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疾病和冠心病等是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分子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房颤的分子遗传机制目前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取得进展,现对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基因变异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将推进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越来越高。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自然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7%,估计至少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房颤维持窦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尽管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在治疗房颤上取得了进步,但在我国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还是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胺碘酮联合坎地沙坦与单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常用手段,而对于房颤的预防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且房颤复发率高,目前亟待探索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新方法和措施。近年研究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房颤与炎症的因果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5.
谢晓斌  杨晋静  刘静祎  王敬萍 《心脏杂志》2021,33(2):205-208,213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本身及其相关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降低房颤的患病风险尤为重要.近年来各种代谢危险因素对房颤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有一系列重要的文献报道.研究报道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如肥胖、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等)都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6.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8,48(2):114-1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卒中、心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应用使房颤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仅次于室性早搏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北美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达0.5%~1%,房颤曾被认为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标志,现在则被认为是中风发病甚至死亡的独立的预警因素。虽然房颤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且房颤常被看成一种获得性心脏病,但确实有一部分房颤病人特别是那些很早就发病的,并没有其它形式的心脏病,临床上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房颤)”。现在已有学者观察这些患者与基因缺损的关系。在一些家族中,一代或几代的年轻人有着较高的房颤发生率,遗传基因连锁分析表明其易感性具有家族因索。遗传基因相关分析研究也证明了房颤与基因标记有其相关性。基因因素在房颤发生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对阐明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房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下面就目前房颤的基因研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房颤通常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维持窦性心律极其重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通常不能成功地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且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潜在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该研究目的是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药物是否可作为转复房颤及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新疗法。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估计我国房颤患者已>1000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房颤效果不理想,房颤治疗已成心脏电生理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随着房颤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ACC/AHA/ESC2006年房颤治疗指南中,已将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以下简称房颤)是持续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同时是一种高患病率、易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的心律失常。我国关于房颤的记载最早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心律失常之一,能引起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理想.近年来,人们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多种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如射频消融、植入心房内除颤器等,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的抗凝治疗被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现就当今房颤研究中的几个热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 ,心律失常研究的成就举世瞩目。以临床电生理检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为突出标志 ,多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得以阐明和确认 ,并获得根治 ,突破了心血管内科无真正根治措施的历史记录[1] 。跨入新世纪 ,机遇和挑战并存 ,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兴未艾 ,新的诊治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展望目前几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与治疗进展。一、心房颤动 (房颤 )房颤的研究路程漫长 ,达一个世纪之久。新旧世纪之交 ,许多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得以根治 ,房颤重新成为关注的热点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被喻为新世纪的心律失常与亟待攻克的领域。对房颤机制的认识 ,…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脑卒中预防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口服抗凝药物,然而我国仅有3%~10%的房颤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临床局限性。近年来涌现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商品名:泰毕全),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房颤通常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维持窦性心律极其重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通常不能成功地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且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潜在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该研究目的是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物是否可作为转复房颤及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新疗法。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再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力衰竭和中风等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房颤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1)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3)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目前,房颤的转复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手段,尽管非药物手段在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但是药物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讨论胺碘酮(amiodarone)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心律失常, 发病率高, 危害严重, 研究房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大临床意义。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机制在基因的转录、翻译、心房电重塑、结构重塑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房颤表观遗传学研究开拓了房颤发生机制研究的新思路, 可能为房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升高,由于房颤能导致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容易在左房形成血栓,以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据统计,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倍。在我国,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发生、复发密切相关,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预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其中性别因素是否为独立的卒中危险因素,仍存在较大争议。有些研究提示女性房颤患者较男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故认为女性性别可以作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另有些研究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年龄≥65岁),男女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的性别差异具有年龄依赖性,并非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还没有基于我国人群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达40%。房颤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窦性心律患者的2倍,而体栓塞率比窦性心律患者高4~18倍闭。房颤时因丧失了心房的辅助泵作用,心功能明显受损(心输出量下降15%~35%)。除此,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显示高达18%的室性颤动(室颤)是由房颤介导发生的。因此,房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需积极治疗。有效地治疗房颤是内科医师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高龄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对 5184人随访 30年 ,发现 60岁以上人群约 3%~ 5%有房颤。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50~ 59岁为 0 5% ;60~ 69岁为1 8% ;70~ 79岁为 4 8% ;80 %~89 %为 8 8%。从 17世纪即发现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房颤病人每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 4 %~ 6%。随年龄增长 ,由房颤所致脑卒中在所有脑卒中当中所占的比率增高 ,50~ 59岁占 6 7% ,60~ 69岁占 8 1% ,70~ 79岁占 2 1 3% ,80~ 89岁占36 2 %。我国 199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