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影响.方法 对48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动态观察其治疗前及治疗2、4、24、72 h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呼吸浅快指数(RSBI)的变化情况.结果 BiPAP通气治疗前及治疗2 h后动脉血气的pH值分别为7.21±0.03、7.29±0.03,PaO2分别为(44.1±6.4)mm Hg(1 mm Hg=0.133kPa)、(56.2±7.7)mm Hg,PaCO2分别为(90.6±203)mm Hg、(73.0±7.6)mm Hg,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分别为(3.78±0.82)分、(2.46±0.81)分;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心率分别为(111±15)次/min、(89±11)次/min,呼吸频率分别为(27±9)次/min、(21±4)次/min,呼吸困难评分分别为(3.59±0.38)分、(2.48±0.36)分;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RSBI分别为(76.0±8.4)次/(min·L)、(52.0±4.8)次/(min·L).通气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好转.结论 BiPAP通气能迅速改善动脉血气,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减少辅助呼吸肌参与,从而避免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25例长期家庭氧疗稳定期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1年,比较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平均肺动脉压(mPAP)、呼吸困难评分等多项指标变化.结果 稳定期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家庭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mPA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住院次数、呼吸困难评分等多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7.6±2.3)mm Hg(1 mm Hg=0.133 kPa)比(58.3±2.9)mm Hg;(61.0±4.5)mm Hg比(55.0±3.0)mm Hg;(30.3±2.1)mm Hg比(36.5±2.0)mm Hg;(0.51±0.11)%比(0.43±0.13)%;(2.2士0.4)次,年比(3.5±0.3)次,年;(2.3±0.4)分比(3.7±0.5)分](P<0.01或<0.05).结论 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稳定期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进行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 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 h后,治疗组在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81.7±6.3)mm Hg(1 mm Hg=0.133 kPa)比(50.6±4.3)mm Hg,(67.6±7.4)mm Hg比(50.8±5.2)mm Hg]和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49.6±4.5)mm Hg比(78.5±10.4)mm Hg,(60.8±6.1)mm Hg比(76.8±8.3)mmHg],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适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不同疾病婴幼儿机械通气中的相关性.方法 58例1~36个月机械通气的婴幼儿按病种不同分为无心肺功能异常、各种原因导致肺部疾病两组.用主流式PETCO2监测模块于气管导管近端连续监测PETCO2,在呼吸机通气1 h后患儿安静状态下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即刻PETCO2,计算PaCO2与PETCO2差ADCO2,分别进行相关性统计处理.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1 h后第一组患者PETCO2为(34.32±4.62) mm Hg,PaCO2为(35.79±3.44) mm Hg,ADCO2为(2.50±1.02) mm Hg;PETCO2与PaCO2间相关系数r为0.819,P<0.01;第二组患者PETCO2为(36.3±5.1) mm Hg,PaCO2为(41.8±6.5) mm Hg,ADCO2为(4.17±2.11) mm Hg;PETCO2与PaCO2间相关系数r为0.605,P<0.05.结论 在婴幼儿各类疾病进行机械通气时,PETCO2与PaCO2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PETCO2可粗略反映机械通气状态下PaCO2的变化,无肺部病变者二者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观察组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给予无创通气,对照组则继续行有创通气,逐渐脱机。比较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拔管成功率、再插管率、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4.8±1.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9±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成功率及再插管率分别为92.86%、3.57%,对照组为57.14%、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 H值、Pa O2、Pa CO2分别为(7.46±0.37)、(88.3±12.6)、(49.2±5.3)mm Hg(1 mm Hg=0.133 k Pa),对照组分别为(7.19±0.43)、(69.7±10.3)、(77.3±5.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拔管成功率、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重症呼吸衰竭、神志清醒、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至少24h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输注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下靶控输注丙泊酚组(B组)、常规输注咪达唑仑组(C组)、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组(D组),每组20例.分析B组和D组BIS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四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B组和D组BIS与Ramsay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四组在插管后24h时MAP均较插管成功即刻显著降低[A组:(63.89±4.68) mm Hg(1 mm Hg=0.133 kPa)比(92.33±3.57) mm Hg,B组:(62.66±3.97) mmHg比(93.76±4.02) mm Hg,C组:(64.59±3.29) mm Hg比(93.78±4.61) mm Hg,D组:(63.18±2.51)mm Hg比(93.61±5.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和B组在插管后1h时即达到此标准;四组在插管后24h时心率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在BIS监测下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都能达到相近的镇静效果,但对于需要快速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适宜选用丙泊酚.而且,BIS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8月来本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Pa O2、Pa CO2、p H值)及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 O2、p 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7.45±3.92)、(59.16±4.27)mm Hg(1 mm Hg=0.133 k Pa)、(7.46±0.03)、(7.38±0.04)],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8.10±4.88)、(65.37±5.69)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临床应用不良少,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时采用面罩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效果和护理。