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经过病原学确诊的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起病较缓慢、病史长.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以脑室扩大、脑积水为主.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脑膜炎起病缓慢,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时,应该积极新型隐球菌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儿童新型隐球菌脑炎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以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为诊断依据,回顾性调查65例使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1周以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并对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5例均发生一起或多起不良事件,其中以神经精神系统受损表现最常见,包括视力下降、失明、眼内出血、瞳孔不等大、视神经乳头水肿、复视、意识障碍、听力下降、脑疝、瘫痪、抽搐、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等,主要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本身相关,少数与AMB或5-FC相关.神经精神系统受损以外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头痛加剧、顽固性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贫血、院内感染、脉管炎、休克、皮疹等,其中主要与AMB相关的有发热、头痛加剧、肾功能损害、贫血、脉管炎等,与5-FC相关的主要有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脱水剂、解热镇痛药及原有伴随疾病等.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使用AMB与5-FC联合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很常见,涉及多个器官组织.不良事件的防治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的药物剂量与浓度,严密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金春姬  金正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05-4406
目的:探讨小儿隐性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0例隐性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隐性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症状、脑脊液特点均不典型,误诊率高,以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最为常见。建议对可疑病例要反复多次腰穿进行墨汁涂片或培养查找隐性球菌。两性霉素B加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及两性霉素B鞘注效果明显。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为一种难治性疾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抗真菌疗程要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针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加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配对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针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加鞘内注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15/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1/17)(P<0.01);试验组残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7%(1/15)比41.2%(7/17),P<0.01].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在系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双针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加鞘内注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改善其预后,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传统治疗方案多为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副作用多且严重,鞘内注射给病人带来很多痛苦。近年来,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毒性并提高其疗效,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本文通过对其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体内外活性、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探讨,评价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应用价值,认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2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涂片找到隐球菌24例,真菌培养阳性3例。首诊误诊12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81.82%(9/11);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5例,治愈好转3例;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3例,治愈好转2例;单用氟康唑治疗4例,治愈好转2例;3例未予抗真菌治疗者均病死。结论: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误诊率高,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氟康唑、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且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际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头痛和呕吐;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76.00%患者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以肝病多见;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共检出新型隐球菌菌株42株,分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临床上主要采用5组治疗方案,其中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治愈率较高。结论 CNM患者以颅内高压为特点且多伴有慢性基础病;隐球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临床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及时有效控制是良好治疗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常伴有高病死率,而且必需长期使用两性霉素 B 治疗。氟康唑(Fluconazole)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三吡咯化合物,在体外对新型隐球菌有抗菌作用。据表明,此药对隐球菌脑膜炎的动物模型有效,而且容易穿透入脑脊液。本文报道1例艾滋病患者的隐球菌脑膜炎因两性霉索 B 治疗无效后使用氟康唑治疗获得成功。患者男性,40岁。1985年8月因隐球菌脑膜炎首次入院,最初给予静注两性霉素 B7周,同时加用5-氟胞嘧啶4周。后曾有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常规无菌抽取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2例患者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均查到新型隐球菌而得以确诊.[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方法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故对疑诊病人应多次反复地做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这是及时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影像学表现和治疗预后,以探讨CM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9例经临床确诊的CM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36.8%,全为腰穿压力大于400毫米汞柱患者,腰穿压力>400mmH2O及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引流并脑室内注药脑疝发生率降低。结论保守治疗首选氟康唑,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颅内压>400mmH2O或有脑积水患者应及早行侧脑室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影像学表现和治疗预后,以探讨CM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9例经临床确诊的CM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36.8%,全为腰穿压力大于400毫米汞柱患者.腰穿压力〉400mmH2O及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引流并脑室内注药脑疝发生率降低。结论保守治疗首选氟康唑,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颅内压〉400mmH2O或有脑积水患者应及早行侧脑室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65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并根据转归结果将其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6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50岁以下患者49例,农民33例,57例有基础疾病,发病时多有进行性头痛、发热等症状,可伴有呕吐、意识障碍等,治疗方法根据肝功能正常与否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5~FC或大扶康联合5-FC;疗效结果分组比较发现,治愈组和未愈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sf压力、csf蛋白及脑积水、昏迷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伴有发热、进行性头痛等,误诊率高等特点,患者年龄较高、病程长、基础疾病多、颅压较高、存在脑积水、昏迷等为隐脑主要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确诊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发病年龄1岁2月~10岁,首发症状发热13例,伴头痛、呕吐6例,伴咳嗽5例,伴皮疹2例;首发症状头痛2例,伴精神异常。肺部查体13例正常,2例可闻及湿性罗音。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肝脾肿大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10例免疫功能检查正常,1例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结核,4例免疫功能低下。11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后,7例有效,4例死亡或放弃治疗;1例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治疗后治愈;3例未合并脑膜炎患儿单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结论:隐球菌在免疫功能健全儿童中的感染呈增高趋势,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几率较高,一旦确诊隐球菌病,建议常规行脑脊液检查。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收治的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合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2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对照组进行抗结核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能够缩短疗程、清除脑脊液蛋白、改善脑脊液的循环功能,防止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的手术联合抗真菌治疗的效果. [方法]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12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氟康唑治疗. [结果]12例患者症状得以缓解,复查CT及MRI示扩大的脑室恢复正常大小. [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能有效减轻脑积水,安全而迅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新型隐球菌患者的病史资料,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史资料,对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其中血液31例,脑脊液5例,病理组织2例。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或联合用药。38例患者中,转院1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好转出院32例。结论新型隐球菌除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也可引起全身多部位感染。早期病原学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研究伊曲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住院的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依据治疗用药的方案分为3组,A组:应用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B组:应用伊曲康唑与AmB、5-FC联合治疗;C组:应用AmB联合5-FC治疗后,伊曲康唑口服序贯治疗;随访观察治愈、好转、死亡率、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组间统计比较.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纳入A组45例、B组21例、C组42例;A组治愈16例占36.0%、好转11例占27.0%、死亡9例占20.0%;B组治愈9例占41.5%、好转7例占33.3%、死亡5例占23.8%;C组治愈24例占56.3%、好转13例占31.0%、、死亡2例占4.8%;3组患者均随访1~3年,A组复发6例占10.3%,B组未出现复发,C组3例复发占7.1%;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曲康唑应用于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可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侧脑室引流、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非优势半球的侧脑室额角行脑室引流,同时行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药,部分行脑室内注药治疗。结果术后20例患者增高的颅内压立即降至正常,其中6例脑疝迅速得到纠正,脑脊液在2~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侧脑室引流、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各类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探讨隐球菌乳胶凝集实验(LAT)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各4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脑脊液相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进行分析,比较LAT、墨汁染色涂片、真菌培养3种检测方法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出率,分析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三组患者脑脊液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组蛋白水平低于结脑组及化脑组;隐脑组LAT检测阳性例数为40,阳性率为100.00%,结脑组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5.00%,化脑组未检出阳性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发现,LAT检测在首次及终末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墨汁染色涂片及真菌培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共培养出3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是95.79%、91.23%、100.00%。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较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乳胶凝集实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研究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感染药物两性霉素B的各种配方组成(包括脂质体和脂类混合物)的报道,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本文对两性霉素B溶于葡萄糖溶液或脂质乳剂治疗30例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