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经络考证     
根据《黄帝内经》对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的描述,对照人体解剖学,以现代医学术语解开经络之谜。将经脉考证为动脉、络脉考证为静脉、奇经八脉督脉为脊髓、任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冲脉为主动脉、带脉为股神经、阴跷脉为坐骨神经、阳跷脉为面神经、阴维脉为胸导管、阳维脉为右淋巴导管。  相似文献   

3.
经络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01-1001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存在于内部,贯穿上下,  相似文献   

4.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穴位的准确测量,是指经穴范围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筋膜间隙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的长度、宽度、深度和粗度比较准确的数值测量。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主要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从解剖观察看,“分肉之间”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包括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和组织液。可以形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组织间隙)的气血运行通道。在针灸疗法中,“循经取穴”如果准确时,那就可以提高疗效。针刺偏了,或过浅,  相似文献   

5.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经络"概念进行了语义辨析,认为中医原典中只有以名取实的"经脉"和"络脉"的称述,将经脉和络脉合称为"经络"是一个容易造成歧义和引发无谓争论的合称.本文认为,穴位以及相关的骨骼标志,构成了彰显出寰围经脉和络脉的一种现象结构,传统中医正是凭借这些寰围结构体验和推及了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关联机制,并且发展出临床实用的针灸治疗技术.正是针灸的操作具有给经脉和络脉存在指派一种此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8.
浅谈经络辨证的历史沿革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陆关键词经络辨证,医史文献经络辩证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对经脉循行路线、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其经穴的作用、经脉病候和经络调节功能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近年来,这一理论体系的临床应用日...  相似文献   

9.
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耀春  王玉堂 《中国针灸》2000,20(5):285-286
早在 2 0 0 0多年前 ,《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 ,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 ,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 ,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 ,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 ,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不仅是指经脉、络脉的形态,还涉及到脏腑、气血、阴阳等整体联系。在解释生理、病理方面,指导辨证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古人说:“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因此,经络学说历来被认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同脏象学说一起,被称为脏象——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但是,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分布和形态与其整体的联系作用有何关系?等等许多疑点,长期以来未能明确,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故本文试对经络实质作一探讨。一、经脉之气可察经脉之体难见  相似文献   

11.
经络辩证是针灸核心的辩证方法。要正确地运用经络辩证指导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经脉体表分布规律,牢记经脉对脏腑的联系,熟悉经脉疾病,内外相应,上下合参。  相似文献   

12.
1.五藏系统间以神经体液因子为基础,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信息网络系统,经络是脏腑间信息通讯的网络通道。2.血循中的神经体液因子是经气(营卫之气)的实体3.经脉是以动脉干为主的位置较深的大血管。4.腧穴反映的是络脉的组织形态结构,络脉相当于微循环单元。5.经络感传可能是神经体液因子在微循环单元中的接力传递。同经腧穴上微循环单位之间的衔接并发生相关的协调性功能活动是因为在脑、脊髓中枢-内脏-躯体间存在神经元性定向联接,通过神经反射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经脉和络脉合起来统称经络,是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三大基础理论之一。经络理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纵向循行的粗线。“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横向循行的细线。  相似文献   

14.
一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就指出了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在我国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亦多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实际观察中,确有很多症象与经络学说相符合.如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而进行诊断,采用循经取穴法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针刺后的某些传导感应现象,也很难用神经关系来解释.如针刺关元、中极,麻感达到阴茎龟头,按神经传导路线是说不通的;但如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络气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然 《针刺研究》2008,33(2):142-144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18.
从经气的内涵、经脉的血管观以及络脉—腧穴的微循环观等方面 ,结合现代生理学的理论 ,对与经络有关的经气、经脉与络脉等实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认为经络的实质是脏腑间广泛而复杂的信息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19.
从中西医对照研究角度,浅析经络、卫气和经筋与血管、神经的关系,研究发现经脉和络脉与西医学的血管关系密切,卫气和经筋与西医学的神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浅探经络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体内客观存在的结构,是有物质基础的,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脉管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的部分形态、生理及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