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表达特点及其与国际抗癌联盟肿瘤通用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我院胸外科收治的NSCLC患者82例,选取肺良性疾病30例作为良性组及3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完成外周血CTC检测,比较NSCLC外周血CTC与良性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TNM分期、不同预后NSCLC患者CTC阳性率,筛选NSCLC预后影响因素。结果:NSCLC组CTC阳性率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P<0.05),良性组、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NSCLC患者CTC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NSCLC患者CTC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期CTC阳性率比较:Ⅲa期>Ⅱ期>Ⅰ期;CTC阴性NSCLC患者随访中位无 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长于阳性组,复发、转移率低于阳性组(P<0.05);有吸烟史、CTC阳性、高TNM分期、伴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中位DFS低于无吸烟史、CTC阴性、低TNM分期、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CTC、淋巴结转移均为影响NSCLC患者中位DFS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NSCLC外周血CTC阳性率较高,且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共同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张明  张逊  卢喜科  孙大强  韩红利  韩兴鹏 《肿瘤》2012,32(7):531-53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肺内第12和13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41例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共取得淋巴结2154枚,平均每例15.3枚,转移率为13.1%.141例患者中55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其中N115例,N1+N2 28例,跳跃性N212例,转移率为39.0%.常规病理检测无纵膈及肺内淋巴结转移患者93例中检出单纯第12或13组淋巴结转移者7例,检出率为7.5%.T2期肺内第12和13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T1期(P<0.05),第12和13组淋巴结在低分化及中分化肺癌中的转移率分别为25.0%和8.9%(P<0.05),周围型肺癌肺内第12和13组淋巴结转移率要显著高于中央型肺癌(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肺内第12和13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临床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有密切关系.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第12和13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54例接受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癌患者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肺癌类型、原发部位、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54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748组,其中有133组淋巴结存在转移癌,74例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8.1%。第4、5、6、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第1、2、3、7、8、9组淋巴结。中央型肺癌患者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51.2% vs. 28.4%,P<0.05)。肺下叶癌患者第7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肺上(中)叶癌患者。Ⅲ期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跳跃性N2转移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3组淋巴结转移(Ng1),4~6组淋巴结转移(Ng2)。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T分期、肺癌类型与肺癌预后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为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肺叶、肺门或肺根部淋巴结转移频度高;肺癌淋巴结转移率与TNM分期、肺癌类型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数、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与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3例手术治疗的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对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产生影响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新TNM分期(P=0.049)、清除的淋巴结总数(P=0.047)、N1淋巴结数(P=0.038)、清除N2淋巴结数(P=0.040)、清除N1淋巴结组数(P=0.015)、清除N1淋巴结转移率(P=0.044)和第10组淋巴结转移与否(P=0.002)与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1淋巴结转移率(P=0.032,RR=2.191,95%CI为1.072~4.480)、第10组淋巴结转移与否(P=0.016,RR=0.443,95%CI为0.228~0.860)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N1淋巴结转移率>50%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是N1淋巴结转移率≤50%的患者的2.19倍;第10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转移患者的2.26倍。结论:对Ⅱ期NSCL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清除的淋巴结总数>6个、N1淋巴结>5个及>3组及N2淋巴结>2个有可能提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IA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接受标准肺癌根治手术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患者48例,进行手术标本肺门(10组)、叶间(1l组)、肺叶(12组)及肺段(13组)淋巴结分站病理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935枚,(19.1±7.2)枚/例。N1淋巴结417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85.4%;N2淋巴结518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68.7%。其中发现跳跃转移4例,其N2淋巴结42枚,14枚阳性,(4±5.78)枚/例,转移率为33.3%;非跳跃转移23例,其N2淋巴结476枚,342枚阳性,(20±3.15)枚/例,转移率为71.8%。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性转移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与否、分检淋巴结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P<0.05)。N1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第10组、11组、12组、13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33.3%、52.1%、25.0%和16.7%;同时当淋巴结清扫只进行至第11组淋巴结,N1期漏诊率达44.4%(12/27)。结论 N1淋巴结中,肺叶12组和肺段13组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牛新燕  方香香  索仲 《实用癌症杂志》2023,(8):1270-1272+1316
目的 探究手术切除的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N2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5年,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5年,102例NSCLC患者中有25例生存,占比24.51%;77例死亡,占比75.49%。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比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均是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临床应给...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累及粗大肺静脉、淋巴结短径、肿大淋巴结位置、肿瘤位置情况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直径淋巴结在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 149例NSCL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980组,共2903枚,病理证实91例患者142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1.07%;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情况、累及粗大肺静脉情况、肿大淋巴结位置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1 cm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淋巴结短径>1 cm者(P<0.05);阳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N1淋巴结区,阴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主动脉淋巴结AP区,不同性质淋巴结转移在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及时发现NSCLC纵膈淋巴转移,结合NSCLC临床特征及淋巴结分布特点能进一步评估N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14例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的关系。χ2检验组间差别。 结果 NSCLC术后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均>12%,1、2、3、6、8、9组均<12%。原发肿瘤部位与N2组淋巴结转移相近(P= 0.102)。