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动对大鼠骨矿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运动对正常成年大鼠和切除双侧卵巢后的大鼠骨矿盐代谢的影响。 方法:本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广东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普通级4月龄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运动组;假去卵巢组;去卵巢组;去卵巢+运动组。然后重复,每组6只。正常大鼠+运动组和去卵巢+运动组大鼠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5d/周.45min/d.16m/min.跑道倾角0°.持续10周。第10周末.麻醉状态下动脉放血处死各组大鼠,观察骨干重、骨干重/体质量、骨灰重、骨灰重/体质量、骨灰重/骨干重(%)代谢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骨干重、骨干重/体质量、骨灰重、骨灰重/体质量、骨灰重/骨干重(%)各指标代谢变化:正常大鼠+运动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45±48),(567±32)mg;(1.97±0.06),(1.73±0.10)g/kg;(440±30),(374±91)mg;(135±0.04),(1.14±0.06)g/kg;(68.2±0.7)%,(65.9±0.9)%,t=3.46-6.92,P〈0.01];去卵巢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假去卵巢组[(504±24),(569±40)mg;(1.55±0.61),(1.83±0.19)g/kg;(293±14),(381±23)mg;(0.90±0.04),(1.21±0.14)g/kg;(58.6±0.8)%,(66.3±1.5)%,t=3.64-15.58,P〈0.01];去卵巢+运动组各指标均较去卵巢组明显增加(627±70),(504±24)mg;(1.76±0.11),(155±0.61)g/kg;(409±43),(293±14)mg;(1.15±0.08),(0.90±0.04)g/kg;(65.2±1.2)%,(58.6±0.8)%。t=3.90-11.21。P〈0.01)。 结论:中等强度运动是增加成年大鼠骨矿盐含量和预防去卵巢大鼠骨矿盐丢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翟亚萍  商保军  张琳  席雨人  程薇 《临床荟萃》2008,23(23):1689-169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0.5)个/ml vs (88.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2.6)个/ml vs (88.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CD4^+和CD4^+/CD8^+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0.6)% vs (64.3±0.9)%、(29.7±0.4)% vs (38.6±0.3)%和(1.2±0.1)% vs (1.7±0.1)%(均P〈0.01);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0.3)% vs (24.5±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截石位与下肢水平位两种不同体位对行老年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时间进行编号分组,观察组44例(单号),对照组40例(双号),对照组常规采用截石位摆放下肢,观察组采用平卧位水平摆放下肢。记录两组体位安置前、安置即刻、安置3 min、体位恢复前、恢复即刻、恢复3 min BP、HR、中心静脉压( CVP)的变化及术后24,48 h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体位安置前SBP、DBP、HR和CVP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安置即刻观察组患者的SBP、DBP、HR和CVP分别为(118.60±10.25)mmHg,(75.21±5.67)mmHg,(75.44±6.88)次/min,(8.16±1.08) cmH2O,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3.90±9.52) mmHg,(94.06±6.19)mmHg,(97.05±6.78)次/min,(10.94±1.19)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2.445,-2.360,-2.685,-2.482;P<0.05)。体位安置后3 min,观察组患者的SBP、DBP、HR和CVP分别为(130.20±9.53)mmHg,(74.86±5.01)mmHg,(81.24±13.19)次/min,(7.44±1.69)cmH2O,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0.96±6.79)mmHg,(95.02±7.92)mmHg,(95.80±9.91)次/min,(10.62±0.9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630,-2.419,-0.889,-2.429;P<0.05)。观察组体位恢复前、体位恢复即刻SBP、DBP、CVP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42,-2.345,-2.551;2.790,-2.362,-2.569;P<0.05),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909,-0.953;P>0.05);两组在体位恢复3 min后SBP、DBP、HR和CV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非切口疼痛5例,麻木2例;对照组发生非切口疼痛21例,麻木27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590,36.735;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采用下肢水平仰卧体位有助于满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手术需要,最大限度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和平衡,降低被迫性体位对肢体神经血管压迫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增进患者舒适感。  相似文献   

4.
