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ICD的临床研究,分析ICD对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适应证的变迁.ICD应用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从室颤导致心脏骤停病史者,扩展到自发或可诱导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低,QRS波群时限增宽)、以及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30%~35%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应用.临床荟萃研究表明ICD一级预防具有良好的费用/获益比,临床医师应积极接受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符合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入选本院符合ICD适应证的152例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符合ICD适应证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多;ICD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明显多于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118 vs 34);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植入ICD的比例明显多于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44.1%(15/34)vs 9.3%(11/118)];随访结束发现植入ICD/CRT-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要明显低于未植入ICD/CRT-D患者[0%vs 17.5%(20/114)](P<0.05)。结论 ICD/CRT-D能减低ICD适应证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然而临床上ICD作为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实际应用要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  相似文献   

4.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其发生与NYHA心功能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VA与CHF患者的总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SCD)有关,但非SCD的最根本原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才是最具价值的SCD预测因子。CHF并发VA的药物治疗重在纠正CHF的病因及VA的诱因,除β受体阻滞剂外,尚无绝对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SCD二级预防的绝对适应证。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其适应证已拓宽: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左室功能不全者,ICD置入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心梗后,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NYHAⅡ-Ⅲ、LVEF<0.30~0.35,ICD置入为Ⅰ类推荐(B级证据);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0.30~0.35、NYHAⅠ级,ICD置入为Ⅱb推荐(B级证据)。  相似文献   

6.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预防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临床医生仍不能准确把握其应用的时机以及适应证.本文就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SCD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植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对可致命的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作者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了ICD对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ICD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脏的基础疾病和药物治疗情况等5个变量,将每例ICD患者匹配2例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共分析76例患者,其中一级预防32例,二级预防44例,43例(56.6%)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35)。随访13个月至10年,无一例死于VT/VF。22例(28.9%)发生ICD恰当治疗,15例(19.7%)发生不恰当治疗。一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组(9.4%vs 43.2%,P=0.001)。冠心病亚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VT/VF发生率无差别(20%vs 55.6%,P=0.21),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一级预防低于二级预防(8%vs 50%,P=0.009)。不同病因的二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无差异。单腔与双腔(包括三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分别是28.1%vs 13.6%(P=0.11)。结论 ICD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性死亡,二级预防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而一级预防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VT/VF发生率较低。双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较单腔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DE-CMR)定量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41例缺血性心肌病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患者在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前进行DE-CMR检查,对心肌延迟增强定量分析,并对ICD定期程控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在平均(441±209)d随访中,12例(29%)患者ICD)记录到自发或治疗终止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增强心肌质量及其占左心室心肌质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0.1±24.4)g比(40.9±20.1)g,P=0.01)及(51.8%±20.0%)比(37.8%±15.2%),P=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增强心肌质量或其百分比对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高于射血分数。在多因素分析中,增强心肌质量(HR 1.54/10 g;95%CI1.06~2.45,P=0.02)或其百分比(HR 1.65/10%;95%CI 1.05~2.58;P=0.03)是惟一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因子。结论 DE-CMR定量分析是预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9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 HCM)发生心脏性猝死 ( SCD)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90例 HCM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78例行 QT离散度 ( QTd)测定。结果 :有 HCM家族史者与无家族史者相比较 ,晕厥发生率分别为6 1%和 2 5 %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78%和 2 0 % ,有显著性差异 ;晕厥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较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2例 SCD均有全心肥厚、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QTd对预测 SCD高危因素有意义 ;7例心脏起搏治疗均改善临床症状。结论 :有 HCM家族史、缓慢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值降低及 QTd增加 ,可预测为发生 SCD的高危因素 ,宜给予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CI 1.07~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伏极T波电交替(MTWA)是否有助于选择预防性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尤其是否有助于排除从ICD治疗中获益较少的低危患者。方法:入选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并且无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39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用动态心电图时域分析法检测MTWA最大值。V3导联电压47μV为阳性,电压≤47μV为阴性。MTWA测定后所有心衰患者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术后1、3、6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有19例患者(48.7%)MTWA检查结果为阳性。在(20±4)个月的随访期内,MTWA阳性组发生13例终点事件(1例死亡和12例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MTWA阴性组发生1例终点事件(1例非致死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MTWA阳性预测价值为68.4%,阴性预测价值为95%。结论:对于LVEF≤35%且无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MTWA不仅有助于选择预防性植入心脏ICD的高危患者,而且有助于确定从预防性ICD植入中获益较少的低危患者。  相似文献   

14.
笔者回顾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起搏器植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64%,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其类似,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患者较其更高。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导致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植入后上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线相关因素(使用双线圈除颤电极及在CRT患者中使用ICD)、患者相关因素(使用临时起搏器和左室射血分数≤0.40)。临床上对于有植入侧上肢深静脉使用过临时起搏器和/或左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心脏性猝死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死因,因此有效的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现有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性猝死有密切关系,其在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对象的筛选中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5例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心源性猝死患者,分析其基础疾病、动态心电图演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冠心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死于室速、室颤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2例。结论预防心源性猝死应对高危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包括动态心电图、射血分数、基础疾病评估等无创检查方法,尤其要重视高危患者心脏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12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9.4岁。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率射血分数0.23~0.36,常规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均行ICD植入,并进行ICD参数的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ICD的工作情况。结果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心力衰竭加重,尢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了3~30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除颤成功,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ATP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结论1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在随访期内(3~30个月)5例(42%)发生了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均经ICD成功复律。因此,ICD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肌病,而心脏性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首位死因。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被推荐用于改善猝死高危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是,尽管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预防方面起到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术后不良事件及进展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居高不下,导致了部分植入ICD的患者预后改善不理想,引人深思,笔者就次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结果①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32例(33.33%),二级预防64例(66.67%);②病因分析显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1例(11.46%),肥厚型心肌病8例(8.33%),缺血性心肌病29例(30.21%),扩张型心肌病13例(13.54%),长QT综合征1例(1.04%),Brugada综合征10例(10.42%),多形性室速19例(19.79%),特发性室颤4例(4.17%),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③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64例(66.67%),其中合并有房速16例(16.67%);④起搏模式为:单腔ICD54例(56.25%),双腔ICD42例(43.75%);⑤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⑥随访结果显示植入ICD后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426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78阵次,成功304次(成功率80.42%);高能量放电90次;有3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ATP是ICD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优化ICD参数,合理选用辅助治疗,可减少不恰当治疗及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