).与休克组比较,9g/L盐水组、低右组、清蛋白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在12 h、24 h时均降低(P均<0.05);与休克组比较,低右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均升高(P均<0.05),清蛋白组IL-10水平在6h升高(P<0.05),9g/L盐水组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休克组比较,各液体复苏组血清IL-4水平仅24h高于休克组大鼠(P<0.05).3个液体复苏组间比较,血清TNF-α、IL-6、IL-1β、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休克组比较,各液体复苏组7d生存率明显升高.结论 液体复苏可通过下调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及上调IL-10及IL-4水平,抑制脓毒性休克早期炎性因子的爆发,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朱海娟  冯星  孙斌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930-93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血清TNF-α、IL-6的变化及外源性褪黑素(MT)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用7日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生理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IBD组)、MT治疗组,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血,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浓度。结果假手术组血清TNF-α、IL-6浓度在24h内无明显变化,与生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中血清TNF-α在2h开始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达高峰,24h明显回落。MT治疗组血清TNF-α24h内的变化情况与HIBD组一致,但MT治疗组在各时点的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HIBD组(P<0.01)。HIBD组血清IL-6在8h内无明显变化,12h开始升高,24h升高更显著。MT治疗组中血清IL-6在2h即开始上升,24h内都处于上升过程中,而且MT治疗组血清IL-6在24h内进一步升高,均显著高于HIBD组(P<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清TNF-α、IL-6的浓度增高,而褪黑素可以降低血清TNF-α的浓度,刺激IL-6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脓毒症患儿血清中降钙素原(PCT)、IL-6、TNF-α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小儿脓毒症诊断标准,将本院儿科8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非脓毒症组46例和脓毒症组40例,同期选取35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PCT、IL-6、TNF-α水平,比较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的差异。轮状病毒肠炎肠外脏器损害的41例中根据是否伴有脓毒症分为非重症感染组(肠外脏器损害+非脓毒症)18例和重症感染组(肠外脏器损害+脓毒症)23例,比较2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1.非脓毒症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脓毒症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脓毒症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a<0.01),但血清PCT水平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感染组血清PCT、IL-6水平高于非重症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重症感染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重症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后血清PCT、IL-6、TNF-α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脓毒症时血清PCT、IL-6、TNF-α升高更明显,尤其是PCT升高时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外多个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内毒素诱导大鼠脓毒症所造成脏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脓毒症模型组(模型组)24只,姜黄素治疗组(治疗组)24只。腹腔注射脂多糖5 mg/kg制成脓毒症大鼠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立即给予尾静脉注射姜黄素50 mg/kg处理。实验开始后4、8、12和24 h从下腔静脉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e)、血尿素氮(BUN)、白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取肝、肾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比较对照组的ALT、AST、Cre、BUN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1),均在8 h达到最高峰;IL-18及TNF-α水平在4、8、12 h均明显升高(P<0.01),均在8 h达到最高峰,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较模型组的ALT、AST、Cre、BUN、IL-18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P<0.05);TNF-α水平在4、8、12 h均明显下降(P<0.05),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空泡变性,散在嗜酸性变性,肝窦内散在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肾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弥漫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球节段性坏死,球囊扩张,肾小管上皮弥漫刷状缘脱落,部分管型形成,局部重度空泡变性。肝、肾组织病理改变均以8 h为最重,与血清中的生化和免疫指标变化趋势相符。治疗组的肝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较模型组减轻。结论脓毒症可以造成急性肝、肾损伤,IL-18可以作为判断脓毒症造成脏器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姜黄素能够抑制脓毒症大鼠IL-18、TNF-α的过度产生,从而减轻脓毒症中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发挥其保护脓毒症所造成的脏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与脂多糖诱导脓毒症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将4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脓毒症6 h组(LPS-6 h组)、脓毒症12 h组(LPS-12 h组)、脓毒症24 h组(LPS-24 h组)和脓毒症48 h组(LPS-48 h组)。在相应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清和心脏组织,提取心肌线粒体,通过酶标仪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活性氧(ROS)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肿胀度和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UCP2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各组血清CK、CK-MB水平、心肌组织ROS水平和线粒体肿胀度均明显升高(P0.05),峰值在LPS-24 h组;而LPS各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5),LPS-24 h组降至最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PS各组心肌组织UCP2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峰值在LPS-24 h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PS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膜部分破碎,有空泡形成,LPS-24 h组病变最严重。LPS大鼠心肌线粒体ROS水平、线粒体肿胀度与UCP2表达量呈正相关(分别r=0.796、0.893,P0.05);LPS大鼠心肌MMP与UCP2表达量呈负相关(r=-0.903,P0.05)。结论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心肌和心肌线粒体都明显损伤,心肌组织UCP2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密切相关,推测UCP2可能在脓毒症心肌线粒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血清TNF-α和NO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心肌细胞损害的关系,探讨地塞米松(DXM)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7 d Wistar大鼠17只,随机取9只作实验前基础值组,余10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休克组(LPS 5 mg/kg)及治疗组(LPS 5 mg/kg+DXM 5 mg/kg)。各组于注射LPS前(0 h)及注射后2,4,6,24 h分别断头取血并留取心脏组织。双抗夹心ELISA方法测定血清TNF-α浓度,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浓度,以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休克组TNF-α于注射LPS2 h达高峰,6 h后下 降到对照组水平。