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 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11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6h和>6h三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次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后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具有溶栓指征的78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早期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氯吡格雷300 mg,以后100 mg/d,持续3个月.观察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心绞痛症状缓解率,溶栓后1、6、12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h时,联合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及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8%(33/38)比65.0%(26/40),89.5%(34/38)比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1、12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 17.5%(7/40)比2.6%(1/38);47.5%(19/40)比18.4%(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 (6/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4/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近、远期疗效满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溶栓疗法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老年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重组链激酶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溶栓后1、2h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 治疗后24h,两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1、2h冠状动脉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3/41)比26.8%(11/41),63.4%(26/41)比39.0%(16/41)](P< 0.05).观察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重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瑞替普酶溶栓疗法对老年AMI患者疗效显著,能够为不愿或不能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老年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费超 《工企医刊》2005,18(3):5-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回降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8例AMI溶栓后ST段的回降幅度进行分级分组(平均回降幅度A组≤30%,B组31%~69%,C组≥70%)比较各组发病后第2周和第3个月心绞痛发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回降幅度越大,患者发病第2周和第3个月心绞痛发生率越低.心肌梗死后2周和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C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第3个月射血分数也高于A组(P<0.05).结论对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降的幅度进行分级,可能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电图计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早期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126例AMI病人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60.18±12.32岁,分为前壁组72例和下壁组54例,采用Clemmensen法估测入院及溶栓后2h或再通时梗死面积.Selvester QRS评分法估测最终梗死面积.结果溶栓后再通亚组的再通时面积与最终梗死面积均显著低于溶栓前面积(P<0.05),心肌梗死挽救率37.17%±5.38%;除再通亚组溶栓前面积与最终梗死面积相关不显著外,余均与最终梗死面积相关显著(P<0.01).结论心电图计分法可用于AMI溶栓治疗的早期定量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伟 《现代保健》2009,(11):72-7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冠脉的最佳时间。方法42例AMI患者2h之内溶栓9例,2—6h内溶栓26例,7—12h之内溶栓7例,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再通率的差别。结果2h内和2~6h组溶栓再通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8),但两组再通例数均分别显著性高于7~12h溶栓组(P=0.009,P=0.005)。结论早期(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 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3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STEMI组125例和NSTEMI组110例.对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入院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CAG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NSTEMI组男性发病率[68.2% (75/110)]明显高于女性[31.8%(35/110) ](P< 0.05).STEMI组持续性胸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88.8%(111/125)、38.4% (48/125)、26.4% (33/125)]明显高于NSTEMI组[分别为60.0%(66/110)、28.2%(31/110)、12.7%( 14/110)] (P< 0.01或<0.05).STEMI组心肌损害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别为(142.8±34.9) U/L、(11.2±10.3)μg/L]显著高于NSTEMI组[分别为(60.4±14.7) U/L、(5.8±4.6) μg/L](P< 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NSTEMI组(P<0.01),三支病变比率显著低于NSTEMI组(P<0.05);STEMI组冠状动脉狭窄70%~90%比率显著低于NSTEMI组(P<0.05),狭窄91%~99%及100%比率显著高于NSTEMI组(P< 0.05或<0.01).结论 STEMI患者持续性胸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高于NSTEMI患者,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累及多支,但阻塞程度相对较轻.多数NSTEMI患者较STEMI患者有较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不同时段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91例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1例),并且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即刻、6h、12h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以上三组患者均维持每12 h 5000 U低分子量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治疗7~ 10d.观察三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6.7%(23/30)、96.7%(29/30)、74.2%(23/31),B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0/30),显著低于A组[70.0%(21/30)]和C组[61.3%(19/31)](P< 0.05).结论 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静脉溶栓后6h开始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h为A组,6~24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的可行性.方法急诊科出诊治疗的60例AMI病人,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溶栓方法静脉应用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半小时内滴入,观察4h后转入病房.根据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冠脉再通四项间接标准判断疗效.结果拨打120急救电话至开始溶栓平均时间为45min,与同期院内溶栓病人相比,缩短了1h 15min.急诊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6.7%)高于院内溶栓组(68.3%),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住院死亡率低于院内溶栓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进行静脉溶栓,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可行.适宜于急诊科具有完善急救条件的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4例,在常规神经保护、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氯化钠100ml中,于30min内滴注完毕,溶栓12 h后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3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溶栓外,余治疗方法同溶栓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 h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于治疗后2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属血液高凝状态,溶栓组治疗后3 h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 h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溶栓组治愈率[39.2%(29/74)]、总有效率[91.9%(68/7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3%(5/35)和68.6%(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84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年龄≤40岁)组(37例)和老年(年龄≥51岁)组(47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结果 青年组男性、明确诱因、冠心病家族史、大量饮酒史、大量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100.0% (37/37)比80.9%(38/47),40.5%(15/37)比14.9%(7/47)、18.9%(7/37)比6.4%(3/47)、56.8%(21/37)比23.4%(11/47)、67.6%(25/37)比55.3%(26/47),P< 0.01或<0.05],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37.8% (14/37)比61.7%(29/47)、16.2%(6/37)比27.7%(13/47),P<0.01或<0.05].青年组典型胸痛率高于老年组[83.8%(31/37)比72.3%(34/47),P<0.05],但既往心绞痛、多部位梗死率低于老年组[13.5%(5/37)比31.9%(15/47)、13.5%(5/37)比25.5%(12/47),P<0.01或<0.05].CAG结果显示,青年组单支病变率明显高于老年组[48.6%(17/35)比26.7%(12/45),P<0.05],侧支循环形成者比例低于老年组[11.4%(4/35)比24.4%(11/45),P<0.05].结论 男性、过度疲劳等明确诱因、大量吸烟、大量饮酒、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多表现为突发典型胸痛,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少,梗死范围局限.培养青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青年AM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新 《健康大视野》2007,15(6):101-102
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开始的时间与心肌细胞挽救程度密切相关。文献报道,3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为53%,而3~6h之间仅为37%,这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使用静脉溶栓治疗AMI1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6%(29/36)比52.8%(19/36)],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4/36)比27.8% (10/36),8.3% (3/36)比25.0%(9/36),44.4% (16/36)比72.2%(2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配体分化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2±3.7)分比(7.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8%(19/36)比33.3%(12/36)],2~6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7.2%(17/36)比66.7%(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娜娜  沈珵  王霞 《现代预防医学》2020,(10):1833-1836
目的 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症状表现、住院延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AMI患者336例。按住院延迟时间≤12 h及>12 h分成A组和B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住院延迟,回归分析住院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住院延迟中位时间为12 h,有前驱症状的患者(39.3%)延迟时间更长。发生频率较高的急性症状为胸痛(78.3%)、出汗(41.1%)、胸闷(39.9%)。回归分析显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Killip分级≥Ⅱ级、糖尿病史是住院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经急诊入院、胸痛和心慌/心悸症状是住院延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应加强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科普力度,使大众熟知AMI的症状,指导患者自我症状监测,树立科学应对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时间点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时间点不同分为早期溶栓组(〈4 h)42例,和中晚期溶栓组(4-12 h)48例,两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时间溶栓后的疗效。结果早期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9%,远远高于中晚期组患者的67%,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组患者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为2例,好于中晚期组的4例,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早使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