而原发灶T3、T4期出现N2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T1、T2期明显增高(17.0%∶11.6%, P= 0.002),腺癌较鳞癌N2组更易转移(34.5%∶23.2%, P= 0.008)。 结论 T3、T4期NSCLC及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胃癌是我国主要癌症种类之一,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而中上部胃癌因其自身特点,相关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研究成为胃癌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故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行保脾根治术患者第10组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8-06-01-2012-08-31行保留脾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3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按有无第10组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21例)和阴性组(222例),分析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的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6%(21/24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值、肿瘤纵向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CA72-4值、肿瘤直径、肿瘤横向位置、Borrmann分型、肿瘤侵润深度(T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N分期)、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及胃周癌结节形成与中上部胃癌第10组淋巴结转移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第10组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2.6%和61.3%,x2=21.934,P<0.001;2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15.9%和70.0%,x2=34.868,P<0.001.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HR=2.777,P=0.041,95%CI:1.042~7.404)与中上部胃癌行保留脾脏根治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中上部胃癌保脾根治术患者3年生存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x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 =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 >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 >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ECK在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50例,及20例非癌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ECK的表达情况。结果:RECK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0%)明显低于其在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90%),两者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在肺癌组织中,RECK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及吸烟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1)及TNM分期有关(P=0.034)。与有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晚期(Ⅲ、Ⅳ期)的患者相比,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早期(Ⅰ、Ⅱ期)的患者RECK的表达水平明显高。结论:RECK在肺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聚集素(Clusterin)和Caspase-3 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 法)检测Clusterin 与caspase-3 蛋白在52 例NSCLC组织和20 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2 例肺癌组织中clusterin 阳性表达率为78.85 %, 20 例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Clusterin 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 05)。52 例NSCLC 组织中Caspase-3 的阳性表达率为44.23 %, 20 例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 % ,两者差异显著(P<0. 05 ), Caspase-3 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TNM 分期无关(P>0. 05)。Clusterin 与Caspase-3 在NSCLC 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lusterin 过表达及Caspase-3 的失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的恶性增殖及转移,联合检测Clusterin 与Caspase-3 对判断NSCLC 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纵隔镜检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斜角肌前淋巴结或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期)的临床特征.方法 89例Ⅰ~ⅢA期NSCLC患者开胸术前行经颈纵隔镜检查,其中12例联合斜角肌活检术,10例联合前纵隔切开术检查N3组淋巴结的病理状况.结果 纵隔镜检查显示,有9例患者不宜再行开胸手术,其中3例为右斜角肌淋巴结转移;6例为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统计学分析显示,肺腺癌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非腺癌组(P<0.05),血清CEA≥15.0 ng/ml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5.0 ng/ml组(P<0.05),同侧纵隔淋巴结多站转移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同侧单站转移组(P<0.05).结论 对临床上为腺癌、血清CEA升高、病灶同侧纵隔淋巴结多站转移的NSCLC患者,推荐行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斜角肌前淋巴结活检,以排除N3期病变.纵隔镜检查为NSCLC的多学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Wang WB  Cui YG  Yao SY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2):121-12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角蛋白19(CK19)mRNA和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及与NSCLC淋巴结转移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和103枚区域性淋巴结的LUNX mRNA、CK19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情况.对所有淋巴结做常规病理切片并行HE染色,观察转移情况.结果 (1)LUNX mRNA、CK19 mRNA和CEA mRNA在肺癌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者(P<0.05).(2)与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查淋巴结相比,RT-PCR技术的敏感性显著增高(P<0.05).(3)LUNX mRNA、CK19 mRNA在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CEA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4)区域淋巴结中,LUNX mRNA表达的阳性率随TNM分期的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 LUNX mRNA与CK19mRNA均可作为RT-PCR检测肺癌患者区域性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LUNX mRNA优于CK19 mRNA.采用RT-PCR方法,有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70岁以上非手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及意义,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15例老年NSCLC患者,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血小板、D-D水平,分别按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TNM分期、ECOG评分、吸烟指数、BMI、有无合并症、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析PLR和D-D水平在不同亚组中的差异。 结果:老年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PLR、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PLR值与TNM分期、ECOG评分、BMI、有无基础疾病、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D-D则与TNM分期、ECOG评分、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LR、D-D水平与OS呈负相关(P<0.05)。结论:70岁以上老年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PLR、D-D水平越高,生存期越短,预后越差,提示PLR、D-D可能作为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R-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NSCLC和15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R-3的表达。结果:VEGFR-3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70%(42/60)高于正常肺组织13%(2/15),P=0·000;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以及组织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的阳性率随着肺癌TNM分期增加而增高;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3。结论:VEG-FR-3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NSCLC转移潜力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