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5例烧伤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其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检出的920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441株(47.9%),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6株,肠球菌87株;革兰氏阴性杆菌472株(51.3%),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122株,铜绿假单胞菌78株,肺炎克雷伯菌73株,大肠埃希菌72株,变形杆菌属68株;真菌7株(0.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为34.3%;非发酵菌耐药现象严重,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大于40.0%;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现象也较为严重,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大于40.0%,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大于60.0%。结论烧伤病房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应不断进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实验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探索:①细菌在烧伤创面组织内侵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②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之间的关系。③组织病理学检查在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中的检测价值。实验结果表明烧伤后第一天就有细菌侵袭到创面深部未烧伤的活组织内,但无明显炎症反应;而三天后侵袭性感染发生者还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分级深度与创面组织细菌含量呈正相关(r_s=0.94,P<0.002)。组织病理学检查同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结合是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烧伤创面是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除可导致局部感染外,还可诱发全身性严重感染。为进一步了解烧伤创面的菌种变化,我们对1987~1988和1989~199O年这两个时期的菌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987~1988这两年内的74株细菌中常见的6种细菌中,依次为假单胞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s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nhvlococcu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k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lbus)及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1989~1990年共培养出菌种151株,常见的6种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绿脓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ozaenae)、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粘质沙雷氏杆菌(Serratiamarcescens)和枯草杆菌。作者认为,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与该院长期使用磺胺嘧啶银及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关,并提出要重视对肠杆菌细菌的防治,尤其是对阴沟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的防治。由于真菌的检出率的上升,也应防治。  相似文献   

4.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确定烧伤后创面常见的感染细菌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本病区1991年~2002年间187例烧伤病人感染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87例烧伤感染创面共分离出细菌、真菌42种,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检出菌总数的28%),阴沟肠杆菌(占检出菌总数的11.2%),和鲍曼氏不动杆菌(占检出菌总数的7.2%)。结论:烧伤感染创面分泌物中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常见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烧伤感染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后由于体表屏障破坏,给微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途径,同时伤后免疫机能下降和机体内环境紊乱,造成烧伤病人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强,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仍是目前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烧伤病人发生的各种感染,往往是在医院内获得的,按其来源可分为交叉感染(病人间),环境感染(医源性),自身感染(自身所带条件致病菌),因此研究烧伤感染的流行病学也是烧伤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关于烧伤感染临床细菌学近50多年以来,由于各种治疗因素如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手术方法及监护隔离及抗菌药物的发展等,使菌群的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烧伤感染中3种常见细菌即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建立大白鼠大面积三度烧伤感染模型。于伤后第一,三,五,七,九天各组处死6只以上大白鼠,行心血培养,创面组织活检和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经比较表明,组织匀浆细菌定量培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创面组织内细菌种类和含量。据创面组织内细菌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预示侵袭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为烧伤侵袭性感染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信息。故本文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从1981年1月至1993年10收治的3427例烧伤病人中,并发全身侵袭性感染136例。根据临分析发现降低侵袭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下列因素有关:1.积极防治休克等烧伤严重并发症。2.加强创面处理,减少创面感染,对深度烧伤创面适时切闸和植皮。3.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我院近3年烧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10至2013-10烧伤科94例气管切开患者375份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检验结果对普通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状况进行统计,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141株占47.5%,革兰阴性杆菌132株占44.4%,真菌24株占8.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共141株占51.6%,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共76株占27.8%,醋酸不动杆菌共29株占10.6%.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醋酸不动杆菌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有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抗菌活性,耐药率为14.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超过50%).结论 我院烧伤科气管切开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醋酸不动杆菌.病原菌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动态变化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将200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烧伤病人作为检测对象并分为两组,2002年1月—2006年12月为A组,2007年1月—2011年12月为B组,所有病人均进行创面、血、痰、尿、便、导管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对两组细菌检出率及主要菌种耐药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共检出致病菌803株,其中G-杆菌488株,占60.8%;G+球菌287株,占35.7%;真菌28株占3.5%。B组共检出致病菌739株,其中G-杆菌408株,占55.2%,G+球菌262株,占35.5%;真菌69株占9.3%。金黄色葡萄球菌增长4.5%,其中MRSA占54.2%,耐药率上升21.9%。鲍曼不动杆菌增长7.7%;真菌增长5.8%。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B组与A组比较除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升高3.4%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B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上升至第5位,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率多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了解烧伤感染菌种变化及细菌耐药性变迁,可根据本病区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烧伤创面及其化脓性感染标本细菌及药物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创伤及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种类很多,年来各地均有统计报告,但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又因各地区条件的不同,致使一些烧伤创面及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也各有差异.