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微生物学检测 ,发现在实验动物的各种群体中 ,存在有致病性真菌感染 ,形成不同程度的感染率。主要病原体是石膏样毛癣菌 (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石膏样小孢子菌 (Miorosporumgypseum)和羊毛状小孢子菌 (MiorosporumLanosam)等。这类致病性真菌不仅在实验动物中传播和扩散 ,危害动物群体 ,也常常危害动物实验人员和动物饲养人员。这提示有关人员对此不可忽视实验动物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鲁连城$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沈阳110001…  相似文献   

2.
白癣病是由致病性真菌石膏样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或须发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等感染引起的皮肤疾患。在人、大鼠、小鼠、牛、马、狗、猫、兔等动物中都可见到。实验动物的白癣病,对于实验结果和动物的生产性能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由于它是容易与人相互传染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所以必须加以防治。通常最有效的灭病方法是将感染群全群淘汰。但是对于种系保存或长朋饲养实验等动物,往往不可能全部淘汰。面白癣病的病因之一石膏样小孢子菌,是在土壤中生存的,在本菌大量分布的地区,往往可通过尘埃媒介,而污染实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远红外线幅射器(TDP幅射器)应用于临床日渐增多。我们就TDP幅射器照射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作了初步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菌种共选择三组十二种:深部霉菌组: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着色霉菌;浅部霉菌组: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污染菌组:曲霉菌、青霉菌、毛霉菌、念珠  相似文献   

4.
石膏样小孢子菌是嗜土壤菌,也是亲动物癣菌,偶感染人类。我科于1979年9~11月发现2例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似体黄癣痴样损害,临床报告如下。本文2例中,例一患者发生在阴囊部,例二患者发生在右上臂后侧近腋窝部及左背部,2例患者临床表现炎症明显,皮损部位都有黄色厚痂,粘着牢固,不易剥除,皮损  相似文献   

5.
消炎抗癣霜抗真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消炎抗癣霜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导致的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纸砂法造成豚鼠体癣模型,观察消炎抗癣霜对其局部病变程度、真菌镜检和培养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消炎抗癣霜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转阴率,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核酸鉴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选择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方法选取真菌CHS1基因中一段序列设计皮肤真菌通用引物和选取一种随机引物FM1,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三种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标准株: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结果两种引物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三种真菌之间有明显不同.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特异性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石膏样毛癣菌(Tm)、石膏样小孢子菌(Mg)、犬小孢子菌(Mc)和猴类毛癣菌(Am)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四种皮肤病原真菌的18S-28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dNTP、TaqDNA聚合酶浓度及退火温度和时间的优化,建立四种皮肤病原真菌的多重PCR体系。经特异性和敏感性检验后,对15份人工感染真菌大鼠毛和260份实验动物毛发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所建多重PCR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四种皮肤病原真菌,产生192 bp(Tm)、460 bp(Mg)、290 bp(Mc)和602 bp(As)的目的片段,最低检测限分别为5.9 pg/μL、6.6 pg/μL、9.5 pg/μL和5.1 pg/μL。被检的15份人工感染样本扩增结果准确,260份毛发样本中未检测出四种真菌。结论 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同时对实验动物中的四种皮肤病原真菌进行快速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青蒿油对12种真菌试管内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红色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0.0625%,大脑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0.25%,石膏样毛癣菌0.5%。皮炎芽生菌0.125%,裴氏着色真菌、孢子丝菌为1.0%,白色念珠菌2%,新生隐球菌为(±)2%,对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无抑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油对皮肤癣菌和部分深部真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溶菌酶对皮肤癣菌抑菌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溶菌酶对皮肤癣菌的抑菌作用,探讨溶菌酶对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将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的沙保琼脂培养物分别加入4ml不同浓度的溶菌酶生理盐水中,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研磨,混匀,作用30min,摇匀,分别吸50μl酶处理液接种相同含量溶菌酶沙保琼脂,对照组接种不含酶沙保琼脂,置25℃培养,观察处理生长现象,以无菌落形成为生长被抑制。结果:对照组与经8mg/ml溶菌酶处理的两种实验菌接种物有菌生长繁殖形成丝状菌落;经10mg/ml、20mg/ml、40mg/ml溶菌酶处理的接种物均无菌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结论:溶菌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利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构建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病理模型的方法。方法对经过福氏佐剂免疫和致敏的豚鼠,行膝关节腔H37Rv菌株两种菌量(1×107/mL,50μL及100μL)的注射感染,观察豚鼠感染结核菌后膝关节滑膜组织及关节软骨与骨的病理变化,并行膝关节滑膜集菌培养。结果豚鼠膝关节在行两种菌量的H37Rv菌株感染后,局部肿胀均较明显,但动物的全身反应都较轻微。两组动物的膝关节滑膜病理切片均显示有典型的结核结节及其内的干酪样坏死灶形成;切片抗酸染色均检出有抗酸染色阳性的分枝杆菌;两组动物的关节滑膜匀浆培养均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结论通过在经预先免疫与致敏豚鼠的膝关节局部进行适当剂量的H37Rv结核菌株的注射感染,可以构建出与人类滑膜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8种中草药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试管药基稀释法,测定8种中草药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而观察各种药物对浅部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氏毛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尤以白头翁、公丁香抗菌作用显著,其平均分别为MIC为10.10%、10.63%。表明公丁香、白头翁对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样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鉴别4种常见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方法。方法将我室分离培养得到的18株红色毛癣菌、12株须癣毛癣菌、8株絮状表皮癣菌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分别收集菌丝体并用氯化苄法提取DNA,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以单个引物(GACA)4进行随机扩增。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并根据电泳后指纹图谱的差异进行种属间鉴别。结果同种不同株的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相同,不同种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基因型进行快速鉴别,能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市地区从20 世纪70 年代到21 世纪10 年代体癣的致病菌、皮损形态及体癣的传染源。
方法: 用沙堡弱培养基分离培养44a 呼市地区体癣的致病菌及传染源病猫狗的致病菌,并动态分析各年代体癣
病不同皮损形态的菌种分离结果。结果: 70 年代体癣的致病菌前三位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
膏样毛癣菌,从80 年代开始到10 年代体癣的致病菌前三位依次为羊毛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
菌,且羊毛样小孢子菌逐年增多,从34.19%增至58.05%,327 只病猫245 只病狗的皮屑及毛发培养的结果致病菌
均为羊毛样小孢子菌。病猫狗发病在先,人发病在后,皮损形态以环形,多环形,同心圆形多见。从80 年代开始
铁锈色小孢子菌逐渐减少,00 年代全部消失。结论: 目前呼市地区体癣的致病菌以羊毛样小孢子菌为主,其次
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此结果与病人密切接触病猫狗有关。  相似文献   

