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地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及脊膜瘤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20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和8例脊膜瘤的MR表现和病理对照。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低或等混合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合信号,增强绝大多数肿瘤周围强化,伴或不伴有肿瘤内分隔,椎管内脊膜瘤T1WI上多为等、低或等、高混合信号。T2WI高或等、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强化均匀,病理上,神经鞘瘤和脊膜瘤MRI上不均匀信号区,可以代表囊变或胶原沉积。结论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及脊膜瘤地MRI特征,有助于两种椎管肿瘤地鉴别诊断,尤其是伴有瘤内分隔的周围性强化,应提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行MRI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2例,分别观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胚胎类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向椎间孔延伸情况及信号强度和强化情况。结果:脊膜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胸段椎管内,瘤体较小,极少向椎间孔延伸,在T2WI,T2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可有脊膜尾征;胚胎类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胸腰段,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以增强扫描环状强化可与神经纤维瘤鉴别。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大部分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0月至2016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文献复习.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好发于颈、腰段,胸段及骶段次之,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易囊变,边界清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则T2WI呈更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清晰的花边样或环形强化是其特点.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再加以对比剂的应用,多可以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可成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界段各1例、胸段6例、腰段5例。MRI均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低场强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低场强MR对稚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25例,分析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朵25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颈段和颈胸交界段各2例、胸段13例、腰段8例。MRI均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与信号特征,肿瘤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低场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 42例中,39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间隙均被累及。肿瘤于平扫T1WI多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肿瘤有坏死、液化或囊变,则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硬膜内外均累及者呈哑铃型。增强扫描20例为均匀性强化,17例为不均匀性强化,5例为环形强化。40例可见脊髓受压、推移。31例见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结论 准确定位及分析MRI表现是椎管内神经鞘瘤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的鉴别。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磁共振表现。结果磁共振定位正确率100%。5例神经鞘瘤T1WI呈略高于脊髓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信号呈中高程度强化,3例见有神经孔扩大,其中1例位于腰骶部椎管内,呈串珠状,2例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信号相访,2例脊膜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T1WI及T2WI均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8.
蒲敬泽  宋建军 《实用医技》2008,15(3):321-322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行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包括外院)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结果: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呈明显均匀或环状强化,伴或不伴肿瘤内分隔。结论: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多数肿瘤可作处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增强在低场MRI中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3例的MRI表现及核磁共振增强征象和发病部住。③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均为单发,T1WI肿瘤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等、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增强后肿瘤与临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低场强核磁共振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住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83.3%。④结论 低场强核磁共振检查可作为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敏感检查方法,对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MRI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椎管内神经鞘瘤T1WI为等或(和)低信号,T2WI多表现长T2及更长T2混杂信号,可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结论 MRI是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T2WI信号及增强后的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多数肿瘤可作出准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膜下肿瘤52例,分析病变部位、形态、大小、MRI影像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均有硬膜下特征表现,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发病部位、病变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MRI信号均有各自特点。结论:硬膜下肿瘤MRI检查都有其特征表现,其信号反映了肿瘤内病理基础,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髓外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髓外硬膜外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转移瘤MRI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或明显强化;cobb综合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序列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附件、椎体、椎管内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迂回、流空血管影;淋巴瘤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有"围管"征;骨髓瘤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骨肉瘤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MRI 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脊髓受压移位明显,分界清晰;恶性小圆细胞瘤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脊髓信号,病灶中心可见小囊状T1、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信号、周围软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可作为髓外硬膜外肿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在大脑镰旁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81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大脑镰旁脑膜瘤的MRI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结果 81例患者共发育肿瘤92个,其中单发患者74例,多发患者7例,前、中、后1/3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分别有23例、28例、30例;瘤体直径在1-8cm之间,形态呈半球状有86个(约占93.5%),结节状有6个(约占6.5%);MRI对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肿瘤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1.3%(84/92),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6.42%,且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81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的肿瘤在T_1WI为等信号、19例T_1WI为稍低信号,45例在T_2WI为等信号,30在T_2WI为稍高信号,6例在T_1WI及T_2WI均为混杂不均匀信号。结论MRI在对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肿瘤的发育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并且对肿瘤的电信号及肿瘤内部血供量变化等能够表现出明显强化的作用,其大脑镰旁对脑膜肿瘤的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在临床中可以作为一种首先的检查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评价MR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使用SE、TSE序列,平扫及增强,部分加做脊髓血管成像.结果 10例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成神经管细胞瘤1例.47例脊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36例;脊膜瘤11例.2例跨硬膜内外生长的神经源性肿瘤2例.硬膜外的转移瘤2例.4例椎管内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中,椎管内绦虫病1例;硬膜外血肿2例,术前误为血管瘤;血管畸形1例.结论 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有准确的定位能力,并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MRI定位准确率为100%,5例神经源性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具有异常对比增强;3例脊膜瘤,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具有十分明显异常对比增强,由于脊膜瘤可有钙化,MRI信号强度可以不均匀;2例蛛网膜囊肿,与脑脊液信号相一致,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脂肪瘤,呈圆形短TI稍长"1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血肿,呈短T1长T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表现,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超急性期SSEH的临床及MRI资料,讨论误诊原因,鉴别诊断。结果首发症状均出现典型脊背部突发胀痛,继之出现进行性下肢麻木,活动功能障碍。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7例均无明确外伤和凝血机制障碍病史,1例手术中发现蔓状扩张动静脉血管。7例SSEH,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2例、颈胸交界部2例、胸腰段2例,均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血肿呈梭形。在T1加权序列(T1WI)矢状面6例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略高信号;在T2加权序列(T2WI)矢状面和轴面,7例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血肿与脊髓间可见线条状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2例血肿可见边缘斑点或环形强化。本组4例误诊的原因:平扫时血肿信号不具特征性;活动性出血所致血肿增强征象不典型。结论超急性期SSEH具有不典型MRI表现,容易误诊,但结合起病时间及血肿MRI信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MRI在脑膜瘤诊断中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经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的35例患者MRI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所有患者均行T1和T2加权,T1加权增强扫描。记录患者MRI诊断准确率,分析MRI征象、不同部位肿瘤出现率、肿瘤大小及不同亚型脑膜瘤的信号强度。结果本组35例患者,经MRI检查后确诊脑膜瘤33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脑膜瘤中大脑凹面是脑膜瘤患者肿瘤出现率最高的部位,占34.29%;其次为后颅窝与鞍结节,分别占22.86%与14.29%;MRI显示单个肿瘤最大径在1.4-9.9cm之间,肿瘤大小4.0cm的19例,占54.29%;肿瘤大小在2.0-4.0cm的有13例,占37.14%;肿瘤大小2.0cm的3例,占8.57%。T1WI肿瘤多为低信号与等信号。T2WI不同亚型脑膜瘤多为等信号、稍高信号。结论脑膜瘤MRI表现多样,不同部位肿瘤出现率有差异,诊断准确率较高,T2加权为典型信号,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