了解感染菌的分布及抗菌素敏感情况,既可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又可有目的的指导临床的治疗,对烧伤患者创面及各种脓汁分泌物共409份培养阳性材料进行了各类细菌及其抗菌素试验情况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整形美容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兼顾功能和外观修复的方法 .方法 23例重度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6.3(17~46)岁,为深Ⅱ~Ⅳ度烧伤,总面积15.7%±13.9%(6%~75%)TBSA,均伴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23例中气管切开14例;伴少尿性肾功能不全1例;面部严重烧伤12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0.5%~3% TBSA;手部严重烧伤20例(计39只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1%~4% TBSA.伤后3天,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行手部切(削)痂、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伤后2~3周,行面部剥痂、自体中厚皮分区移植术.结果 所有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皮片成活良好,面部重要器官和手部的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 对成批危重烧伤患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用美容和整形的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颜面、关节等功能部位的创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EEK微型皮片移植技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采用MEEK植皮治疗8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与2004年4月~2010年7月83例采用传统邮票植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皮片成活率、手术时间、皮片融合所需时间、供皮面积与植皮面积之比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EEK皮片移植组与传统邮票状皮片移植技术比较,在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节约供皮量等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成活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EEK植皮方法具有缩短手术时间、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病程、节省皮源等优点,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较为理想的皮片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ge,VSD)治疗电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134例电烧伤患者,分为VSD组和换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SD组创面清洁时间为5~10天,Ⅱ期手术皮片优成活率96.7%。对照组创面清洁时间10~20天,皮片优成活率69.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VSD对电烧伤创面清洁作用和术后皮片成活率较传统换药效果好,为创面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植皮条件。  相似文献   

14.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检测度、灵敏度、检测成本与便携性等方面有诸多优势。该文综述了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核酸四面体结构探针和新型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最新进展,以及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烧伤患者外周血高密度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伤后24h内入院的18~59岁热力烧伤患者,其中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各40例,于入院时和伤后1、2、3、5、7、14、21d空腹采集外周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监测感染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次,死亡6例,其中5例与感染有关。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5%、20·0%和52·5%,三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1)。TC、HDL、apoA1在伤后1d已明显降低(P<0·05),伤后5d降至最低水平,此三项指标的水平随伤情加重递减,其中以HDL降幅最大。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组HDL平均降低33%、45%和70%。TG在伤后7d升至最高水平,其浓度随伤情加重递增,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组TG平均升高30%、67%和153%。特重度组40例中有21例发生感染37例次,在入院时和伤后1d,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别,伤后2d感染者的TC、HDL、apoA1开始低于非感染者,直至伤后21d差别仍具有显著性(P<0·05)。伤后3~21d,感染者TG明显高于非感染者。结论烧伤患者TC、HDL、apoA1、LDL水平降低,TG水平升高,血脂异常程度与伤情及感染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真空密封术 (vacuumsealingtechnique,VST)对感染创腔 (面 )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VST治疗 81例感染创腔 (面 ) ,其中 3 2例严重感染 ,2 3例皮肤缺损。VST治疗 7~ 2 4d[(12 .8± 4.3 )d]。 5 6例Ⅱ期愈合或缝合 ,16例植皮 ,5例转移皮瓣 ,4例转移皮瓣 +植皮。 结果81例创腔 (面 )全部治愈。3 2例严重感染VST后第 7天 ,78.1% (2 5 3 2 )创腔 (面 )感染由重转轻 (P <0 .0 1)。VST第 14天 ,创腔 (面 )细菌培养阳性率由VST前的 81.8% (18 2 2 )降至 2 1.1% (4 19) (P <0 .0 1) ;VST第 14天 ,皮肤缺损创面优良肉芽由VST前的 8.7% (2 2 3 )升至 85 .7% (12 14) (P <0 .0 1) ;创腔 (面 )面积缩小 2 7%。 结论 VST能迅速控制创腔 (面 )感染 ,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明显缩短创腔 (面 )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的病原细菌基因芯片筛查检测技术。方法用生物学软件分析7种病原菌特异性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区域,利用Oligo 6.0软件设计针对靶细菌的一系列探针,制备检测用基因芯片。细菌基因组DNA在随机引物扩增中掺入氨基丙烯-dUTP,产物偶联荧光染料后与芯片上探针杂交,通过芯片扫描仪和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判断。选取19种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芯片特异性验证和灵敏度评价,使用问号钩端螺旋体对应靶探针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重复性验证,并制备问号钩端螺旋体模拟水污染样本进行芯片检测。结果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4种靶细菌均能得到相应特异性杂交图谱,其他非目的细菌均为阴性结果,3种靶细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浓度为14.43~363.4 pg/μl,芯片重复性变异系数CV值<15%,最低可检测含问号钩端螺旋体7×105条/ml模拟水污染样本。结论初步建立的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芯片技术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多种病原菌筛查检测,为细菌高通量筛查与鉴定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清除烧伤创面常见耐药菌定植和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用无菌纱布浸湿复合溶葡萄球菌酶后湿敷于创面,对照组用0.5%碘伏纱布湿敷,1次/d,连续使用,直至创面愈合。于换药前及换药后24、72h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和菌落总数计数;换药前后进行不良反应观察,每例使用前及每隔1周后行肝、肾功能检查等,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创面细菌以MRSA、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为主。换药前两组患者4种细菌载荷量测定均较高(105cfu/cm2),换药24、72h后,观察组菌落总数均降到40cfu/cm2以下,而对照组中MRSA、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菌落数量仍在103cfu/cm2以上,两组菌落总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85±2.53)d,明显短于对照组[(24.01±2.16)d,P0.05]。两组肝、肾功能正常,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能力,可以有效清除微生物,促进创面愈合,值得在烧伤慢性创面微生物定植和感染控制等方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的病原细菌基因芯片筛查检测技术。方法用生物学软件分析7种病原菌特异性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区域,利用Oligo 6.0软件设计针对靶细菌的一系列探针,制备检测用基因芯片。细菌基因组DNA在随机引物扩增中掺入氨基丙烯-dUTP,产物偶联荧光染料后与芯片上探针杂交,通过芯片扫描仪和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判断。选取19种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芯片特异性验证和灵敏度评价,使用问号钩端螺旋体对应靶探针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重复性验证,并制备问号钩端螺旋体模拟水污染样本进行芯片检测。结果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4种靶细菌均能得到相应特异性杂交图谱,其他非目的细菌均为阴性结果,3种靶细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浓度为14.43~363.4 pg/μl,芯片重复性变异系数CV值〈15%,最低可检测含问号钩端螺旋体7×105条/ml模拟水污染样本。结论初步建立的随机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芯片技术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多种病原菌筛查检测,为细菌高通量筛查与鉴定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