方法从2013年5月-2015年12月选出96例患有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Bi PAP疗法。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为(81.07±8.29)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71±7.62)mm Hg;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52.33±7.62)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13±8.8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iPAP治疗尘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血液内氧气含量,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合理镇静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RICU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神志清醒、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4 h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C、D4个组,每组20例,对B组和D组患者的BIS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分析4组患者插管用药前即刻和插管后1h的平均无创动脉血压和心率.结果 所有患者的Ramsay评分维持在3~4分,B组患者用药前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为97.25±1.28、D组患者用药前BIS值为98.08±1.0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BIS值均有所下降,插管后1hB组患者BIS值为64.33±3.14、D组患者为62.23±2.39,与插管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段,B组和D组插管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用药前平均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平均血压和心率均有所下降,与插管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镇静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不同患者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氧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海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连接BiPAP无创呼吸机, 采用S/T模式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观察组在通气过程中给予雾化吸入药物, 两组均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检测血气指标、生命体征指标, 采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量表(CAT)及DECAF量表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水平, 统计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73.41 ± 5.26)mmHg(1 mmHg = 0.133 kPa)比(65.11 ± 4.33)mmHg、0.921 ± 0.052比0.884 ± 0.039],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45.20 ± 5.33)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氧气雾化对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氧气雾化)和对照组(空气雾化),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等的改善情况,血气分析等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等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表现平均改善时间为3.65 d,对照组为5.70 d.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照组:(56.23±6.43) mm Hg(1 mm Hg=0.133 kPa)比(46.43±8.47) mm Hg和(69.71±7.66) mm Hg比(47.41 ±5.42) mm Hg,观察组:(33.43±4.86) mm Hg比(47.99±4.60) mm Hg和(32.48±3.51)mmHg比(48.16±4.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尘肺合并肺感染患者采用氧气雾化治疗,其疗效优于普通空气雾化,有助于慢性呼吸衰竭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0PD)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6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BIPAP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BiPAP组常规药物加NIV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BiPAP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以及呼吸频率和心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9.65±1.08 kPa比10.97±1.21 kPa,6.57±1.23 kPa比7.68±1.49 kPa,7.40±0.07比7.31±0.05,20.5±4.0次/分比24.3±3.5次/分,90.3±6.9次/分比93.2±7.6次/分),P<0.05],血压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BiPAP加NIV治疗COPD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对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的患者应及时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肺保护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观察组使用肺保护策略性机械通气,对两组患儿呼吸机各项参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潮气量[(6.03±1.30) ml/kg]、吸气峰压[(17.95±2.13) cm H2O(l cm H2O=0.098 kPa)]、pH值(7.24±0.20)、呼吸机相关损伤发生率(2.94%,1/3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8)mm Hg(l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气末正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策略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4.
《rrjk》2017,(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氧分压为(94.5±3.7)mm Hg、二氧化碳分压为(57.4±3.6)mm Hg、呼吸频率为(22.1±4.5)次/min、指令呼吸频率为(14.2±0.5)次/min,通气时间为(13.0±3.2)d,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缩短通气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期家庭无创辅助通气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确诊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7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长期家庭氧疗(LTOT);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每日6~8h,疗程12个月,观察两组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急性发作住院次数.结果 随访12个月,治疗组无一例因急性发作行气管插管,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有5例因急性发作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其中1例死亡.