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 d"于2014年10月27日入院。入院前2 d,患者饮酒后约19 h出现左侧上下肢无力,不能持物,不能行走,伴言语不利,且饮水呛咳,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予以输液治疗1 d(具体不详),于1 d前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右侧额、颞、岛叶及基底节区梗死灶,为求进一步诊  相似文献   

2.
2021年,距离首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NASCET已经过去了30年[1].与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发展同步,2021年,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杂志也已创刊30周年.  相似文献   

3.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卒中发病有明显的关联.应利用卒中高风险PFO解剖学特征、卒中影像特征及反常栓塞风险量表等,经多科综合评估,选择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多数现有研究及指南支持对于卒中高风险PFO患者,首选PFO封堵术加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单独抗凝治疗与单独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介绍本文中的5个病例均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专家,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后,高度怀疑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为致病因素,完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发泡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cTEE)检查确诊PFO,并确定PFO大小,解剖情况及右向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综合征,按病因一般可归为5类,病因不同,防治策略亦有区别。隐源性卒中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病患群体的比率达20%~30%,其中50%以上与心源性栓子相关,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近年,国内逐渐开始了相关的临床工作,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它们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间隔结构异常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patent f oramen o vale,PFO)/房间 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治疗围术期管理经验。 方法 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术期的情况,包括术前准备、围术期生命体征、术后 及并发症管理等内容。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结果 入组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封堵器移位及表面血 栓形成,无脑缺血事件复发。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无显著变化;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率分别 为(70.72±9.18)次/分、(77.48±8.69)次/分和(67.69±8.73)次/分,有显著差异(P<0.001),术中 心率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均P <0.001)。 结论 PFO/ASD封堵术围术期管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为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例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复发性隐源性卒中(C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封堵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4月11日和2018年6月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PFO合并CS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37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言语障碍、偏头痛、肢体无力和活动不灵活。超声心动图检查示PFO,第1次入院头颅弥散加权像(DWI)显示左侧颞枕叶急性脑梗死,第2次入院头颅DWI显示右侧小脑半球急性梗死。患者经封堵治疗后至今未再诉头痛。结论在CS患者中区分致病性PFO和非致病性PFO是必要的,PFO封堵可预防卒中复发,早期诊治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闫金红  李国忠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2):1049-1053
经过全面筛查,仍有约40%找不到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为隐源性卒中。卵圆孔未闭可引 起反常栓塞,进而发生缺血性卒中。近年来发现,部分隐源性卒中可能由卵圆孔未闭导致。本文将从 检查方法、作用、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对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 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5月-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心血管内科连续住院接受PFO介入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MRI检查,并通 过TCD确定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量,经食道超声检查确定PFO诊断及其解剖结构。总 结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 差异。 结果 共入组108例患者,平均年龄46±11岁,其中男性78例(72.2%)。PFO直径(静息状态)平 均1.5±1.1 mm,雨帘状RLS 75例(69.4%),原发隔活瓣长度平均9.5±3.7 mm,长隧道型PFO 37例 (34.3%),PFO伴过间隔血流76例(70.4%)。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MRI显示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42 例(38.9%)(单侧前循环29例+双侧前循环13例),后循环39例(36.1%),皮层梗死22例(20.4%), 皮层下梗死7例(6.5%),深部梗死 44例(40.7%),皮层、皮层下梗死+深部梗死35例(32.4%);单 一梗死31例(28.7%),多发梗死77例(71.3%)。不同的RLS量、PFO大小之间比较,脑梗死分布、梗死 部位和梗死数量方面未发现影像学差异。长隧道组和非长隧道组的梗死部位(P =0.037)和梗死 数量(P =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隧道组更多见皮层梗死(35.1% vs 12.7%)和单一梗死 (43.2% vs 21.1%)。有过间隔血流组和无过间隔血流组在梗死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 有过间隔血流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更高(43.4% vs 18.8%)。 结论 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影像学上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和后循环的比率相似,梗死部位以 深部梗死和多发梗死为主。长隧道型PFO与非长隧道型相比,皮层梗死和单一梗死更多见。伴有过 间隔血流的PFO多发生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全世界有将近200万青年人发生卒中事件,青年缺血性卒中对家庭、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与老年人卒中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青年型卒中的发病率上升显著~([1])。这一现象提示对于青年型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对于传统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发现新的卒中危险  相似文献   