注射LPS 2 h后,DXM组TNF-α高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休克组(P<0.05);注射LPS 4 h,DXM组TNF-α含量低于休克组(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LPS注射后6 h起,3组问TNF-α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休克组血清NO从注射LPS 2 h起升高(P<0.01),24 h达高峰(P<0.01);从注射LPS 2 h起,DXM组血清NO均低于同时间点休克组(P<0.01)。③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休克组于注射LPS 6 h心肌细胞少数线粒体有空泡变性,24 h出现心肌纤维断裂、大量线粒体空泡变性、坏死。而DXM组在注射LPS24 h仅少数线粒体有空泡变性,心肌纤维完整。结论:内毒素休克新生大鼠通过释放炎症介质损害心肌组织,DXM通过抑制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MPP且住院前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3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随机选取20例为甲泼尼龙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mg/kg,共?3 d),余18例为常规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留取血清样本;随机选取25例同期于保健门诊行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体检当天采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儿童血清TNF-α水平。结果:甲泼尼龙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患儿入院时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时,甲泼尼龙干预组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P<0.05,P<0.01);第7天时,甲泼尼龙干预组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可以显著降低MPP患儿血清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小鼠肺损伤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新生2日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气组(46只)及高氧组(46只),分别在空气或55%~65%氧气中饲养至21 d.21 d后空气组随机选取9只作为空气对照组(n=9);高氧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高氧对照组(n=9),乌司他丁低剂量治疗组(n=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浓度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象为PICU收治的57例脓毒症患儿,其中存活44例(脓毒症存活组),死亡13例(脓毒症死亡组).另有65例非脓毒症患儿为对照(非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黄芩苷在不同时间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4 只Sprague 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芩苷小剂量治疗组(小剂量组)和黄芩苷大剂量治疗组(大剂量组),每组再随机分为7 d 组和14 d 组,每组8 只.采用左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作大鼠UUO 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病理改变;ELISA 法检测各组血清TGF-β1、Notch1 和Jagged1 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TGF-β1 和Notch1 的表达.Pearson 法对各检测指标间行相关分析.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7 d 和14 d 模型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水肿,肾小管扩张、结构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大、小剂量组病变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7 d 和14 d 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1 含量及肾组织TGF-β1 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PP>0.05);但模型组肾组织Notch1 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而大、小剂量组均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下降(PP>0.05).大鼠血清TGF-β1 与Notch1 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650,Pr=0.727,Pr=0.743,P结论 黄芩苷治疗可减轻UUO 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Notch1 信号通路从而抑制TGF-β1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去甲肾上腺素输注对早期脓毒症大鼠肾脏是否存在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6只/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开始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ml/h。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腹腔注射LPS10mg/kg,LPS组持续输注生理盐水1ml/h,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持续输注0.06、0.30、0.60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溶液1ml/h,均持续输注24h处死大鼠。检测2、6h大鼠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IL-10水平,24h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膜电位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电镜观察肾脏线粒体肿胀程度,显微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hLPS组TNF—α浓度为(2203.3±1028.7)pg/ml、IL-1β(2214.5±457.0)pg/ml、IL-6(7784.7±248.2)pg/ml及IL-10(1076.1±368.4)pg/ml,均明显升高(P〈0.05);24hCRP(0.35±0.24)mg/L,Cr(30.8±11.5)μmol/L,BUN(7.7±1.8)mmol/L,一氧化氮(1057.4±172.9)μmol/gprot,均明显升高(P〈0.01),肾脏线粒体膜电位0.0464±0.0185,明显下降(P〈0.01)。与LPS组比较,2h低剂量组TNF-d浓度为(506.8±301.7)pg/ml、IL-1β(415.6±178.0)pg/ml及IL-α(381.7±171.0)pg/ml,均明显下降(P〈0.05),24hBUN下降为(5.2±1.4)mmol/L(P〈0.05),线粒体膜电位上升为0.3474±0.1526(P〈0.05);2h中剂量组TNF-α浓度为(323.9±227.9)pg/ml、IL-1β(700.0±246.2)pg/ml,IL-10(282.6±134.4)pg/ml,均明显下降(P〈0.05),24hCRP下降为(0.17±0.08)mg/L(P〈0.05),线粒体膜电位上升为0.3775±0.1437(P〈0.05);高剂量组2hTNF-α浓度为(378.7±89.8)pg/ml、IL-1β(945.7±264.4)pg/ml,明显下降(P〈0.05),24hCRP(0.19±0.12)mr/L、Cr(23.2±3.4)μmol/L均明显下降(P〈0.05)。电镜观察显示LPS组线粒体包膜模糊及基质空泡化、凝固,显微镜观察显示LPS组肾组织间隙水肿,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等,中剂量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持续去甲肾上腺素输注对早期脓毒症大鼠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风暴的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害、改善线粒体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症(IS)患儿前后的免疫功能,探讨泼尼松治疗IS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30例诊断为IS的患儿为IS组,30例行健康体检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采集IS组患儿经泼尼松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婴幼儿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1B、IL-2R、IL-6、IL-8、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泼尼松治疗后对所有IS患儿进行临床疗效和脑电图评估。结果治疗前IS组血清IL-2R、IL-8、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S患儿平均每日发作串数分别与IL-2R、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平均每日发作总次数与IL-8水平呈正相关,且IL-2R、IL-8、TNF-α水平两两间也呈正相关(P0.05)。30例IS患儿经泼尼松治疗后,19例发作控制,18例脑电图高度失律完全缓解。治疗后IS患儿每日发作串数及每日发作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DQ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血清IL-2R、IL-8、TNF-α水平,以及CD4~+比例、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D8~+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IS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泼尼松能控制IS患儿痉挛发作的效果可能与其可调节及改善IS患儿免疫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