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上肢骨折,其最常见的后遗症为肘内翻畸形。笔者近年治疗本病8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治疗。对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进行一些探讨。文中介绍了手法特点及经验体会。笔者认为防止肘内翻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整复方法,注意纠正尺侧移位和倾斜成角,采取灵活可靠的外固定是至关重要的,本组病例手法整复后阶段性使用外固定,早期以小夹板固定,中期改用石膏托塑形,此期是肘内翻的易发期,故重点放在中期的监护是防止肘内翻的有效措施,本组治疗22例。经6个月-2年随访19例仅1例发生轻度肘内翻,疗效总优良率达89.47%。肘内翻发生率5.26%,低于国内外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4.
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穗转 《中医正骨》2007,19(4):38-38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治疗上处理不当易并发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自1994年10月-2005年10月,作者共收治闭合性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85例,因骨折移位严重,手法复位困难且不稳定,均采用手术治疗,无1例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神经损伤及肘内翻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肘内翻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肘内翻的发生机理、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与预防肘内翻、固定位置、肘内翻与BA、CA角6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其最主要的并发症肘内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上骨折在小儿肘部骨折中最为多见,发病率占肘部骨折50%~60%,虽然儿童肱骨髁上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均不能有效避免肘内翻的形成.本文从解剖和生物力学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机理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手法复位后采用肘内翻矫形器和石膏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来探讨肘内翻矫形器在治疗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肘内翻矫形器固定,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43±1.92)岁。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0±1.54)岁。参照Flynn标准观察治疗后功能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86例患者均获得随诊,随访10个月~1.5年,平均12个月,观察组:优25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1%;石膏组:优18例、良1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48%,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2.22%、12.19%.结论:两种方法以肘内翻矫形器外固定疗效为佳,具有固定可靠、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便于临床观察和肘内翻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石膏后托固定治疗低龄儿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自 1992~ 2 0 0 1年 ,作者采用上肢石膏后托固定治疗低龄儿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34例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4例 ,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最大 8岁 ,最小 4岁 ;左侧 18例 ,右侧 16例 ;均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患侧肘部有明显肿胀、靴状畸形、瘀血斑、肿胀严重者可见肘关节周围布有大小不等的张力性水泡。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 ,最长 3天。2 治疗方法2 .1 制备石膏托 测量好健肢上臂上段至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取 2石膏绷带做成与以上测量尺寸等长 ,厚度为 14~ 16层的石膏托备…  相似文献   

9.
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其发病机制与防治方面作了不少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正常结构与发病率由于肱骨下端的横轴与肱骨干不相垂直而向内方倾斜,滑车略低于肱骨小头,同时鹰咀的横轴与尺骨干形成一小于90°的外侧角,因此在肘关节伸直时前臂与上臂不在同一直线上。前臂外翻10°—15°,两者之间形成携带角,正常范围为5°—15°。肱骨髁上骨折后,如果携带角减小,则形成肘内翻。肘  相似文献   

10.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病在10岁以下的儿童,占儿童肘关节损伤的60%-70%。由于受伤机制不同,可形成伸直型、屈曲型及粉碎型,其中以伸直尺偏型为多见。肘内翻发生率高达75%,往往给患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及精神上的痛苦。10年来,我院对治疗肱骨髁上的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使用过多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外翻夹板固定在治疗幼儿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照分析103例1~4岁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患儿的治疗过程,其中A组(55例)采用超外翻夹板固定,B组(48例)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通过观测总体疗效、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肘内翻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总体疗效、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肘内翻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外翻夹板固定具有提高疗效、降低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减轻患儿痛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和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有效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和如何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多层夹板固定治疗7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果:认为骨折的内侧应力较外侧强,使内侧骨皮质塌陷是产生肘内翻的病理基础:远折端受重力作用的重力性尺倾是产生肘内翻的主要原因;弹性固定系统的多层夹板固定,是有效的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健是合理的复位与固定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规范化功能锻炼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按正骨规范中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功能锻炼规范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指导.结果:在治疗前后,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均数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两组均数分差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95,P=0.004).结论:规范的功能锻炼能避免或减轻软组织粘连,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对稳定Bauman角,防止肘内翻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8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为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A组40例)、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2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C组16例)3组进行治疗,测量各组不同阶段Bauman角的变化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85例均获得1~5年随访。各组复位前与复位后、去固定后的Baumann角比较P〈0.01。复位术后与去固定的Baumann角比较P〉0.05,去固定后A、B组,B、C组比较P〈0.05,A、C组比较P〉0.05。肘内翻总发生率5.88%;,A组仅为2.5%;其中A、B组,A、C组比较P〈0.05,B、C组比较P〉0.05。结论: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组各阶段Baumann角均小于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低,且不易损伤血管神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肘关节双侧入路双钢板治疗C型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开放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平均36岁。骨折按AO/ASIF分类法,C1型16例,C2型12例,C3型8例。术后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按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标准:优22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3.3%。1例发生皮瓣坏死。无螺丝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1.肘关节双侧入路双钢板治疗C1、C2型肱骨远端骨折固定牢靠,保全伸肘装置,允许早期主动功能锻炼,能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的功能。2.肘关节双侧入路双钢板治疗C3型肱骨远端骨折显露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搜集本院近3年内6~12岁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行克氏针内外交叉内固定,共计20例;B组行外侧平行克氏针内固定,共计18例。定期随访,检查和记录一般感觉运动、末梢血运状况及肘关节功能,对2组术后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儿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接受12~18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标准评定,2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和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4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交叉固定组)出现1例尺神经损伤,外侧固定组未见。结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种克氏针固定方式效果相似,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外侧平行固定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采用手法整复加闭合穿针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7月—2012年7月于我院实施"拔伸牵引旋转推挤"手法整复并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分为A、B两组,A组38例,行手法复位加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法;B组22例,行手法复位加闭合穿针固定治疗法。结果随访时间0.5~6年,平均3年。按照Flynnz肘关节评分标准,优秀占50例,提携角减少角度5°,活动度减少角度5°;良好占7例。患儿提携角A组优良率为76.32%,B组为95.4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屈伸功能疗效中A组优良率为71.05%,B组优良率达95.4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手法整复加闭合穿针疗法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完全可靠的方法,在临床观察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迟发性尺神经炎的发生率,我们对1988~1995年收治的85例青少年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按三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76例经过平均2年3个月的随访,结果合并迟发性尺神经炎25例,占32.9%,以闭合复位组发生率最高,以切开复位并尺神经一期前移组发生率最低(P<0.01)。文中从解剖,病理的角度讨论了迟发性尺神经炎的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提出切开复位并尺神经一期前移是降低迟发性尺神经炎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非手术疗法治疗Ⅲ型(严重移位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2例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维牵引手法复位组32例(治疗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治疗随访8个月~2年。按肘关节功能评价系统(JOA)对疗效进行比较评定。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66.7%。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四联疗法对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中医四联疗法(中药熏洗、关节松动训练、运动疗法、冷疗),对照组行常规关节松动训练。随访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以Mayo标准评定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7个月,治疗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均达到正常,对照组出现肘关节周围肌肉萎缩13例、肘关节僵硬4例、关节活动度降23例。对照组出现肘内翻8例(26.7%),治疗组出现肘内翻3例(1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ayo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四联疗法可促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