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表胃肠起搏器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术后6h起予以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h)、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腹腔内压(cm H2O)、术后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内压、术后症状积分分别是(39.7±6.6)h与(52.4±8.7)h、(53.2±8.1)h与(76.6±7.5)h、(4.7±2.1)cm H2O与(7.4±1.8)cm H2O、(10.3±5.2)分与(19.1±6.2)分,两组各项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早期应用体表胃肠起搏器可能有效促进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36例患者行开放手术(开腹组),对比两组诊断与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明确诊断,确诊率均达100%。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肠梗阻发生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术中可明确诊断,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通腑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胃肠外科2018年3月—2020年3月84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中药组,每组42例.对比两组疗效、胃肠功能康复与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促炎因子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血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胃肠术后1号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10例,胃肠术后1号加常规治疗组10例)测定血浆内毒素、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结果: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促炎因子(TNFα、IL6)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经治疗随病情好转,内毒素及炎症介质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胃肠术后1号加常规治疗组内毒素及TNFα、IL6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内毒素、促炎因子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胃肠术后1号使内毒素、TNFα、IL6水平下降,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5.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用于腹膜炎术后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择2 8例急性腹膜炎手术病例作为治疗组 ,术后 6h开始运用中药大承气汤加减高位保留灌肠治疗 ,选择同期急性腹膜炎手术病例 2 6例为对照组 ,术后不用中药治疗 ,两组西医治疗方法相同。观察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MODS、MOF等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 (2 2 0 9± 7 82hvs 39.2 7± 9.5 6h)、肛门排气时间 (30 6 1±12 2 1hvs 5 4 73± 13 5 8h)及排便时间 (42 78± 15 6 8hvs 72 .3± 2 0 .2 8h)均有明显缩短 ,此外 ,治疗组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症状性肠粘连、MODS、MOF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中34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2例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手术时间(58.78±14.64)min,术中出血量(64.22±26.51)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54±0.39)d。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0.56%),其中切口感染2例,经换药及局部理疗痊愈。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经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后顺利缓解。1例阑尾区残余脓肿,经超声引导穿刺引流后痊愈。未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5.97±4.09)d。结论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及时确诊并实施合理手术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吴茱萸热熨脐周及内关穴对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术后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12 h给予吴茱萸热熨脐周和内关穴。通过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评价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12.2±2.0)h和(19.3±2.4)h(P0.05),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0.0±3.2)h和(25.5±4.0)h(P0.05),首次排便时间(42.3±3.6)h和(50.1±5.6)h(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吴茱萸热熨脐周及内关穴对于腹腔镜结肠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在治疗小儿重症阑尾炎(化脓、坏疽和穿孔)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小儿重症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0例小儿重症阑尾炎随机分为腹腔镜联合中药组(中药联合组)及腹腔镜手术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为(14.8±6.6)h,短于单纯腹腔镜手术组(28.5±6.8)h;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共11例,低于单纯腹腔镜手术组31例(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具有提高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机体恢复快,且术后出现不良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手术时机对急性阑尾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为236例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组(72 h施术)与延期组(72 h施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中转开腹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早期组与延期组手术时间[(42.7±15.4)min vs.(85.1±21.6)min]、术中出血量[(12.1±5.6)ml vs.(26.2±4.2)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7±0.9)d vs.(3.8±1.4)d]、术后住院时间[(3.3±1.2)d vs.(7.6±1.8)d]、住院费用[(1.02±0.12)万元vs.(1.69±0.10)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例数(0 vs.2)、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直接影响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发病时间72 h施术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术后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解毒承气汤联合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治疗炎症性肠梗阻的疗效以及对免疫炎症、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炎症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采用解毒承气汤联合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胃肠功能恢复、免疫炎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部症状消失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及腹围缩小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占比,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2占比,血清白细胞介素(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承气汤联合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治疗炎症性肠梗阻可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免疫,抑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均接受PTGD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基本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临床表现改善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进程,并统计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7例高龄患者手术时间为(33.15±11.07)min,失血量为(28.98±6.23)ml,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4.11±1.23)d;且术间仅出现2(7.41%)中转开腹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促炎细胞因子血清白介素-2(IL-2),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腹膜炎症状改善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依次为(3.15±1.07)h、(8.98±3.23)h、(5.63±2.29)h、(9.11±2.83)h,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固体食物进食时间依次为(12.70±3.41)h、(24.01±4.62)h、(40.45±6.65)h、(105.16±15.02)h。