3种途径注入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种途径注入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SAP患者随机分为鼻空肠组(21例)、灌肠组(20例)、灌胃组(20例)。3组除进行综合治疗外,分别采用鼻空肠管、保留灌肠及胃管给药途径注入大黄液100ml,每日2次。观察治疗15d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腹痛消除时间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15dAPACHEⅡ评分、BalthazarCT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鼻空肠组CRP恢复正常时间[(8.8±1.5)d]、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8.0±1.2)d3、肠道功能恢复时间[(5.3±1.4)d3及腹痛消除时间[(7.0±1.4)d]均较灌肠组[(9.9±1.6)、(8.9±1.5)、(6.2±1.2)、(8.0±1.2)d]和灌胃组[(9.8±1.4)、(9.7±1.7)、(6.4±1.1)、(8.1±1.3)d3明显缩短(均P〈0.05),而灌肠组和灌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空肠管途径应用大黄能更有效地控制SAP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是否有降低血压,延缓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方法高血压合并IGT患者1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0例)和药物干预组(88例),每位对象自进入研究起连续观察2年,两组患者降压药物均为卡托普利25mg Bid+倍他乐克25mg Bid,两组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相同。药物干预组另加吡格列酮15mg/次,1次/d。结果随访结束时,对照组中有12例(16.44%)转为T2DM,药物干预组有5例(6.02%)转为T2DM,后者低于前者(P〈0.01);对照组新发生冠心病7例(9.59%),药物干预组新发冠心病3例(3.61%),后者低于前者(P〈0.01);对照组SBP(140±3.4)mmHg(132~180mmHg),DBP(92±1.6)mmHg(86—120mmHg),药物干预组SBP(126.4±2.2)mmHg(120—150mmHg),DBP(82.8±1.7)mmHg(80—102mmHg),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1);干预组TG,2hPG,FINS,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0.001):干预组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给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加用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治疗2年,能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少了T2DM的发生。同时有降血脂和辅助降压作用,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肝技术和肝移植手术对重症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乙肝三系统定量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乙肝病毒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28例实施人工肝技术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为:HBsAg171.19±32.10ng/mL,HBeAg0.03±0.029NCU/mL,抗-HBe3.97±4.61NCU/mL,抗-HBc5.98±3.31NCU/mL,HBVDNA(1.1×10^7)±(6.81×10^6)copy/mL和HBsAg168.14±39.40ng/mL,HBeAg0.02±0.023NCU/mL,抗-HBe3.95±4.34NCU/mL,抗-HBc6.41±3.13NCU/mL,HBVDNA(1.1×10^7)±(6.23×10^6)copy/mL。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例施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HBsAg144.65±77.00ng/mL,HBeAg0.02±0.028NCU/mL,抗-HBe4.32±6.43NCU/mL,抗-HBc6.04±4.88NCU/mL,HBV DNA(1.0×10^7)±(6.89×10^6)copy/mL和HBsAg6.54±3.32ng/mL,HBeAg0.02±0.016NCU/mL,抗-HBe4.79±6.44NCU/mL,抗-HBc5.97±4.64NCU/mL,HBV DNA(1.04×10^2)±(3.40×10^2)copy/mL。除抗-HBe和抗-HBc,P值大于0.05外,其他项目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手术可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人工肝支持系统虽不能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但可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严重紊乱的内环境,为肝移植手术创造合适的条件和机会,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和干扰素-2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68例HBV—DNA及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同期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用拉米夫定,乙组采用干扰素-2α。治疗24周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IJT、HBV—DNA、HBeAg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甲、乙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3%和8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4%和85%,以上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20%和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甲、乙两组治疗前后分别为血清透明质酸281.3±112.6、78.4±56.5和275.4±107.4、80.6±46.9;Ⅲ型前胶原蛋白167.2±94.3、91.4±46.6和163.1±96.4、89.8±41.9:Ⅳ型胶原蛋白120.8±111.3、60.2±40.2和119.4±113.2、61.5±341.3。以上指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干扰素-2α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冷循环微波聚能刀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冷循环微波聚能刀(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225例,按照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微波组109例,在CT、B超或腹腔镜引导下行MCT治疗;开腹组116例,全麻下行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微波组手术时间平均(35.5±6.7)min,开腹组平均(122.7±10.6)min;微波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6)ml,开腹组平均(358.3±40.1)m1,最多达1800ml;微波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4±0.45)d,开腹组平均(11.2±1.