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卒中后抑郁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使躯体疾病治疗复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可能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外周血小板功能障碍、海马神经元再生及重塑障碍两方面阐述谷氨酸能系统障碍在PSD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卒中后抑郁 (PSD)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报道过 ,但当时仅将它归咎于卒中后躯体功能障碍产生的心理反应。近 10多年的研究证明 PSD与卒中有着直接关系 ,抗抑郁治疗不但能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有助于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1 患病率PSD的患病率在 30 %左右 [1 ,2 ] ,Eastwood等 [3 ] 调查一组卒中患者的 PSD患病率高达 5 0 % ,国内张庆臣等 [4]报告PSD患病率为 5 5 %。有文献报告老年期静止性脑梗死 (SCI)病人中 PSD的发生率则更高 ,老年期 SCI发生率约 30 %左右 ,而老年期严重抑郁或躁狂病人 SCI的发生率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86例,对照组卒中患者92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及组中后抑郁患者奥氮平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结果卒中后抑郁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因子评分和PSQI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奥氮平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好转(P〈0.05)。结论情感障碍可以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经奥氮平治疗后睡眠障碍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它显著影响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及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增加卒中的病死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多数研究表明卒中1年内抑郁的发生率为20%~50%,而在卒中后6个月内,抑郁发生率甚至高达80%以上。由于研究方法、评估工具和卒中发生后时间段选择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6岁,退休工人,因"反复头昏脑胀、胸闷心慌、血压不稳定5个月"于2011年10月31日就诊。患者曾因"左上肢无力、麻木10天"于201 1年5月30日以"脑梗死"住我科,住院期间,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rg,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侧放射冠脑梗死,右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于2011年6月9日行右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后患者左上肢肌力由4级恢复到5级,于201 1年6月16日出院,继续给予氯吡格雷75 rng qd、阿托伐他汀钙20mg qd进行缺血生卒中二级预防,门诊随诊。出院后患者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60~200/90~110 mmHg,出现持续性头昏脑胀、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抑郁相似,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9.
徐治 《中国卒中杂志》2007,2(11):922-924
1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0岁,农民,小学。因"脑梗死后情绪低落4月"就诊。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d"临床诊断脑梗死,于2006年12月12日收住外院,经治疗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0.
薛雪  李武 《四川精神卫生》2018,31(2):184-187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抑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PSD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本文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就目前PSD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PSD的认识,并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8月-2022年1月83名在症状出现后48 h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脑磁共振成像确诊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强化组,n=41)和标准降压组(标准组,n=42)。强化组的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降低至<130 mmHg。标准组的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降低至<140 mmHg。主要结局是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中PSD的发生率,定义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24)评分为8分及以上。次要结局为认知测试[Addenbrooke认知评估修订版(ACER)、Stroop测试]和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安全性结果为严重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6个月时,与标准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变化相比,强化组患者分别降低了10.6 mmHg、5.5 mmHg (P<0.001、0.004)。此外,强化组患者心率在治疗期间的相对变化较标准组降低了5.0 bmp(P=0.034)。调整随机变量后,强化组和标准组的主要结局(HRSD)得分在治疗期间没有差异(强化组降低1.2,9...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     
卒中仍是21世纪全球老年人群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1],更是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和医学难题。我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PS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解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因素。本文对以神经递质学及神经解剖学改变为代表的机制学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加深对PSD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血管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卒中专病门诊连续就诊的资料完整的卒中初诊患者1055例,按有无抑郁障碍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对照组)两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结果 1055例患者中,291例(27.6%)有抑郁障碍.抑郁障碍者的高血压史、心脏病史、高脂血症史、既往卒中史、高血压家族史和心脏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抑郁障碍者(P均<0.05),而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及卒中家族史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抑郁障碍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个数明显多于无抑郁障碍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RR 1.615,95%CI 1.135~2.298, P=0.008)、高脂血症史(RR 2.085,95%CI 1.490~2.918, P<0.01)、既往卒中史(RR 1.443,95%CI 1.034~2.014, P=0.031)和心脏病家族史(RR 1.844,95%CI 1.228~2.769, P=0.003)是卒中后抑郁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卒中专病门诊患者的卒中后抑郁障碍患病率高.多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其数目是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亦较棘手.因此,本文采用米氮平对此症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效和不良反应.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I))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1.9546,P〉0.1)。3月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痛灶两P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04,P〈0.05)。结论PSD的发生无半球偏利性。急性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无明显相关性。恢复期走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卒中后抑郁(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学对PSD进行了许多研究,对于PSD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章就PSD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首发脑卒中患者第4周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 共调查127例患者,其中113例完成所有调查,将诊断为PSD的患者列为PSD组,其余患者为非PSD组.比较2组的卒中性质和卒中部位.结果 从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看,左侧病灶发病率(59.18%)高于右侧病灶(38.16%),前部病灶(50.85%)高于后部病灶(29.63%).皮层病灶(57.14%)高于皮层下病灶(33.80%).2组病灶数目比较,多灶患者PSD的发生率(59.68%)明显高于单灶患者(37.25%)(P<0 .05).卒中性质与PSD无明显关系(χ2=3.86,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目的是对卒中后抑郁(PSD)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PSD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日常生活,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非药物治疗是改善PSD患者的重要干预手段,故本文对非药物治疗中的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28%~80%,这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和观察时间等方法的不同[1]。研究[2]表明,PSD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阻碍神经及认知功能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对PSD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PSD的病因P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单胺假说生物模型即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缺乏一直被认为是抑郁症状的理论基础。然而,单胺假说似乎只是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一部分,因为主要作用于海马部位的一种5-羟色胺(5-HT)再摄取增强剂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