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ca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8例正常肾上腺组织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NPY和VIP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与正常肾上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NPY,VIP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可能代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分子基础,这可能是治疗和诊断AMH新的靶点。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附3例报告)王臣舜(齐鲁石化公司中心医院外科,255400)关键词肿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无症状性嗜铬细胞瘤无症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泪较少见,因为症状不明显,就诊都较晚,且多为恶性。我院收治3例,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例1.男...  相似文献   

3.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其异位性和缺乏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报道,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术前未明确诊断且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将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47%[1]本院麻醉科术中处理未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结合文献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231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瑜璇  郑崇达 《上海医学》1996,19(4):230-232
本文报告了我院于1958-1994年收治的231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显示,肿瘤们于肾上腺173例,肾上腺外5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8例,其中位于肾上腺7例,肾上腺外21例。本组中有7例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静止型嗜铬细胞瘤。提出了对这些病例的处理原则。对潜在儿茶酚受性心肌病的防治,可减少手术死亡率,恶性嗜铬  相似文献   

5.
陈凤春  管旌旌  白晶 《吉林医学》2008,29(12):1054-105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成人发病,儿童少见。儿童嗜铬细胞瘤多以持续性高血压多见,具有家族遗传性。肿瘤多为双侧,易引起高血压脑病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嗜铬细胞瘤的病例不断增加,因此对此病应加以重视。我院于2006年11月23日收治1例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同时并发高血压脑病及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ca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8例正常肾上腺组织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NPY和VIP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与正常肾上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PY,VIP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可能代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分子基础,这可能是治疗和诊断AMH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常见的一种肿瘤,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并肾上腺脓肿少见,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内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邓晶赵焕喜钟学宽二院门诊B超室金立德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区域[1]。现将1例首先经B超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它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位于肾上腺。患者可以由于高血压造成严重的心脑肾损害,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危及生命,但如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治愈。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足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技术。我科于2001年9月-2005年5月共收治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1例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的分析,将肾上腺偶发瘤分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和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认为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报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4.6%。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尿儿茶酚胺、香草基扁桃酸可作为定性诊断依据。定位诊断首选B超。本组均行手术死亡1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复发率和恶性倾向大,需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复发及感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资料。结果: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8.4%(23/125)。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位于肾上腺6例,腹后壁5例,6例为单发嗜铬细胞瘤筋后单发肾上腺或腹后壁肿瘤。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结论:多发、复发嗜铬组织肿瘤存在同时多发和异时复发的可能,为良性肿瘤,而非嗜铬组织的多发、复发则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1例双侧巨大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手术操作,麻醉选择及术中术后处理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双侧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术前充分准备,分期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双侧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分期手术应首选,围手术期周密处理及术中精巧操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位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技术,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特别是血压的控制,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及促  相似文献   

15.
高照  张丽  刘斌  赵旖旎 《安徽医学》2017,38(10):1316-1318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病灶部位及最长径、内部成分(包括囊变、坏死、钙化)、包膜完整与否、平扫CT值及增强后三期CT值。结果 11例(84.62%)病灶位于肾上腺区,2例(15.38%)位于腹膜后(分别位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胰腺体部与腹主动脉之间);病灶长径2.31~15.00 cm,平均6.27 cm,其中5例(38.46%)长径<5 cm,6例(46.15%)长径5~10 cm,2例(15.39%)长径>10 cm;1例(7.69%)出现钙化,5例(38.46%)囊变,7例(53.85%)坏死,1例(7.69%)囊变与坏死程度相当,13例(100%)病灶有完整的包膜;病灶CT值:平扫(46.58±15.14)HU,皮质期(116.08±17.85)HU,髓质期(108.04±16.07)HU,延迟期(102.86±12.18)HU;4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诊断为副节瘤,1例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伴囊变坏死,1例诊断为肾上腺良性病变,1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或神经源性肿瘤待排,1例诊断为无功能腺瘤,2例诊断为腺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例诊断为腹膜后囊实性占位。结论 嗜铬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影像表现,多发生于肾上腺区,少数见于肾上腺外腹膜后区。当病灶体积大、内部坏死或囊变、包膜清晰、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且以动脉期强化最为显著时,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肾上腺髓质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对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嗜铬细胞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 7例嗜铬细胞瘤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而确诊;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大部分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为等密度肿块,有轻度强化,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小囊变和钙化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纤维瘤,均可见囊性成分,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1例神经鞘瘤呈实性占位,术前误诊为无功能腺瘤。结论 CT是目前最常用的肾上腺肿块的检查方法,不仅有助于对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术前诊断,还能显示肿瘤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和评价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83例临床疑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均进行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断层融合SPECT/CT显像,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83例患者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阳性19例,其中17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64例中有24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阳性56例中的38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27例中有3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5%、95.2%、68.7%、89.5%、62.5%,而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57.1%、74.7%、67.9%、88.9%。通过生长抑素全身显像检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肿瘤长径的ROC曲线示:AUC为0.735(95%CI=0.578~0.892,P=0.011),肿瘤长径的阳性诊断临界值为4.0 cm,诊断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75.0%。结论:生长抑素受体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较全身显像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特别是对长径较小或囊实性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18.
对48例嗜铬细胞瘤进行病理研究,结果显示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发生率高于肾上腺。良性35例,恶性13例,切片中均见瘤细胞胞浆内有大量黄绿色的微细的嗜铬颗粒。  相似文献   

19.
章安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957-2958
嗜铬细胞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或从颅底至骨盆交感神经的任何部位。少数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由于分泌儿茶酚胺,故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髓质增生甚少见。肾上腺髓质增生是独立疾病,其症状与嗜铬细胞瘤相似。手术切除是根治本病的唯一方法。2005年6月,本院收治1例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诊断价值。分析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并指出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对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B超、C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