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生存率分别为82.57%和83.62%,复发率分别为22.33%和21.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比较,MCT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手术创伤与出血,全身反应轻微,术后恢复快,并能取得和开腹手术同样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绘制出6个月~15岁儿童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为诊断儿童胫骨旋转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345例,排除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和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对每例儿童分别进行双侧下肢胫骨旋转轴线(包括内旋角度、外旋角度)角度测量,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统计:第1组,6个月~2周岁82例,男47例,女35例,平均年龄(1.1±0.5)岁;第2组,25个月~4周岁66例,男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3.3±0.4)岁;第3组,5~12岁112例,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龄(9.1±0.6)岁;第4组,12~15周岁85例,男36例,女49例,平均年龄(12.9±0.8)岁。结果初始大腿-足轴角从左侧(6±14.2)°、右侧(6±14.3)°,到15岁时的左侧(12±14.0)°、右侧(12±13.9)°,大腿-踝轴角从初始的左侧(6±17.1)°、右侧(6±17.4)°,到15岁时左侧(12±11.8)°、右侧(12±12.7)°,分别绘制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结论儿童胫骨旋转解剖轴线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标准差大于正常年龄儿童时,即可作为诊断胫骨旋转异常的依据;该曲线同时可作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紫癜性肾炎患者网织红细胞参数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者网织红细胞(Ret)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健康人群及21例HSPN的网织红细胞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紫癜性肾炎Ret参数中,低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为0.8206±0.1044,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为(0.0154±0.0127)、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为(98.45±1.43)、高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为(0.0412±0.0526)、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HFR%)为(0.179±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为(0.138±0.0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织红细胞参数改变在紫癜性肾炎患者贫血时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对评估血液透析患干体质量的作用。方法对26例规俸性血液透析患.先后按标准透析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两种方式进行血透治疗,观察两种透析方法透析前后血压、体质量、超滤量、相对血容量的变化和临床合并证及护理干预等指标。结果两组透析前的血压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血容量监测组的干体质量、脱水量、透后血压、急性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次数与标准血液透析组相比均有显性差异。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能有效地评估干体质量;有效地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等低血容量相关不良反应;在下调干体质量后高血压得到改善。结论在透析过程中,根据患临床表现结合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质量、防治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指导治疗顽同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透析低血压与非透析低血压血容量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和超滤过程中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与血容量变化的关系.探讨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防治策略.方法以过去3月内发生过症状性透析低血压为观测组(23例),设无透析低血压的为对照组(28例).应用超声血容量检测仪比较透析低血压者和正常对照者在透析超滤过程中血容量的变化特点、以及血压、心率的相应变化.结果低血压组的透析间体重增加量、超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透析1小时后相对血容量、血压的下降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而反射性的心率增快方面,低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容量下降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机制,尤其是透析者伴有心血管功能损害时,更易发生透析低血压.而提高血容量是治疗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机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价透析患者干体重和防治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过1次或1次以上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患者30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恒定超滤、阶梯式超滤和血容量监测(BVM)控制超滤三种超滤模式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并记录患者超滤量、血压的动态变化及出汗、肌肉痉挛、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记录护理干预次数,比较三种超滤模式透析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恒定超滤组、阶梯式超滤组相比,BVM控制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少(P(0.05),透析后血压显著降低(P(0.05);恒定超滤组低血压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血液透析中出汗、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阶梯式超滤组(P0.05)。结论 BVM控制的超滤模式有助于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控制超滤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强化健康教育,并与强化健康教育前进行比较。结果:强化健康教育后患者超滤量占干体重<5%的例数较强化健康教育前增多(P<0.05),强化健康教育后患者超滤量、透析后体重、透析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健康教育前降低(P<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超滤量。  相似文献   

15.
