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交通动脉瘤是脑动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脑动脉瘤的30%~36%[1,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并接受显微手术的前交通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入选患者均经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存在前交通动脉瘤,其中瘤顶指前2例,指后10例,指上9例,指下5例,复杂指向1例;男13例,女9例;患者年龄均为60岁及以上,平均(64.9±8.2)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中有58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瘤体包裹加固术,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结果良好51例,较差8例,死亡1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应用广泛、术式成熟,术中仔细解剖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保护重要穿通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部分病例可应用冀点、纵裂联合入路或对侧冀点入路. 相似文献
3.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139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nt—Hess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2例,Ⅱ级52例,Ⅲ级25例,Ⅳ级20例。结果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75.5%,病死率7.9%;Ⅰ级患者最近一次动脉瘤破裂后3d内手术(早期)、4~14d手术(中期)和14d后(延期)手术,近期疗效均为良好,Ⅱ级疗效良好患者比例依次为9/9、26/35、8/8,Ⅲ级患者依次为6/7、9/13、4/5,Ⅳ级患者依次0/6、0/6、3/8;8例行CTA检查的患者,结果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均符合。结论Hunt—Hess评分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但Ⅱ级患者CT显示出血量多的患者在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d手术,近期疗效不确定;Ⅲ级患者若错过早期手术机会宜延期到14d后手术。Ⅳ级患者应延期到14d后手术。CTA可作为可疑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例资料.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24个,孤立1个,包裹1个.治愈20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4月 ,我们共收治后交通动脉瘤患者 8例 ,均行瘤颈夹闭术。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3 1~ 6 1岁 ,平均为 45 .2岁 ,病变位于左侧 3例 ,右侧 5例。按Hunt和 Hess(1 96 8年 )计分 : 级 5例 , 级 3例。 8例患者中 ,有高血压病史者 5例 ,糖尿病史 2例 ,可疑动脉瘤家族史 1例。患者均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Kernig征及 Brudzinski征呈阳性。 4例患者呈浅昏迷状 ,2例呈嗜睡状 ,2例神志清楚。5例患者有定向障碍、谵妄及其他精神症状。腰穿均抽出血性脑脊液… 相似文献
6.
7.
8.
我院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用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5—70岁,平均40.8岁。其中二次出血2例。按Hunt-Hess分级:0级1例,1级4例,2级11例,3级11例,4级1例。 相似文献
9.
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和前交通动脉(AcoA)及其穿支数目、走行、分布区域。方法1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ACA的A1段和AcoA发出穿支的部位、走行、数目及分布区域。结果翼点入路可以很好暴露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A1穿支包括回返动脉、前穿动脉、丘脑下部穿通支。AcoA穿支均起自后壁和上壁,平均3.2支,止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背面和前穿质。结论经翼点入路观察到了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改良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以及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均经DSA和(或)CTA检查后明确其诊断。61例行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手术;1例行纵裂入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6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术中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术后随访51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2年。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的有45例(88.2%),轻度残疾的有2例(3.9%),重度残疾的有1例(1.9%),死亡的有3例(5.9%)。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颞肌萎缩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等情况。术后有1例患者因CVS死亡,术中应用罂粟碱处理的2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确的CVS发生。有15例患者术中行终板造瘘,术后配合腰大池引流术,在6个月至2年的随访中只有2例发生慢性脑积水。结论①术前应行高质量的全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手术的进行。②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一旦被确诊应早期治疗。③改良翼点入路可以减少颞肌萎缩的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减少。④CVS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终板造瘘和术后腰大池引流术等综合措施有利于减少CVS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68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表现,术前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对患者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对所有动脉瘤顺利夹闭,无开颅相关并发症。门诊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58例(85.3%),无植物生存或死亡病例。结论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夹闭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玉庆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823-82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时机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早期手术(72h内手术)24例,延期手术(72h~2周内手术)10例,术式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其中瘤颈夹闭术33例,瘤壁加固术1例。结果早期手术患者24例,恢复良好22例,轻残1例,重残1例,好转率92%;延期手术患者10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好转率60%。结论早期手术是避免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直视手术。经翼点入路,以Mayfied三头钉头架固定头部,取自耳屏前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内作弧形切口。根据需要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再解剖瘤颈。结果 54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成功,以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评分为好的患者48例,差者3例,死亡3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路径最短,视野角度最大,是手术治疗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致残率、病死率均高,手术夹闭动脉瘤难度大.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护率为70%,术后颞肌萎缩时有发生。作者对常规翼点入路进行了改良,使面神经的损伤概率降低,术后颞肌不萎缩现将颅内动脉瘤改良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