11.
隐源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0%,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 点。近年来发现,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是隐源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 中常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壁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和心脏MRI等方法来检测卵圆孔 未闭。反常栓塞是卵圆孔未闭导致隐源性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在头部影像学检查中,绝大多数卵圆 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患者为多血管分布区的多发散在小梗死。在药物治疗方面,抗血小板药物相 对于抗凝药物,可能更适合大多数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患者。此外,近期多项临床随机对照 研究均表明,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对于预防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卒中再发的疗效明显优于 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在筛查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包括发病特点,既往史,检验检查,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6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发现,阳性33例,阴性2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TEE)检查证实有26例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16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PFO在隐源性卒中中为常见病因,但常规检查很难发现,本研究通过c-TCD初步筛查PFO,阳性率及敏感性高于TEE,特异性亦较高,对于隐源性卒中合并PFO,可作为病因筛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右利手,因“突发一过性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无力21天”于2017年12月18日入院。该患者发病时症状持续2 h完全缓解,于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2017-12-01)示左侧颞顶叶散发点片状急性梗死灶(图1A),头颈部CTA及头部HR-MRI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颈动脉蹼可能,经胸超声心动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病因,遂来我院。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美国卒中学会更新了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诊疗指南,虽然近年来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没有划时代的进步,但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对ICH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必将带来诊疗上的进步。1脑淀粉样血管病研究多项进展:诊断标准、影像和生物标志物1.1诊断标准的更新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属于年龄相关性小血管病,其病理学标志是β-淀粉样蛋白在脑血管壁上的进行性沉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患 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 方法 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根据TOAST分型诊断为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c-TCD 结果分为阳性组(伴右向左分流)及阴性组(不伴右向左分流)。分析并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脑血 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特点。 结果 共纳入113例患者,其中阳性组60例,阴性组53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 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及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阳性组52例发 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1例发现房间隔缺损。阴性组对比阳性组,其年龄结构更 大(P<0.05),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3项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更多见(P<0.05)。阳性 组与阴性组无明显传统危险因素的病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梗死病灶血管分布影 像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组梗死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区域(P =0.004),而阴性 组则好发于深部灰质区域(P =0.015)。 结论 c -TCD阳性的隐源性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 吸烟)更少,c-TCD阳性组梗死病灶相对c-TCD阴性组血管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梗死病灶更好发于皮 层/皮层下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关系.方法 从238例中青年(<55岁)和373例老年(≥55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查出181例隐源性卒中患者,为隐源性卒中组,根据年龄分为两亚组:中青年CS组(<55岁)和老年CS组(≥55岁),并分别设立同年龄段的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隐源性卒中组及对照组均进行发泡实验明确是否存在PF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检验PFO和隐源性卒中间的关系.结果 PFO在中青年CS患者及老年CS患者中都明显高于其对照组相,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23);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中青年(P<0.01)还是老年(P<0.05),PFO都是隐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FO在CS两亚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中青年及老年,PFO都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不是影响PFO与CS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封堵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近期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同时确诊PFO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根据患者分为PFO封堵手术组(n=34)和非手术组(n=22),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组94.1%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8.79±5.75)个月,结果显示,两组都没有出现死亡和再次住院等严重不良后果,手术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比例(2.8%)显著低于非手术组(25%,P=0.034)。所有手术患者于术后6~12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血栓形成,心房水平未见分流,复查心电图无房颤等心律失常发生。手术组偏头痛患者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39.33±5.10)显著低于非手术组(66.83±1.33),且与术前(67.22±1.56)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PFO封堵术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预防卒中再发及改善偏头痛症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缺血性卒中分型理论在国内的普及[1-2],人们越来越重视针对卒中病因的筛查和研究。病因不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策略就可能不同,如心源性卒中侧重于抗凝治疗,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则强调抗血小板聚集。近年,所谓隐源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隐源性卒中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重点阐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匆匆而过,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捷报不断,世界各地的研究为征服这个人类最重要的慢性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盘点走过的一年,我们又见证了哪些给历史留下重要印记的研究呢?1全球卒中终身风险:难以承受之痛2018年Lancet杂志刊登了来自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1990-2016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卒中终身风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7岁,因"头晕伴左侧偏身麻木11 h"于2014年9月28日入院。入院前11 h,患者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偏侧肢体无力。发病30 min就诊于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拒绝溶栓治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改善循环后,以"缺血性卒中"收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