14.
白藜芦醇对皮肤癣菌抗菌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6种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产孢丝状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案(M38-A),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RES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菌情况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RES对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的MIC90分别是0.128 g/L、0.032 g/L、0.064 g/L、0.256 g/L和0.128 g/L.结论 RES对上述常见5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173例浅部真菌病致病性真菌菌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173例真菌涂片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 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株9种,其中红色毛癣菌71株(41.04%);须癣毛癣菌32株(18.50%);白色念珠菌25株(14.45%);其他酵母样菌9株(5.20%);犬小孢子菌22株(12.72%);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2.31%);曲霉4 株(2.31%);链格孢菌2株(1.16%);絮状表皮癣菌1株(0.58%);混合感染3例(1.73%).结论 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仍以皮肤癣菌为主,但其它种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肺炎克雷伯氏菌可正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呼吸道及周围环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本菌在实验动物中的感染较常见,但多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在其他诱因影响下,本菌可引起动物多种疾病。如灵长类肺炎、腹膜炎、豚鼠败血症。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鼠严重肺炎而造成动物死亡。 1991年底,在本所动物繁殖场普通大鼠中,个别出现精神不振、厌食、消瘦、颈部或前  相似文献   

17.
香蕉皮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抗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香蕉皮中提取多酚,在豚鼠观察香蕉皮多酚的抗皮肤真菌作用。方法:浸提法从香蕉皮中提取多酚并经FC法测定多酚浓度,采用小孢子癣菌感染豚鼠模型。结果:香蕉皮多酚提取率为0.45%,对豚鼠皮肤真菌感染有效率为100%。结论:香蕉皮多酚对豚鼠小孢子癣菌皮肤感染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豚鼠大肠埃希菌病是由大肠埃希菌的某些特定血清型菌株感染所引起的、发生于豚鼠的肠道传染病。该病常在豚鼠群中形成大范围传播,并且可导致感染动物死亡。豚鼠大肠埃希菌病尤其对幼龄鼠(1~4d龄幼鼠)的影响最为严重,其不但极容易受到感染,而且在感染后常常迅速死亡。我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豚鼠近年来也多次发生了大肠埃希菌病,本文对其发病特点进行了观察,并且对最近一次发病的豚鼠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FMMU白化豚鼠脑炎微孢子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动物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对照组两组.从患病兔分离纯化兔脑炎微孢子虫,豚鼠灌胃接种,免疫抑制剂组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粪便检查虫体,观察临床症状,光镜检查内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微孢子虫超微结构,评价FMMU白化豚鼠作为脑炎微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免疫抑制豚鼠于感染后第3天检出原虫,比非免疫抑制豚鼠检出时间早1 d.免疫抑制豚鼠于第6天全部检出原虫,比对照组豚鼠早2 d.对照组豚鼠除少数有食欲下降和消瘦外,其余无症状.免疫抑制豚鼠感染后出现消瘦、腹水等症状,5只于感染后35 d出现神经症状和少尿、排尿痛苦等泌尿系统症状.造模后40 d免疫抑制豚鼠死亡率达25%.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脑、肾、肝等内脏器官中存在局灶性淋巴上皮样肉芽肿病变.电镜观察表明脑炎微孢子虫具三层结构的孢子壁,孢子内部极管呈6圈螺旋排列.结论 成功建立免疫抑制FMMU白化豚鼠脑炎微孢子虫感染模型,可作为动物及人类的急性脑炎微孢子虫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滴鼻感染的方式测试豚鼠对鼠疫强毒菌的敏感性。方法将37℃24 h培养的鼠疫标准菌141用0.9%无菌生理盐水制成均匀菌悬液,标准比浊为7×10~8后稀释成6个不同剂量组,分别取25μl滴于经麻醉后的豚鼠鼻孔。感染后观察22 d,记录豚鼠是否特异性死亡。同时进行活菌计数。结果活菌计数:培养48 h后7个平皿平均菌落形成单位为27.7 cfu,鼠疫强毒菌141经滴鼻感染豚鼠后绝对致死量为277 000.0 cfu。结论豚鼠经滴鼻感染鼠疫菌141的敏感性远低于皮下感染,通过滴鼻感染的方式对豚鼠进行呼吸道感染,建立豚鼠吸入性鼠疫动物感染模型,为鼠疫菌致病机制研究、疫苗评价及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