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1997年1月~2002年12月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26例,取同期因其他并发症死亡者2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尿素氮、肌酐、血小板等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血小板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龄、长期透析、透析期间体重明显增加、透析前血压增高以及透析前血小板降低等因素可能增加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维持性透析患者提供科学的诊疗依据。方法 对10年中本中心所有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就死亡组和同期维持期透析的存活组进行临床、实验室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本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总死亡率8.8%(167/1 894)。随着透析龄的延长,死亡比例逐渐增高(r=0.367,P<0.05)。从死亡患者的年龄构成上看,60岁以上者居多,占42.5%(71/167);从原发疾病死亡构成上看,糖尿病肾病居多,占31.7%(53/167),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次之,占25.1%(42/167),再次为高血压肾病,占12.6%(21/167)。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并发症40.7%(68/167),感染36.5%(61/167)和卒中11.9%(20/167)。死亡组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透析前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Kt/V值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血磷、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每周透析不足8小时者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平均高收缩压、舒张压,低血清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 Kt/V水平、每周透析时间不足8小时、高血磷水平、高PTH水平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高血压、每周透析时间不足8小时、透析充分性低、营养不良、高血磷、高PTH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中不同时段进食对患者血压影响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时段进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经常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作自身对照,分别进行透析过程中禁食、透析开始1~2h进食、透析开始3h后进食,在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容量,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10min后的血压、相对血容量的变化、是否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及护理干预。结果进食组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组的血压、相对血容量变化、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及护理干预次数均高于禁食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于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避免在透析中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龚蓉  张玲  文崇林  陈颖  曹泽蓉 《华西医学》2003,18(4):508-509
目的 :观察可调钠血液透析在透析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14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7例患者先进行标准钠透析 (透析液浓度 14 0mmol/L) 2周 ,然后进行可调钠透析 (钠浓度由 14 8mmol/L呈阶梯下降至 138mmol/L) 2周 ,7例先行可调钠透析 2周 ,标准钠透析 2周 ,观察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和血容量变化 ,透析中心率和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结果 :可调钠透析能够明显减少透析低血压及相关症状的发生 (P <0 0 5 ) ,可调钠组血容量改变较标准钠明显减少 (P <0 0 5 ) ,且透前透后血钠浓度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可调钠透析能有效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且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线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Bloodvolume,BV)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elativebloodvolume,RBV)变化,探讨其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关低血压及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47例维持性HD患者,根据其血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Normal blood pressure,NBP)组14例、症状性低血压(Dialysis-Symptomatic hypotension,SH)组18例,难治性高血压(Dialysis-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组15例,应用在线BV监测观察HD中RBV、血压、超滤量(Ultrafiltration volume,UV)、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实验分三阶段进行,第一、二阶段为上述指标观察期,第三阶段为干预调整期。进而比较分析各阶段、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NBP、SH、RH各组的RBV变化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根据SH组不同的RBV变化,分别进行上调干体重或改变超滤方式,SH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对RH组患者加强超滤,其MAP较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不同血压表现的HD患者RBV的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监测HD中RBV变化可以对合理设定HD患者的干体重、减少SH发生、控制RH,提高透析安全性,进而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压监测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对超滤量的指导意义.方法从本中心自1996年至2003年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血液净化患者中选出22人,定为A组,回顾性的观察其在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下血液净化中的超滤量、血压、心率和血液净化间期血压、心功能的状态及身体状况.选取同期未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身体和病情相似的患者31人,为B组.A组和B组分别在血液净化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血液净化间期心力衰竭的发生率、APACHEⅢ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同时A组在血液净化中的超滤量与临床估算超滤量进行比较,分析有无差异性.结果A组与B组相比,在血液净化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血液净化间期心力衰竭的发生率、APACHEⅢ评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超滤量和临床估算的超滤量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心静脉压监测便于观察血液净化患者循环血量的动态变化,对于及时、准确的调整超滤量有指导意义,并对危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