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侧支循环能够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保护心肌,保留相对更好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可以减轻缺血症状。当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弥漫的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或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PCI或CABG。该组人群可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行动受限,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左心室功能,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其关键原因是大都存在侧支循环。治疗性侧支化(therapeutic collateralization)将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冠状动…  相似文献   

2.
冠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指同一或不同冠脉血管之间相互吻合的微小血管。这些微小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有重塑和扩张的潜能,为受损心肌提供了另一种血液供应来源。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有保护作用,即减小心肌坏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减少室壁瘤的发生等。临床上发现,冠心病人群中侧支生成开放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对于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机制,各因素与侧支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为阻塞远端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因此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近年来,对影响冠脉侧支形成的临床和生化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增加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急性或慢性冠脉阻塞的潜在临床前景。该文简要介绍冠脉侧支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形成机制、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血管重建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靠侵入式恢复冠脉血流,存在费用高、术后再狭窄及无组织复流等问题.伴随血管新生分子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物因子注射、干细胞移植和中药干预等多种疗法被应用于促进心肌血管再生和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上,人们把这种通过生物因子、细胞及药物对血管生成或发生进行调控和干预,以其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增加侧支循环,改善心肌组织血流供应的方法称为“生物搭桥”.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研究普遍关注的焦点,为冠心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制定临床治疗策略。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评估侧支循环最主要的方法,但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近年来,研究者已提出多种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有明确的益处,但这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的研究提示,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在冠状动脉(冠脉)闭塞后侧支血流可能足以满足部分患者休息时的心肌需求,但普遍认为侧支循环通常不足以满足运动时的心肌需求,并且可能无法预防冠脉闭塞时的心肌缺血。为了预防急性血管闭塞期间的心肌缺血,通常认为20%~25%的流量足以提供静息所需的血液供应~([1]),约1/4的无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及1/3的冠心病患者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2]),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可能起到相应作用~([3])。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经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kg-1.min-1),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111MBq(3mCi),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10min后采集负荷相,3h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1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结果 30例经冠脉CTA证实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中,CAG证实其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9例无侧支循环,按照CAG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分为侧支循环阳性组和侧支循环阴性组,分别对两组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相减得出积分差。结果发现,存在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1.03±0.84,没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0.31±0.5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很好地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差越大,存活心肌越多,且与是否存在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对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disc、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查找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中、英文文献。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合计6 995例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7(95%CI:0.39~0.82);亚组分析表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6(95%CI:0.32~0.97),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6(95%CI:0.34~0.62),经PCI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5(95%CI:0.36~0.56),患者院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34(95%CI:0.16~0.74),随访1年以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0(95%CI:0.31~0.80)。表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术治疗以及在院患者、随访1年以内的患者中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P0.05)。结论:丰富的冠脉侧支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象:1993~2002年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冠脉至少1支狭窄≥50%)的患者852例。其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老年患者60例(老年有侧支组),年龄60~83岁,男47例,女13例;非老年患者62例(非老年有侧支组),年龄38~59岁,男57例,女5例。同期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形成的侧支循环,而某些人却未见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冠心病患者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有明确的益处,但这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的研究提示,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医学水平的进展,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可提供冠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侧支循环状况等准确资料,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指经导管通过各种方法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方法。碘造影剂~([2])是目前介入术中最常用的造影剂,在冠脉介入术中,需在短时间内将含碘  相似文献   

14.
9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的特点。方法:选择91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病人,按CAG结果,分析阳性组总体及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的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及二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的冠脉病变以累及左前降支(LAD)最多,且常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其次为右冠(RCA)、左回旋支(LCX),而对角支(Dig)及左主干(LM)累及最少;(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其中RCA病变形成侧支循环比例最高,其次为LCX和LAD。此外,虽然随病变冠脉支数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2)右冠病变最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由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评估]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至少有一个主要冠状动脉有慢性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按Rentrop分级法进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病变影像特征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影像特征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79例接受冠脉和左室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以病变血管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及闭塞或濒临闭塞病变侧支循环情况,比较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室最低压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中3支病变者左室功能损害最严重,双支病变者次之,单支病变者仅LVEDP显著升高;冠脉病变积分高值者左室功能损害最严重,中值者次之,低值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冠脉闭塞或濒临闭塞患者中无侧支循环者较有侧支循环者左室功能损害更严重。结论:冠心病左室功能损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梗死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冠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心肌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结扎猪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梗死区侧支循环Rentrop评分,取分值为0(R0)或1(R1)的动物各10头,经冠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或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随机分为R0 BMT,R0 PBS,R1 单个核细胞移植(BMT)和R1 PBS4组(n=5)。结果梗死后6周,R1 BMT组Rentrop积分显著升高;R0 BMT与R1 BMT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提高,以R1 BMT组最显著;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数量在R1 BMT组最明显。结论冠脉内移植BMMNCs对梗死心肌有修复作用,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存在放大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