27例高龄患者术后出现2例(7.41%)出血,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PTGD有助于促进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功能恢复,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高龄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早期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5例患者使用复方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观察肠梗阻好转及第1次出现排便所需时间,并与对照组25例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肠梗阻好转及第1次出现排便所需时间分别为(25.24±9.53)h和(29.46±6.35)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1.97±11.65)h和(34.71±7.1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早期所致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参黄汤促进肝胆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肝胆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64例,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3例(参黄汤联合常规治疗)和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评价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第5 d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胃动素恢复情况,比较中医症候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P0.05);治疗组术后第5 d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MOT分别为(42.13±12.69)U/L、(43.25±10.48)U/L、(153.13±9.14)pmol/L,对照组为(64.63±20.05)U/L、(75.75±18.16)U/L、(129.00±9.49)pmol/L,治疗组术后第5 d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MOT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87.9%,对照组45.2%(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参黄汤能促进肝胆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恢复,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健胃行气合剂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行胃、肠术后的4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3例用健胃行气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243例用口服吗丁啉(10 mg,3次/d),观察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用药后<24 h出现肛门排气者治疗组为194例,(80.50%),对照组为28例(11.52%);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治疗组为(20.7±4.45)h,对照组为(44.2±6.29)h,两组比较,治疗组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胃行气合剂保留灌肠可显著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不同时机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70例,按照手术时机分组,以病发至手术时间24 h患者38例为早期组,以病发至手术时间72 h患者32例为延期组,术前均给予中医灌肠和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手术时间、术中脓液引流量、中转开腹例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相关手术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腹腔渗液做细菌培养,比较两组腹腔渗液致病细菌阳性率。结果:早期组术前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56±2.98)×109/L、(80.21±9.15)%,明显高于延期组(8.07±3.04)×109/L、(68.75±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早期组分别为(6.87±1.98)×109/L、(5.86±2.76)%,延期组为(6.92±2.17)×109/L、(5.63±3.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手术时间(60.18±14.39)min、术中出血量(6.26±4.71)m 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07±0.76)天,与延期组手术时间(56.84±12.79)min、术中出血量(5.14±3.49)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18±0.8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中脓液引流量(42.96±30.57)mL、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4.18±1.06)天,均明显高于延期组术中脓液引流量(24.83±18.69)mL、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3.39±1.0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中转开腹0例、发生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1例,不良情况发生率7.89%,延期组中转开腹2例,发生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1例,不良情况发生率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腹腔渗液致病菌阳性率28.95%(11例),延期组12.50%(4例),早期组明显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总住院时间(5.53±1.16)d、住院费用(1.07±0.25)万,低于延期组总住院时间(7.69±1.83)天、住院费用(1.28±0.31)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早期手术及延期手术均有可靠疗效,延期手术具有术中脓液引流量少、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短等优势,但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较高,在确诊需手术治疗的情况下,还应提早手术,以尽快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和电解质代谢平衡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痊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治愈1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分别为(2.72±0.74)d和(4.32±1.0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48±1.36)d和(6.02±1.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肠坏死、肠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治疗总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胃肠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直肠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靶控麻醉,观察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7.43±2.81)h,进食时间平均(31.54±2.61)h,下床活动时间平均(29.94±3.03)h,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D4~+为(38.02%±4.13%),CD8~+为(30.16%±3.43%),CD4~+/CD8~+为(1.55%±0.29%),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肝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麻醉并发症(5.00%vs. 21.6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免疫抑制更轻微,可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7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生长抑素(0.25mg/h连续滴注)治疗,治疗组接受天枢、大肠俞穴隔药灸治疗。7 d后观察主要症状、肠功能评分、CRP、TNF-α、IL-6水平,总结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6.92%(P0.05),观察组治疗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3.49±1.37)d、(3.68±1.03)d、(2.14±0.55)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5.05±1.50)d、(5.85±1.68)d、(4.01±0.95)d,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6.04±1.10)mg/mL、(60.05±5.12)ng/mL、(28.06±4.02)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8.13±1.65)mg/mL、(73.11±6.93)ng/mL、(56.14±5.86)pg/mL,P0.05。结论:隔药灸能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有效调节血清CRP、TNF-α、IL-6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31例,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路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路径化实施,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24 h、48 h、72 h肛门开始排气、肠鸣音逐渐恢复,但路径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48 h、72 h首次排便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腹胀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腹胀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 h、第1 d、第2 d患者胃电图的主频率相比路径组(67.91±5.16)、(67.46±5.15)、(70.60±4.60)次/min优于对照组(67.65±6.34)、(62.04±5.09)、(67.51±5.6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刺足三里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方法:180例患者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于术后第1d开始针刺足三里,得气后同变频电针,2次/d,每次30min;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为(36.7±2.3)h,对照组平均为(51.3±3.6)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分别为(45.2±3.1)h、(59.7±4.2)h,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