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尿激酶经静脉内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4例赵毅哈尔滨市第3医院循环内科150066尿激酶(Uk)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34例。年龄在37—70岁。从症状开始至用药均在6小时以内。34例中有25例经治疗后冠脉再通,9例未通,再通率为73.5...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本文旨在对高海拔地区应用国产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疗效作初步探讨,方法:共选择我院1992年10-1996年10月收治AMI患者76例。其中33便接受尿激酶脲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组对比观察;结果:(1)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66.67%,显著高于非溶栓组;(2)4周病死经;溶栓组低于非溶栓组11.84个百分点;(3)溶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无脑出血;结论:我们认为高原地区应 相似文献
4.
5.
于1997年~1998年在上海瑞金医院进修期间应用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的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共50例,收到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在高海拔地区使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呃生分析了1989 ̄1996年6月间在我院心内科和急诊科接受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的73例,AMI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结果显示:溶栓后再灌注率为49.3%,再灌注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血管未再通者,说明UK对高原地区的AMI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系最多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临床上是否采用溶栓治疗目前尚有争论。为探索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对UAP的治疗价值,我们对32例UAP患者分别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冠心病常规治疗进行比较。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2例UAP病人为1994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5±5)岁;病程1月~1a。随机分为2组:(1)小剂量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组,20例,男14例,女6例;(2)常规治疗组,12例,男7例,女5例。全部病例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进展,发病后溶栓治疗越早越好,对早期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起到积极作用,并能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因方法简便、并发症少,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常用的方法之一[1~2]。1995年以来对2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除3例年龄大因并发症死亡外,其余均获得成功。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年龄60~74岁,平均67岁;女性4例,男性22例;维吾尔族1例,汉族25例。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间壁心梗5例,急性下壁心梗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3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溶栓疗法的适应证.溶栓前即刻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5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12 h1次,连用7d,用药期间监测凝血时间,保证凝血时间在参考值的1.5倍,阿司匹林肠溶片3d后改为100 mg,/d,口服.氯吡格雷片次日改为75 mg/d,口服.结果:32例中溶栓成功26例,再通率81%,发病3h内再通率87%,3~6h者再通率80%,6~12 h者再通率62%,未通率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临床再通率高,尤其发病在6h之内者,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是不具备PTCA条件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AMI患者100例,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优质组和传统组,各50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药物进行治疗,优质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以及射血分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优质组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10.34±1.33小时,ST段变化时间为1.50±2.42小时均显著低于传统组15.91±3.22小时,8.52±1.36小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治疗后射血分数为(67.32±4.74)%显著高于传统组(34.78±5.8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26.34%显著低于传统组56.3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优于传统组。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来说作用显著.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88年以来,我科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部分持溶栓相对反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对象、方法1.对象选择和分组:将临床持溶栓相对反指征患者(其中包括反应性高血压;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心原性休克;经对症处理后胸痛、憋气进行性加重伴梗死范围扩展者;体弱、年龄大于70岁、发病12h内就诊的AMI患者)。28例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21例,乙组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投药方式: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国产尿激酶(UK)并肝素治疗(UK为南京大学制… 相似文献
13.
14.
动脉内联合灌注尿激酶,丹参及肝素的溶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导管动脉内联用尿激酶、丹参及肝素溶栓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丹参、术中术后配合肝素抗凝,然后行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血管通畅者10例,通而不畅者1例,无效得1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经导管动脉内联有尿激酶、丹参、配合肝素抗凝治疗外周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近1年来我循环内科住院病人中选取38例4-6 h就诊,应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52.5岁。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63.2%,4 h内溶栓再通率为71.4%,4-6 h再通率为40%,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为75%,全部病例未发生大出血及死亡。 相似文献
18.
应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5例.根据临床指标判定血管再通率为100%,所用溶栓剂均为日本绿十字生产的尿激酶.溶栓后发生脑出血并发症1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2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滴注尿激酶2周,对照组静脉滴注肝素2周,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可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严重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使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LM WH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77例我院ICU收治、APACHEⅡ评分5~ 10分且并发DIC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26例)为LMWHs组(75~150U·kg-1 ·d-1,初始平均剂量4 000 U/d);B组(25例)为普通肝素组(100~250 U·kg-1·d-1,初始平均剂量5 000 U/d),皮下注射根据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调整用量;对照组(26例)为单纯凝血因子补充组.比较各组在ICU 28 d内的病死率、住院天数、出血事件发生率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g)、ATⅢ及D-二聚体. 结果 三组28 d病死率比较:A组与对照组比较,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U住院天数: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长于对照组(P<0.01),A组长于B组(P<0.05);(3)凝血指标:除ATⅢ(P<0.01)外,其他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4)出血率: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血浆ATⅢ与出血率相关明显(P<0.01). 结论 使用肝素或LMWHs有助控制外伤性DIC,采用与出血率具有明显相关性的ATⅢ来调整肝素的用法比LMWHs具有更低的出血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