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是通过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减轻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或者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准确、全面评估侧支循环进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近年来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减轻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现综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及改善侧支循环建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为阻塞远端心肌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因此具有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近年来,对影响冠脉侧支形成的临床和生化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增加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急性或慢性冠脉阻塞的潜在临床前景。该文简要介绍冠脉侧支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形成机制、临床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6.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冠状动脉狭窄时,相关的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明显增长并提供替代血流,良好的侧支血管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糖尿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脉血管支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再以55岁为界分成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5.7%)低于非糖尿病组(69.2%),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9.2%)高于非糖尿病组(38.9%),P<0.01;≥55岁糖尿病组(40.4%)低于非糖尿病组(67.2%)P<0.01。提示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整体上,糖尿病是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在不同年龄段有很大差别,其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55岁者,而<55岁者的抑制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表现为侧支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其预后,预防猝死,提高CAD患者生活质。我们对经冠状动脉造影(SCA)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6至2011-06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分为四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5例(24 h之内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328例(7天至2周内组);STEMI 1个月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2例(1个月以上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39例(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出现侧支循环的发生率;分别采用Rentrop’s分级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对逆向侧支循环和同侧桥侧支循环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总侧支循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2.7%、1个月以上组71.5%、NSTEMI组57.5%;其中逆向侧支发生率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1.5%、1个月以上组60.5%、NSTEMI组48.5%;同侧桥侧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1.1%、7天至2周内组6.4%、1个月以上组36.0%、NSTEMI组18.4%。24 h之内组内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射血分数增高、死亡率降低(P<0.05);7天至2周内组、1个月以上组、NSTEMI组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12 h内就可以出现逆向侧支循环,随时间延长侧支循环发生率和水平增加。而同侧桥侧支循环多在心肌梗死1个月后出现,而且只见于病变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时。  相似文献   

11.
12.
<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简介1.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生理状态下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建立  成杞润 《心脏杂志》2001,13(5):411-413
目前 ,冠心病的防治研究已从单纯改变病变血管供血转向如何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的关系倍受关注 ;还发现了某些对冠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影响的药物 ,作者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预后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及其发达程度。侧支循环的存在可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着重于血管内压及血流等物理因素。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伴随血管新生过程引人注目。本文以心脏组织中大量存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血管新生因子aFGF(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闭塞性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冠脉造影证实 1~ 2支冠脉亚闭塞或完全闭塞病人共 68例 ,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将其分为A组 (3 1例 ,侧支循环 0~ 1级 )和B组 (3 7例 ,侧支循环 2~ 3级 ) ,对 2组病人部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组病人中吸烟史、心肌梗死及糖尿病史、室壁运动异常者及室壁瘤形成率、ST段降低 (∑ST)者及平均心率均高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而A组病人中原发性高血压史、心绞痛史、定期使用肝素和长期用 β受体阻滞剂者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却低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结论 :①吸烟及糖尿病对侧支循环的形成不利 ,应强调戒烟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②肝素有利于侧支血管形成 ,对于不能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病人尤为必要 ;③心率慢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故提倡使用 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继发血栓形成时,建立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给,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就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的临床特征。方法:AMI患者103例,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按有无CC分为2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特点。结果:有CC组中糖尿病发生率和有吸烟、饮酒史者的比率显著低于无CC组,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C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CK和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CC组。有CC组中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C组,单支血管发生率显著低于无CC组;室壁运动积分、室壁瘤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CC组。结论:糖尿病不利于CC形成,存在CC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比例高,CC有利于保护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冠状动脉之间的小交通支.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室壁瘤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