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CO2、PaO2)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PaO2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pH值、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距离、SGR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MWT距离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SGRQ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平均每人急性发作次数(0.84±0.16)次,对照组(1.49±0.7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5).结论 家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插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83例ARDS患者,均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同时常规行抗炎、对症和补液治疗,观察治疗7d后患者血气分析、脱机率、病死率.结果 83例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安全脱机65例(78.3%),带机时间(7.1±2.9)d;死亡18例(21.7%),带机时间(9.4±3.8)d.安全脱机的65例患者治疗7d后氧合指数、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心率分别为272.8±42.3、7.43±0.13、(40.0 ±7.7) mm Hg(1mm Hg =0.133 kPa)、(119.4±11.6) mm Hg、(72.5±9.2)mm Hg、( 18.2±6.6)次/min、(72.5±6.4)次/min,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171.7±22.4、6.92±0.21、(47.6±11.3) mm Hg、(156.9±13.8) mm Hg、(92.7±11.8) mm Hg、( 37.8±7.1)次/min、(80.5±8.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可以显著提高ARDS患者的脱机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在防治重症中毒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诊2010年10月-2013年4月各类重症中毒机械通气患者共46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加用5cm H2O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不加用呼气末正压,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组23例发生VAP3例,发生时间(5.80±1.56)d,机械通气时间(5.30±3.64)d,对照组23例VAP发生6例,发生时间为(3.10±1.43)d,机械通气时间为(8.40±4.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3例患者使用PEEP前平均动脉压(81±2.35)mm Hg、心率(66±1.24)/min、经皮血氧饱和度(90±2.47)%、氧分压(59±3.42)mm Hg、二氧化碳分压(45±2.75)mm Hg,使用PEEP后分别为(80±2.51)mm Hg、(68±2.31)次/min、(96±2.14)%、(97±4.26)mm Hg、(37±3.17)mm Hg;使用PEEP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明显差异,经皮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治愈43例,死亡3例,死因主要为高龄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平均使用呼吸机时间为(6.4±3.26)d,治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9.32±3.21)d。结论低水平PEEP对防治重症中毒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PLMA)通气全身麻醉在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分为PLMA通气组(P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0 min(T3)、手术进行中1h(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3 h(T6)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并统计插管后置入喉罩困难例数、术后躁动和呼吸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组各时间点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2和T5HR[( 110.8±4.3)、(108.5±6.1)次/min]、SBP[(127.6±9.5)、(125.6±6.9) mm Hg(1 mm Hg =0.133 kPa)]、DBP[ (76.7±5.1)、(75.2±4.1) mm Hg]与T1[分别为(83.9±4.6)次/min、(112.3±8.4) mmHg、(64.3 +4.3) 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PETC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躁动和呼吸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 PLMA通气全身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维持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中的气道通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EICU呼吸机治疗急性脑出血伴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监护室(EICU)呼吸机对急性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EICU收治的71例急性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成功组17例,病死组54例,均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模式:CAV PEEP、同步间断压迫性通气(SIMV) 呼气末正压(PEEP)。PEEP值:5~10cmH2O(1cmH2O=0.098kPa)。其余按急性脑出血常规治疗:降低颅压、脱水、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观察两组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值、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成功组和病死组通气前与通气后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值、动脉血气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成功组与病死组患者通气前、通气后指标分别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CU呼吸机对急性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显示了有益作用,患者通气前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气明显影响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高血压患者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及通气情况的影响效果.方法 实施手术的189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92例)和导管组(97例),喉罩组患者的全身麻醉采用快速诱导+喉罩通气;导管组患者的全身麻醉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导管插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或置喉罩前(T1)、插管或置喉罩后(T2)、拔管或拔喉罩前(T3)及拔管或拔喉罩后(T4)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结果 导管组T2~T3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同期喉罩组[心率:(80.02±5.98)次/min比(70.23±5.12)次/min、(83.64±6.27)次/min比(75.68±5.49)次/min、(84.33±6.10)次/min比(76.27 ±5.76)次/min,收缩压:(139.43±12.0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9.16±9.56)mm Hg、(142.36±11.96) mm Hg比(124.62±10.38)mmHg、(138.79±12.08) mm Hg比(123.99±10.73) mmHg,舒张压:(82.93±6.09) mm Hg比(76.42±5.71 )mm Hg、(83.75±5.66) mm Hg比(76.98±5.12) mm Hg、(81.10±5.22) mm Hg比(73.31±4.84) mm Hg,P< 0.01];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手术中,患者在置喉罩及拔喉罩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且通气效果与气管插管通气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